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春雷
(安徽社会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党的群众路线理论
中国共产党保持廉洁的路径探析
齐春雷
(安徽社会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摘 要]保持廉洁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执政党的必然要求。但是,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腐败已经成为现实面临的严重问题。本文针对当前党风腐败现象和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民主 廉洁 监督 党的建设
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执政党的必然要求。但是,勿庸讳言,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腐败已经成为其现实面临的严重问题,正侵蚀着党的肌体。因此,保持廉洁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政治课题。
一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清正廉洁是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也规定共产党员必须清正廉洁。《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六章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地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不正之风”。 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执政党的地位,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革命时代凭借党的清正廉洁赢得了广大人民的认同和支持。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剧烈转型。“传统社会是公私两种界限基本混淆在一起,这在保持官员的特权时增加了他们的荣誉感;现代社会分得很清,政治献金或特权只能被看作是腐败,使官员的威信扫地;转型社会居于模糊与界限分明之间,政治与经济领域的界限和公私界限虽然在理论上可以区分开来,但在实践上由于传统价值观还起着作用,因而人们都还不愿意严格按照新的法律标准执行,从而不但纵容了腐败,而且削弱了官员的荣誉感,加速了道德的沦丧。”[1](P183-184)
而且,改革本身就是利益的重新耦合与构建,必然导致利益分化、利益群体多元化以及利益差距的拉大。不同的阶层、群体为了自身的利益,会通过不同渠道在执政党内寻找“保护伞”、“传声筒”。而社会的开放性、多样性的发展,必然导致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复杂化,使得部分党员的理想信念动摇,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动摇、怀疑;部分党员背离党的信仰、宗旨,与社会上某些利益群体、个人的经济谋利诉求一拍即合,成为党内绝大部分腐败案件的经济诱因。
另外,权力天然地具有腐蚀性,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存在着被滥用的风险。早在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就提出必须对公共权力进行约束:“认为绝对权力能够纯洁人们的气质和纠正人性的劣根性,只要读一下当代或其他任何时代的历史,就会相信适得其反。”[2](P56)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甚至认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3](P342)。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掌控公共权力,权力的负面因素在缺乏有效监督制约的情况下有可能滋生暗长,并异化成为一些党员干部个人谋求私利的工具。在当前的腐败案件中,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中主要负责人即俗称的“一把手”腐败案件和涉案金额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本原因在于权力过于集中,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在现行体制下集于一身,同时又缺乏有效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为一把手的腐败行为创造了机会和条件。
再者,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也决定了现阶段腐败现象难以避免。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政治体制、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一些党员素质不高,一些组织软弱涣散……这些都成为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90年代以来,中国腐败现象的发展演变呈现出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从寻租型腐败转向滥权型腐败的趋势。尤其是政治领域滥用公权力谋取私利的腐败行为呈现上升态势,主要表现为:党政领导干部腐败案件逐步向“高层化”发展, “一把手”腐败、用人腐败、司法腐败、“审批权”腐败、“公贿”等政治和行政腐败案件居高不下。[4](P246)
腐败的实质是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漠视、侵害、掠夺,必然招致人民的背弃,从而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在这方面,苏联共产党作为一个70多年的大党、老党在一夜之间崩溃的教训值得中国共产党警醒。尽管苏共失去政权的原因众说纷纭,但苏共因腐败失去民心、被人民抛弃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事实。从中国的社会现实看,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不仅毒化着政治、经济、社会环境,而且日渐消蚀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根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领导层加大了反腐力度。2014年新春伊始,中共中央纪委网站发布消息称,海南省副省长冀文林、陕西省政协副主席祝作利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在接受调查。而祝作利是新领导层开展的反腐运动中落马的第20位中级高官。这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清除腐败、保持廉洁的决心和信心。
二
腐败的产生固然诱因复杂,但究其根源还是在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现有制度、体制存在着缺陷,从而为权力的滥用提供了空间。而保持廉洁、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制度、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一方面,政府要逐步加大政务公开的力度,实行参与式决策并保证决策过程透明化,从机制和程序上避免暗箱操作。所谓参与式决策就是保障公众参与政府决策并在其中拥有知情权和发言权的决策方式,包括重大事项决策举行公开听证会、实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建立相对独立的民意调查系统等,重大决策信息政府应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络即时进行社会公示,并开辟专栏或专区鼓励公众就相关问题展开自由、理性的讨论和辩论。2014年新春伊始,中共中央政府首次“晒”出权力清单,国务院各部门向社会公开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就是要把中央政府的权力以清单的形式向社会公开,在阳光下“晒一晒”。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董克用认为,“公开权力清单是建立阳光政府的重要步骤,让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运行”,“亮出清单,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公众知道政府的权力边界”[5]。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要实行党务公开。党务公开是指党内工作和党内生活的内容、程序、结果等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布,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向下级党组织乃至全体党员的公开,党的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领导班子的活动、决定等向所属下级组织和党员公开。党组织作出的重大决策,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还应面向社会公开。党员是党内生活的主体,要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尊重党员群众的意愿,把党员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公开的重点。公开内容应全面、具体、真实,并及时收集党员意见、建议,合理的要监督整改落实,并将结果及时反馈。要着眼于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完善诸如例行公开制度、党内情况通报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等一系列配套的制度体系,保证党务公开的落实,从而增加党内生活的透明度,保证下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现行的党政领导体制突出强调“一把手”负总责的官员问责制促使权力过分集中于“一把手”,为“一把手”大事小事“一把抓”和“大权独揽、小权不放”提供了正当性,从而为某些“一把手”滥用权力谋取私利创造了条件。而且,现行的制度结构在促使权力向“一把手”集中的同时还使其权力很难受到监督和制约。“一把手监督难”已成为现行党政领导体制的一个重要问题。究其原因,有学者曾如此总结:一是少数领导干部不愿接受监督;二是一些地方上级组织对下级重提拔、轻管理,疏于监督;三是同级领导班子成员碍于情面或慑于淫威不愿监督;四是下级不了解情况无法监督或者怕受打击报复而不敢监督;五是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不利于监督,如同级纪委受制于双重领导体制而难以监督等。[6]因此,要适当分解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建立健全三项权能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令其由不同部门相对独立行使,避免三种权力同时集中。要使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制度落到实处,防止出现“家长制”、“一言堂”,就应在充分酝酿协商的基础上,实行重大事项决策的票决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使决策更加科学、执行更加高效、监督更加有力,从而保证权力依法运行。不同权力的形成和确定应通过法律、章程纳入法制化、程序化轨道,确保其有明确的权力边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按法定权限、程序来行使。
对公共权力的有效约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要求,对执政党而言,保持廉洁必须增强对权力的监督。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监督制度的缺失且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性,党内监督机制不能发挥正常的监督作用,“削弱了党和政府抑制滥用职权行为的能力,使腐败现象无顾忌地蔓延开来”[7](P123)。
一方面,要充分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内民主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一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成员必须由民主选举产生,并切实接受党员群众和选举单位的监督。二是凡是相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制定,必须在一定的组织中集体讨论通过。有的决议在提交讨论前,还要根据必要和可能,把意见和方案拿到下级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三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及其领导人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尤其是处理重大问题时,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人必须发动党内外群众出谋划策,协商办事。四是尊重保障党章规定的党员的权利和义务。[8](P106)从党内民主的含义和本质看,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是党内监督机制建立和运行的基础。只有充分调动广大党员作为党内生活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为党内监督提供有效的原动力。充分发扬民主,实质就是巩固、强化党员的权力主体地位,使其真正实现能够选择、监督、撤换自己的公仆,防止权力的实际行使者滥用权力。但是,有学者指出,党员民主参与权保障过程中存在着会议不能定期召开、党内言路不畅的问题;党员民主决策权保障过程中存在着徒有形式、随声附和、有名无实的问题;党员民主监督权保障过程中存在着不讲原则、不易监督、不敢监督的问题;党员民主选举权保障过程中存在着流于形式、走过场、意志不能充分表达的问题;党员维护自身权益保障过程中存在着个别领导责任心差、督察不力、挫伤党员积极性的问题。[9]因此,发展党内民主,要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改革。一是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理论上,党的代表大会拥有最高决策权和监督权,但目前,党的代表大会对由它产生的党委会的监督基本流于形式。因此,应改革现有的党员代表制,实行党代表常任制,充分发挥党代表对党内事务的管理与监督。二是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让选举结果充分体现党员群众的意愿。党内监督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完善、主动预防,应更着眼于事前预防、减少党内不良倾向、行为的发生。
另一方面,在坚持党对国家政权领导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健全党政关系制度。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在权力制约机制上存在着严重缺陷,导致立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难以落实。目前行政权由党政联合执掌,党委决策、政府执行,人大在党委领导下监督行政机关,这样立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就是不完整的,重要的行政决策处于人大监督范围之外,行政责任追究也不全面,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行政管理权谋取私利的行政腐败也因此屡禁不止。党政职能分开就是要明确党政职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党总揽全局,抓方向、议大事,抓好管好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有效实施党在各领域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职能,政府和法院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党委支持、保证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独立负责、协调一致的开展工作。
中国共产党在相当长的时期对干部的选拔采取的是委任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选拔方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改革开放以来,干部选拔制度经过不断改革已初步形成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取向。但从总体看,选拔机制的构成不合理,决定权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主要领导掌握。与过去比,群众有了较多的发言权,但并没有成为任用干部决策机制的主体。具体说来,包括了解该干部的人、该干部即将服务的对象在内的群众的意见输入应在整个选拔机制中占55%-60%的份额。正是这种由主要领导掌握决定权的机制导致相当数量的干部只对领导负责,从而脱离群众、官僚主义严重,买官卖官的“用人腐败”呈现上升趋势,极大地败坏了党风政风。
要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科学机制。为此,应改革干部选拔的提名制度,改变组织提名的单一方式,实现“提名主体”多元化,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有竞争才有活力,有差额才有竞争。因此实行差额选举,就能更多地体现选举人的选择权。要扩大差额选举的比例,逐步实现由低比例的差额选举向较高比例的差额选举转变。在干部选任前,公布选任的原则、具体要求,确保公开公正;选拔过程中,要通过群众参与、媒体介入等方式,形成“全方位监督”的态势;干部选任后,采取网络、媒体公示等方式,让整个社会参与监督,让干部选拔过程全面、真实地展示在群众和社会监督体系之下,确保被选任干部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认同度。同时,要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考核不只是上对下,也要“下对上”,不仅要“纵向考核”,也要“横向考核”,信息要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要构建更为广泛的党内监督网络,并逐步实现对党员干部的全程监督。同时,应逐步、稳妥地形成干部退出机制,干部“能上不能下的单行道”过于保险,也不利于对干部履职的管理、督促。
参考文献:
[1]李路曲.当代东亚政党政治的发展[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2][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商务印书馆,1996.
[3][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商务印书馆,2001.
[4]何增科.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5]中央政府首次“晒”出权力清单[N].市场星报,2014-02-21.
[6]一把手监督难:难在哪里,路在何方?[EB/OL].http://www.hnby.com.cn/20010626/document/10336 0.htm.
[7]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8]邬思源.中国执政党监督体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9]赵金鹏,房晓军.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J].石油大学学报,2004,(6).
[中图分类号]D26
A
1671-2803(2014)03-0038-04
①[收稿日期]2014-03-25
[作者简介]齐春雷(1970 —),女,安徽阜阳人,安徽省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教授。
胡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