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红
摘 要: 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观察、了解已知数学信息,理解信息间的数量关系、逻辑关系等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选择相关信息,提出未知量的过程。分析和解决问题表现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完成新的学习课题或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原理、技能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是由已知到未知,解决问题是变未知为已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学生积极的思维参与,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有不同的价值作用。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敢于提问
尊重学生,给他们一个敢于提问的“胆”,尤其是对基础差的胆量小的学生,因为他们要承受被老师的指责和惹同学发笑的风险。因此,教师首先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学生敢提出问题的勇气,然后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中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多用商量激励性的语言,允许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与学生营造和谐、自由、安全的空间,努力打破“教师中心”的旧思想,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只有师生之间真正平等,学生才愿意无拘无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把活跃的思维融入学习中,大胆、积极地发言、提问。教师还要给每一个学生表现的机会,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见解。所以,教师的语言要时时传递使学生自信的价值观。教师可以以商量的口吻和学生交流:你们觉得怎样?同意这个说法吗?鼓励学生:你的想法很有新意,你的问题提得很精彩,并表扬在课堂上敢于提问的学生。如果谁提的问题,教师需要三思而后答之,说明这个问题有深度;如果谁提的问题,难住了老师,说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想得比老师还深。如在教学看图提问这类知识时,我让学生先观察图获取信息,说道:“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如果谁敢提问题老师表扬他。这样学生不但提出不少用不同方法解答的问题,还叙述得有条有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渗透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
不论提出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离不开具体的数学情境。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并有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大胆发问,促进学生积极探究。问题是探究创新的原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对新知识的探索才会主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际能力才会得以优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是由问题开始的。学生的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对于学习者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二)创设问题情时境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原有知识,大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逐一理解、归纳、推理、转化等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2.重视学生情感:罗杰斯说:“只有在真实、接受和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和勇于主动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愉快、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教学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不仅认知因素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情感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习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过程,充满情感的教学能使学生思考、探索、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的心情,用自己亲切的教态、文明的举动和富有感染力的话语,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3.注重知识间联系:不要孤立地教知识,要注意从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找好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如学习两步求和应用题,可以用基本应用题作为准备题过渡,用对比的方法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例如:杏树有20棵,桃树有120棵,一共有多少棵?然后出示:杏树有20棵,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3倍,一共有多少棵?
三、树立新意识,创造新思维
(一)培养学生求异性的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和才智各有其特点。”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要启发每个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且尋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老师要选好题,选精题启发学生思考,更好地发展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二)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从动作开始,儿童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教师要创造条件,创造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的环境,多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发挥创新的潜能。
义务教育阶段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数学课程要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打好基础。教师要精心创设需要学生做出判断的问题情境,设计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学过程,创造交流机会,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完全进入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经历结论的归纳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关键是让学生会想、敢想。实践证明,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创设富有生活化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
[2]邱学华著.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4.
[3]季加良.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