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意识外化的表达手段

2014-04-08 09:10于思月
考试周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声音

于思月

摘 要: 人类拥有各自的意识和内部世界,为了自我表现和意识表达,人类需要将内在的精神世界外化。随着人类世界的发展,外化内部世界的表达手段也在被筛选。最终,人类选择了声音这种介质作为人类精神世界外化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 内部世界 意识外化 表达手段 声音

引言

人类的内部精神世界在感知外部世界的过程中慢慢形成,形成后的人类精神世界要跟外部世界沟通、交流,这就使得人类运用不同表达手段来外化内部世界,从而使内部精神世界发挥作用。人们在运用多种表达手段外化精神世界的过程中,声音作为一种介质凸显了出来。但是声音作为外化人类内部世界的介质之一,如何及为什么被强化到前所未有的阶段,是我们要讨论和研究的。首先我们要知道人类内部世界的构造。

一、人类的内部世界和表达

人类的内部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的意识也有着丰富的发展过程。人的内部世界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感受并且感知外部世界形成的。人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等。人通过这些感觉器官感知外部世界,人的内部世界的容量包括人的感觉器官所能感觉与意识到的全部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人认识到的世界就是人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营造的存在于自己头脑中同时也为自己所拥有的内部世界。所以人的内部世界就是人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所能感觉和意识到的全部主体和客体的内容。

人的意识内容包含可以意识到的部分和不能意识到的部分。通常能够意识到的是显意识,意识不到的是潜意识。而表达存在于能够意识到的显意识中。在这部分显意识中有需要表达和不需要表达的,需要表达的部分有需要表达而表达不出去的,例如:把酸牛奶给人喝,另一个人如果不尝试就没办法感受酸牛奶的味道。还有需要表达且能表达出来的部分,即语义。不需要表达的部分里包含能表达和不能表达的内容。而我们提到的表达就存在于需要表达且能够表达的那部分里。

我们用感官感受到的外部世界通过人类的五种通道,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将外部世界移入内部世界,达到外部世界的内化。内部世界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需要和外部世界沟通、外化。

二、内部世界外化的原因

人的内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需要跟外部世界进行沟通,人再利用基于外部世界的精神意识内容反作用于外部世界。内部世界外化的原因有二:一种是自我表现。人类的内在精神和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有自我表现的意识,这种自我表现又有自在表现和自为表现之分。“自在”是一种无意识下自我表现的状态。例如:人不自觉地眨眼睛。“自为”是人有目的、下意识的自我表现行为,例如:家中来客时,小孩子为了显示自己的乖巧,帮助妈妈拿东西,让客人认为自己懂事。内部世界外化原因之二是意识表达。人在内部世界发达后需要跟外部世界沟通,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人在接触到外部世界后有了表达内部精神世界中的意识的欲望。正是这些基于外部世界的精神意识内容被不断地呼唤,才使人类外化内部世界,传递内部世界的讯息,跟外部世界的一切进行沟通。所以,正因为有了表达的欲望,才唤起人类内部世界的外化。表达作为内部世界外化的原因之一,有着丰富的形式和内涵。

三、外化内部世界的表达手段

人类需要将内部世界外化,但通过怎样的方式和手段进行外化,我们要继续讨论。人类在感知外部世界时,会通过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感官将外部世界内化为人的内部精神世界。人通过这些感官感受外在世界,并在人脑中形成对外在世界的认知。以上是我们说的在主观环境中人类感知到的精神内容。我们在主观环境中感知到的精神内容,在理想状态下是以进入大脑中的方式向外部表达的,即嗅觉内容外化用嗅觉形式,视觉内容外化用视觉形式,触觉内容外化用触觉形式,听觉内容外化用听觉形式,味觉内容外化用味觉形式。除此之外,形成中的人有着多种表达手段,我们常见的表达手段有六种:声音、表情、身势、眼神、行为、手势。这些表达手段在形成中的人中共同起着作用。我们可以使用身势、行为等介质。例如,人感觉疲惫的时候,张开嘴打哈欠;吃饱了饭,会不自主地打嗝。我们能使用声音作为介质。例如:小孩子摔倒了会发出哭喊声。这些例子反映了人类在运用不同表达手段外化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

四、声音作为表达手段被优化

不可否认,人类一开始会运用多种表达手段外化内在世界。主观环境中的运用感觉器官所感所知的形式首先被淘汰。因为那些通过感觉器官感知的内容不易外化,它们不能通过进入脑中的方式再出去。加之,表达的需求量大,许多东西好进难出,五种感觉器官内化外在世界,却不能直接通过内化的方式外化,内化的形式相对丰富而外化的手段相对贫乏。例如,“吃”通过味觉系统建立起来,但是却不能用味觉形式表达。找到相似的气味让别人闻寻求一种可以使自己的精神内容外化的形式,把内化当做外化的方式是受条件制约的,把脑海中的一种气味外化出去几乎没有可能。所以,这些得于心但不能形之于外的东西就最先被其他表达手段取代。

客观环境中静态的东西、场合和景物不能作为较好的表达手段外化内在世界。英国作家斯威夫特在《格列夫游记》中给我们描述的那个故事,人们将物品作为谈话工具携带在身边跟他人进行交流。试想两个人在街上相遇,卸下背负的谈话工具交流,提到一件物品将其拿出释义。如果谈话的内容不深入或时间可控,那么这样的交流方式倒是可行。但如果两人交流的范围较广或者时间很长,以物品作为谈话工具的方式就显得有些荒诞,不仅耗费时间、经历,而且谈话的指涉还不一定确切,容易造成误会。由于物件有限,有的内容不能当即表达。客观环境中静态的东西、场合和景物就自然而然地被淘汰。

前面提到的行为、表情、身势等六种表达手段与人的精神内容之间有着自然关联,由于表达主体和要表达的内容之间有着天然聯系,不需要表达主体进行额外的解释,人们便可轻易地获取对方想要表达的内容。这类手段虽然是最自然、最易理解的。但由于其只能表达与这些行为相关的内容,因此,用这些手段表达的内容只能表达非常小的一部分精神意识内容,根本无法满足人类的表达需求。所以我们要寻求一种形式,可以使自己的精神内容外化,让这种可以外化的形式与先前并不关联的内容关联起来从而使关联的内容表达,并且使这种关联相联系。声音作为六种表达手段之一,凸显了出来。

形成中的人的众多表达手段是不分彼此的,形成后的人表达形式和表达内容不会增多,但众多表达手段相较而言是有轻重之分的。声音排挤和取代了绝大多数外化手段独占鳌头,其他手段等而次之。产生这样的结果是有原因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声音在众多表达手段中被优化且强化到前所未有阶段的原因。

声音最终作为独立的表达手段是经过了长期的衍化和被筛选而成的。我们上述提到的无论是主观环境中的感知还是客观环境中的东西、场合或景物或是更进一步优化的表情、身势、行为等外化内部世界的表达手段在这种筛选中被声音所代替的原因有三:

1.声音自身的轻便和灵巧,且最容易获得的性质。人类通过漫长的进化具有了完备的发音器官,发音器官是我们能随身携带且方便使用的。只要人有表达的欲望,声音便被人轻易发出。发出一段声音比做一个表情、做一个动作来得更加容易,使交流双方在最短的时间就可以理解彼此的意思。节约交流时间,提高时效,便于交际。

2.声音具有生成性和独立性。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是无限能产的。只要人有表达的欲望,声音便呼之则出。又因发音器官不断地完善,人使用它发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声音有其无限的生成性和能产性。同时,声音能够作为一种手段独立表达,不需要其他手段同时运用,它是一种能够被独立使用的表达手段。

3.声音具有确定性,表达明确。客观环境中的东西、场合或景物在作为表达手段外化时,指涉不明确,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多义性。同一个物件换了场合,表达的意义也就随之改变。举例说明,乌鸦这种鸟类在中国是避讳的,而在欧洲有些地方,人们认为乌鸦是美好的象征。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中被赋予了各自的象征,表达着完全相反的意义,这更说明了客观环境中的物在表达中的不确定性。而声音从口中发出后与外部世界的意义结合,将无关联,就确定了一个表达的所指。这个所指是明确的、唯一的。

以上三个原因基本说明了声音之所以在众多表达手段中被优化的原因。

结语

声音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筛选后,最终被确定为能够独立运用的表达手段,声音与外部世界关联结合而生成的有声语言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虽然声音被强化到了前所未有的阶段,但并不意味着其他表达手段就完全没有价值。表情、身势、行为等也可作为副语言或伴随语辅助声音这种表达手段,使人类的表达更加生动、准确。

参考文献:

[1]张文元,韩宝育.语言与人的内部世界[J].广西社会科学,2007(7).

[2]韩宝育.论言语表达和知悟的三维结构[N].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5-25.

[3]韓宝育.论语言符号中能指与所指的结合[J].唐都学刊,2004(1).

[4]任利霞.论人的精神世界的外化[J].语文学刊,2010(4).

猜你喜欢
声音
声音艺术中的哼鸣训练技巧
给声音插上飞翔的翅膀
在最需要的地方发声
《红楼梦》中的音景
移动有声阅读让儿童文学回归故事本身
浅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从影片《迫在眉睫2》看影视叙事节奏的表达
声音在动态图形中的应用
浅析纪录片中的声音元素及其使用
“声音”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