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课教学中学生潜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4-04-09 13:47杨启放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3期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培养阅读教学

杨启放

【摘 要】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由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在审美过程中其直觉还处于低级向高级过渡阶段。这期间学生联想时主观随意性比较明显,易冲淡了对客观世界的细致观察。语文教师应根据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从作品提供的有限表层形象深入到深层结构,从有限中见无限,从无字中求字,探究作品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充分发掘文学作品的情感蕴藏和教育者的情感感染作用,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心理环境。

【关键词】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每一个人都是有潜在的创造智能。要开发这一潜在的创造智能,应具备主客观的诸多因素。语文教师如果根据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心理环境,是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潜在创造智能的自我引发的一种手段。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由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在此期间,他们的身体逐渐发育,要求独立思考的倾向越来越强,对自己本身的兴趣也日益浓厚,因此总喜欢凭借自己并不很充盈的实际经验简单地对客观实际事物下结论。这一心理特征在审美过程中表现为直觉还处于低级向高级过渡阶段。联想时主观随意性比较明显,追求美往往怀有满腔的热情和具有自我特点的一己之见。主观意识的强化冲淡了对客观世界的细致观察。在主观意识中,情感因素的激化抑制生理因素的充分发挥。针对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我们教师在语文阅读课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开拓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从作品提供的有限表层形象深入到作品的深层结构,从有限中见无限,从无字中求字,探究作品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充分发掘文学作品的情感蕴藏和教育者的情感感染作用,唤起学生积淀在思维底层的潜在智能。因此,我们在语文的阅读课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引发字生的潜在创造智能,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色彩中看性格

色彩,在没有成为表达特定“性格”(内容)的媒价之前,无所谓美丑好坏,有的人喜爱某一种色彩,从中得到审美快感,是与他赋予色彩以特定的“性格”或从色彩中体验到特定的“性格”分不开的。著名诗人郭小川喜爱绿色。他生前穿绿色衬衫,有一件冬天穿的大衣也是绿色的,有个懂得美学并富有诗意的人对这一现象产生美感,说郭先生爱好绿色,表明他富有青春特征,“青山不老、绿水常流”。郭小川先生永远不会老。这个人从绿色中看出郭小川的“性格”。而我们在语文的阅读课教学中,如果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看作品中的表色彩的词语,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也能看出这些色彩所含的内在性格和深刻含义。如《一路平安》,文中描写一位的十三四岁,穿着花格子连衣裙,手提着个红花绿叶的尼龙书包。脸色黑红,眼睛明亮,就是扁鼻子、带头发,给人一种滑稽可笑的感觉。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这位女学生的上衣“花格子”和“红花绿叶书包”这一色彩看出女学生的“性格”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红花绿叶”——这是春季桃红柳绿的色彩,这是新的开始,充满生机,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它以自身绿的生命装点大地,哺育人类。从女学生穿着色彩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她的性格,那她是一位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她有理想,有一定的个性特点,更可贵的是她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引导学生从她的“形美”而探究到她的“神美”。再如《最后一课》中,描写韩麦尔先生外貌的句子是:“韩麦尔先生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这一“黑”一“绿”对比强烈的色彩看人物的性格,启发学生思维:一“黑”一“绿”——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这是韩麦尔先生为纪念这“最后一课”而精心挑选的色彩。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失去祖国领土而无限的悲痛:对侵略者无比的憎恨。我们从这一“黑”一“绿”的色彩中看到韩麦尔先生的强烈爱国主义感情。

这样以点带面,牵动全篇,既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又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潜在创造智能。

二、从景物中见情感

《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可见,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而作品的魅力就在于以情感人,而情感的表达常常寄托在景物描写之中。借景抒情是作者常用的手法之一。

如《白杨礼赞》一文,作者通过对北方极普通的白杨树的描写,热情讴歌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的北方农民。而教《醉翁亭记》时,教师在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落的同时,着重要学生领会作者如何借景抒情的。写景时,作者通过“环滁皆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的描写,着重抓住全景、远景、中景、近景及特写镜头,写出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美。随着时间推移,“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作者善于抓住醉翁亭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来写,从而抒发作者内心的快乐情感。特别是写滁人游山之乐和太守宴酣之乐,写得尤其精彩,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写出游人什么场面?(即踊跃而热闹)也流露出作者被贬后并不消沉而与民同乐的积极向上的宽广胸襟。

情是景的魂,景是情的形。景中含情,情寓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让学生通过景物描写去体验作者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三、从形象中见主旨

小说常常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手段来反映现实生活,揭示深刻主题。语文课文中所选小说,大多是名家优秀作品,人物形象都刻画得栩栩如生,给人以美的教育。作品中所歌颂的人物,如嫉恶如仇的鲁达,壮实勤劳的青年农民样子,不计宿怨,寻找失主的老瓦匠,他们无疑都是美的化身。要求学生从这些人物的言行中发据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领会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使学生从这些作品所鞭挞的人物中受到美的教育,体会文章的主旨。因为学生往往用简单的是非善恶观来判别人物的审美价值,而没有进入到作品的深层结构中去探索作品所蕴藏的深刻内涵。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领会作品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例如上《变色龙》一文,分析奥楚蔑洛夫形象时,启发学生思考:奥楚蔑洛夫对狗的称呼与处置的变来变去与什么有关?他为什么要这样反复无常地变?他的多变的外表里隐藏着什么样的本质?文章通过塑造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旨在反映什么?揭露什么?这样层层设疑,步步推进,挖掘主题,可以使学生从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中透过他的多变的外表看到不变的本质,从而了解沙俄警察的反动和沙俄政权的腐朽,培养学生的联想力,收到审美的效果。

此外,还可采用其它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里不一一赘述。

由此可见,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如果具备了较强的审美意识就会在感知、鉴赏和体验教材所描绘的美的形象,美的意志,美的情感之中,激起丰富的联想,牵动起美的情趣,并能在“探幽寻胜”、“披文人情”的阅读活动中唤起积淀在思维底层的潜在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立英.试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期

[2]骆方,孟庆茂.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自评测验的编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4期

猜你喜欢
创造性思维培养阅读教学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基于高中语文诗词欣赏教学下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