张 琦
(绍兴文理学院 音乐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从《春晓》看本土合唱创作的现代性
张 琦
(绍兴文理学院 音乐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本文通过分析陈怡所作的无伴奏混声合唱《春晓》的作曲手法,探寻作品极具特色的现代性合唱创作技法。指出本土合唱创作,既要结合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也要依循本土文化的自身规律,体现本土文化的深刻内涵。
《春晓》;陈怡;无伴奏混声合唱;现代性
合唱艺术是西方多声音乐发展历史中的重要里程之一,作为最早形成的多声音乐形式,在千年的欧洲音乐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今天世界合唱音乐多元化百花齐放的格局。中国现代合唱创作的发展历程,从中国第一首合唱作品,李叔同的《春游》(1913)开始。随后有赵元任的《海韵》(1927),黄自的《长恨歌》(1932)、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1938)等作品的合唱创作产生和发展期。在20世纪50、60年代,以讴歌祖国、具有群众艺术特征的合唱歌曲居多,也有瞿希贤的无伴奏合唱《牧歌》等作品。自20纪80年代以来,以陆在易的《雨后彩虹》、张以达的《猜调》《五指山的掠影》等作品为代表的合唱作品,体现出我国的合唱创作更为成熟。进入90年代后,我国的合唱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受到西方现代音乐作曲技法的影响,合唱创作更加丰富、更为多元化,合唱写作中的各种手法不断涌现。无论是民歌改编或创编的合唱、或是创作类合唱,均出现了众多优秀作品。总的来看,这些合唱作品汲取了西方合唱写作中的一些作曲技法,同时也注意体现出本土音乐的一些特征,体现出民族风格和本土元素。
近30年来,中国现代合唱作品与西方现代音乐风格相对应,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方向:一是承袭浪漫派的写作风格;二是新流派和新技法的出现;三是加入民间音乐素材的写作风格;四是节奏音乐类型,包括爵士乐与流行乐等等多样化风格。例如承袭部分传统音乐写作技法或风格的《雨后彩虹》(陆在易曲)、《天地的回声》(郭文景曲),具有新流派音乐特点的《天湖·纳木错》(曹光平曲),具有民间音乐素材的《春晓》(陈怡曲)、《李有松》(徐坚强创作改编)等作品。本文将以作曲家陈怡根据孟浩然的古诗《春晓》所创作的无伴奏混声合唱《春晓》(Spring Dreams)作为研究对象,探寻本土合唱创作中的现代性。
陈怡(1953-),女,广州人,是成长于国内的华裔美籍作曲家,她于197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吴祖强教授学习作曲,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得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堪萨斯城密苏里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终身教授。她于2001年荣获美国国家文学艺术院颁发的3年一度的艾夫斯作曲家奖,2005年入选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终身院士,于2006至2009年起接受教育部的聘任,兼任中央音乐学院长江学者。合唱作品《春晓》写于1997年,是陈怡应美国伊塔卡音乐学院的委托,所写作的无伴奏混声合唱曲中的一首。《春晓》(Spring Dreams)由八个声部组成,分别是女高、女中、男高、男中每个声部再各自分为两个声部。这首混声合唱借用了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古诗《春晓》作为歌词,通过各种现代作曲技法加以渲染和描摹,体现出了春天万物复苏、处处闻啼鸟、生机勃勃的景象。
1.整体结构
唐诗《春晓》共分为四句,陈怡在写作合唱时,采用了引子、主体结构、尾声的结构形式,其中的主体结构为四个乐句的单乐段。引子又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参差出现的衬词,采用半出气、半无音高说话似的发声;第二部分是模拟鸟叫声和具有京剧锣鼓经特点的念白;第三部分是具有京腔京韵的9小节旋律。进入主体部分之后,京韵旋律作为固定旋律继续进行,女高音声部以具有京剧中旦角婉转秀丽的韵味唱出“春眠不觉晓”的旋律。下一句“处处闻啼鸟”则以半说半唱的形式。“夜来风雨声”一句,通过“夜”字拖长的滑音、“风”字的依次进入,体现出“吟诵”的艺术效果。最后一句“花落知多少”是全曲的高潮,八个声部同步进入的强音合唱,体现了饱满的音乐情感,作曲家将其放置于黄金分割点上,体现了她对于整体音乐结构安排的考量。在旋律主体部分完成后,随后的尾声,减缩使用了“知多少——夜”的诗句,音乐逐渐安静,伴随着“za”衬词的叹息,渐弱结束。
2.歌词处理
陈怡在写作合唱时,对于歌词采用了两个手法,其一是运用了大量的衬词,其二是吟诵的处理方式。合唱的引子部分就采用了大量的衬词、拟声词,如“za”、“ku”、“ah”、“ho hei”等。在合唱《春晓》中,衬词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拟声词。例如“ku”、“du”、“cei”等,这些拟声词或模拟风声、雨声、口哨声、鸟叫声等,使音乐白描出诗中的“夜来风雨声”的情形。第二种是具有一定情感含义的衬词“za”,据陈怡介绍,这一衬词的来源是中国人对于事情表示惋惜时所说的“啧啧”①。诗句中有“花落知多少”一句,因此在合唱的引子部分出现的“za”衬词,正是体现了这一情感。第三种是具有京剧含义的衬词如“deng deng”、“ling ge leng ger long”,这些衬词再配合具有京剧韵味的主题,使音乐更具有了细致精美的形态。这些方式探索了人声新的表现形式,使人声具有了器乐化的、更为丰富多变的艺术效果。另外,陈怡在处理“处处闻啼鸟”一句时,将“处处”二字以近似于鸟叫的此起彼伏的急促方式在不同声部呈现,此时的“处处”除了本身的文字含义,更多地具有了拟声词的功能,这也是歌词处理的一个创举。歌词吟诵的处理方式由于涉及旋律线条,因此在下文“旋律音调”中论述。
3.节奏与风格
例1
在节奏方面,合唱作品《春晓》成功地融合了几种音乐风格。首先是引子部分出现的具有爵士乐风格的节奏(见例1)。切分音、三连音与十六分音符的交错、重音此起彼伏的转移,使这首作品在一开始就奠定了具有现代性的基调。其次是京剧中常见的节奏形式。“春眠不觉晓”中采用的清丽流动的十六分音符附点节奏,正是京剧旦角唱段的常见节奏型(见例3)。另一种节奏是京韵民歌的节奏,一拍附点、休止符的有效运用,使音乐具有了灵动跳脱的民间音乐风格(见例2)。以上三种风格的节奏在同一首歌作品中完美统一,转换和衔接均挥洒自如,这体现了作曲家对于多样化的音乐风格的把控能力。
4.旋律音调
由于合唱作品《春晓》大量采用了唐诗吟诵、京剧韵味、民间音调的音乐效果,因此旋律音调具有以上三种特性。具有民间音调的旋律采用E宫调式(见例2),令人意外的是这一旋律安排在男高音声部,由男高音的第二声部在高音区以假声唱出,使这一旋律也具有了一些京剧青衣的意味。随后在女高音声部,“春眠不觉晓”的古诗正式开始(见例3)。在女高音声部的主题中,次高音的音域、长音的拖腔、婉转的旋律线条、恰到好处的休止符,都体现了京剧旦角的音乐效果。
例2
例3
合唱《春晓》的主体部分,其旋律音调与唐诗《春晓》的“吟诵”方式十分相关。首先其音调与吟诵中的平仄问题直接相关。吟诵的一般规律为平声长,仄声短,韵更长。所以“春眠不觉晓”一句应为长长短长长,最后一个“晓”字归于“ao”韵,在吟诵时应为最长的音。“处处闻啼鸟”一句应为短短长长长,其中最后一个“鸟”字依然归于“ao”韵,吟诵时仍为长音,后两句以此类推。再对比陈怡为这首唐诗所作的旋律音调,基本符合了以上的长短规律。同时,在陈怡的合唱《春晓》中,旋律音调的上下起伏严格贴合诗句的平平仄仄,这表明,作曲家在写作旋律音调时,充分考虑到了唐诗吟诵的特点和方式,并结合其进行作曲。
5.词曲内涵
古诗《春晓》的思想感情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是诗人对于春天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欣喜之情,第二层则是对于“花落知多少”的惋惜之情。在合唱作品《春晓》中,作曲家陈怡感受到了这两层含义,并将其文学思想内涵以音乐手法来进行渲染,将诗句中没有明确指出但是又具备其深意的气氛、景象、思想感情都以音乐具体地表现出来了。
陈怡的无伴奏混声合唱《春晓》,在风格上恰当地融合三种音乐材料为一炉,分别是爵士乐、京剧和具有京韵的民歌音调;在内涵上通过京剧音韵、古诗吟诵、念白拟声等方式,使合唱曲兼具古典的气质和现代的技巧;在人声的表现形式方面通过大量具有复杂节奏的拟声词塑造气氛,以男高音声部模仿青衣的音响效果,这些都是合唱中人声使用的新探索。对于流传千年的经典古诗而言,优秀的文化自有其深刻内涵和自身规律,陈怡在创作合唱曲时,敏感地理解和体现了诗词的规律,并将其运用于曲调的创作和音乐的安排之中,再融入具有现代色彩的各种作曲技法,体现出了具有特色的“现代性”风格。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电子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革命,现代人对于音乐的审美也产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合唱作品也需要符合“现代人”对于音乐的审美要求,或者提升“现代人”对于音乐的审美感受。这使90年代之后的合唱更加具有了现代的意义,更要求合唱作品具备时代感和时代的风格。当西方音乐文化大量传入和影响中国音乐文化,合唱作品呈现出了各种新的写作技法,尤其是与现代音乐风格流派相关的写作技法。反过来看,无论这些合唱作品采取何种风格和手法进行创作,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本土音乐文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本土音乐和文化特征。诸多优秀的本土化合唱作品,植根于本民族的民间音乐素材,又面向新时代之下人们对于音乐新的诉求,经过作曲家恰到好处的创作或改编,使之成为符合现代人审美习惯,极具时代感,又兼具艺术性和本土性的优秀音乐文化。在这些本土化合唱创作中,通过成熟的现代合唱编配技巧进行合唱化的写作,通过现代的作曲技法进行合唱创作的尝试,通过本土化音乐素材的有效应用进行合唱内涵的界定,通过新鲜、丰富、极具内涵的音响效果获得现代人的青睐。但是与此同时,现代性的表现手法、形式技巧,仍然遵循了本土文化的自身规律,体现了本土文化的深刻内涵。
注释:
①陈怡对于“za”音的解释,参见陈怡于2006年作为长江学者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公开讲座实况。
[1]金湘.谈谈陈怡[J].人民音乐,2001(9).
[2]孙琦.陈怡创作美学观在无伴奏合唱作品中的体现[J].中国音乐学,2010(4).
[3]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On Modernity of Local Chorus Composition throughSpringDreams
Zhang Qi
(Music School,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By analyzing the compositional techniques of a cappella chorus,SpringDreamsby Chen Yi, the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its creative techniques as a modern chorus, specifying the necessity to combine modern Western compositional techniques with local cultural principles in the creation of local chorus, thus embodying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local culture.
SpringDreams; Chen Yi; cappella chorus; modernity
(责任编辑林东明)
2014-05-15
张 琦(1978-),女,湖北武汉人,绍兴文理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J642.63
A
1008-293X(2014)03-0117-04
(责任编辑林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