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体制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研究”理论研讨会综述

2014-04-06 01:08:43袁珠萍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参政党协商学者

朱 妍 袁珠萍

(1.2.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政治体制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研究”理论研讨会综述

朱 妍1袁珠萍2

(1.2.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2014年4月12日,“政治体制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研究”理论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这次会议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研究”的中期成果交流会。会议收到论文50余篇,来自全国12个省市的高校、党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及部分省、市、县、乡党政机关的实务工作者7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中国式民主”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参政党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一、关于“中国式民主”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所谓“中国式民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模式。有学者指出,这是一个包括民主本质和多种实现形式的有机体系: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式民主”的本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式民主”的基本制度设计,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中国式民主”的基本实现路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内在统一是“中国式民主”的鲜明特色,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结合是“中国式民主”的突出优势。有学者指出:“中国式民主”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实践中的创造,既反映了民主的一般特征,又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民主是一个由各种要素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中国式民主的三大支柱。只有做到三者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才称得上是把握住了中国式民主的科学内涵。有学者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主观的嬗变作了考察,并结合词频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探寻了“中国式民主”从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基层民主和协商民主在党代会工作报告中的发展轨迹,找出了中国共产党民主观嬗变的经济逻辑、法治逻辑和政党主导逻辑,明晰了中国共产党民主观可拓展的空间以及中国未来政治体制改革可能的突破口。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是会议关注的焦点之一。有学者指出,当前探讨中国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问题必须关注两个重要的维度,一个重要维度是深刻认识当前中国改革和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进而深刻认识深化政治改革、推动政治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的学者指出:中国改革要有实质性的突破,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既要有政治勇气,又要有政治智慧,同时要有顶层设计,尽量规避可能的政治风险;另一个重要的维度是必须结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战略目标来探讨当前中国的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实现主体,不仅包括今天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大陆,而且应该包括非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在内,因此,中国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顶层设计的实现主体,应当包括台港澳地区,要将“一国两制”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总体设计之中来探讨,在法治中国的框架下来协调两种社会制度的关系,协调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背景下的政党关系,实现中央政府对特别行政区的有效治理。有学者认为政治体制改革应该将完善党内权力结构作为新一轮突破口,在总体关系上,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者之间均保持相对独立性,这种党内权力结构既是三维空间的立体形态,也是制约平衡的协调形态,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党内权力结构改革涉及权力关系和格局的深度调整。还有学者针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公平化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的创新追求,指出应该以公平执政引导中国特色的政治公平化;以国家治理公平化推进中国特色的政治公平化;以民生国家建设保障中国特色的政治公平化。

二、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参政党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是本次会议讨论较为集中的热点问题。有学者从历史发展角度出发,梳理和考察了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对中国共产党关于协商民主的认识和探索的历程,分析了民主协商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强调协商民主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则就无从谈起,就会遭遇挫折;必须坚持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的协调性和互补性,推进“协商民主”沿着“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方向发展。有学者则结合地方人民政协制度建设的实践,从完善人民政协制度的角度探讨了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了新形势下完善地方人民政协制度的具体对策。有学者将协商民主纳入党内民主的范畴来进行讨论,提出要把探索党内协商民主的多层次、多路径与制度化发展作为当代中国政党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中一项重要任务,提出了党内协商式选举模式的命题,就是在党内选举程序中,引入协商民主,将协商民主的理论、原则和具体程序与做法与党内选举结合起来进行运作,通过建立党员群众的民意协商表达和政治选择机制,进行理性选择、理性参与和理性决策,保证了普通党员平等的参与和决策的机会,进一步提升党员在党内选举中的主体地位。并提出了建构党内协商式选举运作的制度平台、促进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有效性和有序性、增强竞争机制的价值性与合理性等对策,主张以党内协商式选举模式为契机,进一步丰富党内选举科学化的内涵及构成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当前党内选举持续保持健康、科学与有序的发展。

参政党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特别是政党协商的重要主体。与会代表着重探讨了提高参政党的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能力问题。有学者结合地方参政党建设的实践,提出,当前中国各民主党派的履职能力尚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政治参与制度化水平不高、政治参与的压力机制不足、政治参与代表性不足、参政议政特色不明显、参政议政立足点有偏差、参政议政能力不强、专题调研的成果缺乏针对性等。并分析了影响参政党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加强参政党参政能力的对策,强调要着重加强六种能力建设,即政治把握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组织协商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建言献策能力、社会影响能力,这六种能力构成了参政党参政议政的基本能力。有论者提出,要提高参政党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履职能力,各民主党派要努力做好“四个坚持”:一是坚持把尽心竭力维护群众利益作为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核心内容。二是坚持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为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中心任务。三是坚持把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经常性工作。四是坚持把开展参政议政理论研究作为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目标任务。有论者提出,要重视发挥参政党在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参政党之所以能够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领域发挥出巨大作用,是因为他们的政治参与具有较为突出的特点和优势,与有序政治参与的内涵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并具体分析了参政党在政治参与中的特点和优势,提出了参政党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发挥有序政治参与功能的具体对策,一是充分发挥体制内政党的优势,增强政治参与的主动性,推进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程序化建设,二是发挥党派与特定群体联系紧密的优势,凸显政治诉求特色,增强社会公众的参政党认同,三是充分利用党派各级组织专职机构在党派成员政治参与中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提高党派政治参与的组织化水平,四是发挥参政党在舆论领域的重要作用,引导公众实现有序政治参与。

三、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新形势下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会代表关注的问题。有学者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中国政治发展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党在国家政权组织中贯彻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的最好实现形式。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题中之义。有学者结合湖南衡阳人大选举贿选案,对地方人大选举中暴露的选举制度的设计缺陷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规范的代表候选人提名制度、在选举中引入竞争机制,健全监督机制和处罚机制等健全地方人大选举机制的措施。有学者则强调要从政治素质、法律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能力素质去全面地深化和提高人大代表的素质,从体制、机制上创造人大代表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平台。有学者提出,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加强和深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系统研究,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正确把握坚持和完善的关系、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的关系,只有不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能奠定宪法赋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充分实现其功能。

有学者探讨了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问题,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这一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长期探索和反复比较的结果,是尊重长期历史发展和合乎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是新形势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根本保障,同时提出,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始终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与自治的关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族法律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大力培养和大胆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从而充分发挥这一基本政治制度优越性。

有学者以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会为主要分析案例,从地方治理的角度探讨了新形势下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问题,指出,“民主恳谈”是我国地方治理过程中,政府和公民关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创举,为普通的公民直接参与政治生活和政治决策提供了机会,公民通过地方治理的一些平台,参与地方事务管理和政治决策,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利益诉求,同时也为自己与政府的联系增添了渠道和途径。公民的这种直接参与模式增进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有利于实现地方治理的目标。

四、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是当前中国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重大问题。有学者从反腐倡廉的角度指出国家治理腐败体系的主体,应该定位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多元主体,国家治理腐败体系现代化的特征是国家治理腐败体系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和准确化,并以建立廉洁政治、实现廉洁市场、廉洁社会为目标;以法治手段为主导,标准是由科学性、民主性、法治性、效益性,走中国特色社会发展道路目标关键还是在于宏观利益关系的调整。有学者指出,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国家治理体系中制度与博弈,存在着两种均衡路径:一是刚性均衡;二是柔性均衡。作为双向互动与多元参与的国家治理体系,其均衡无疑表现为柔性的协商。协商民主对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协商民主促进信息沟通;二是协商民主降低博弈损耗;三是协商民主增进制度认同;四是协商民主减少了潜规则和腐败;五是协商民主促进社会和谐。有学者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将政治和行政划清明确界限,以价值理性去追求公平正义的政治目标,以工具理性去实现科学严谨、务实有效的行政治理。要客观看待作为国家治理内在动力的利益博弈现象,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负面作用。

深化公共预算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有学者以浙江温岭的参与式预算模式为分析案例,探讨了中国的公共预算改革问题,指出,一些地方正在探索的参与式预算,通过将民主恳谈与基层人大制度相结合,鼓励公民参与并赋予其直接决策者的角色,形成了公民、基层人大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较好地克服了当前行政主导型的参与式预算模式的合法性危机和有效性缺失,在增强公共预算的合法性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其有效性,是深化公共预算改革的有益探索。

五、关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如何培育和引导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与会学者探讨较为集中的议题之一,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有学者提出,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中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利益分化和阶层分化日渐趋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大量加入民主党派,各民主党派成为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和平台,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中的作用。有学者提出,要特别关注中国新的社会阶层群体的有序政治参与问题,随着财富的积累与利益诉求的凸显,新的社会阶层群体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其政治参与的渠道也不断拓展。但总体来说,当前新的社会阶层存在着政治参与层次较低、参与动机的多样化、政治参与面临体制瓶颈等困境,只有对其所存在的相关难题进行破解,才能构建新的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长效机制。有学者从有效防控中国群体性事件的角度谈了对引导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认识,强调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积极预防,妥善处理群众性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措施。有学者探讨了信访制度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公民有序政治制度形式,提出信访工作在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还有学者探讨了参事制度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以武汉市正在探索的“布衣参事”的实验为例,提出了新形势下改革和创新参事制度,进一步发挥参事制度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中的作用。

网络政治参与和当代大学生及青年群体的政治参与是与会学者特别关注的问题。有学者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公民表达政治意愿、监督政府、影响政府决定的主要平台之一,要重视公民的网络有序政治参与问题,通过合理的举措维护良好的公民网络参政的网络环境是公民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保障。有学者指出应积极培育大学生对于政治参与的自觉性、培养具有思辨性的公民精神;建立多层次、全方位政治参与表达渠道与权益维护制度;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体制与机制;家庭、高校、社会应共同参与,为大学生营造政治参与的良好氛围。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的青年自组织,已日益成为当代中国青年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渠道,应当积极支持、引导青年自组织的建设,使青年自组织合法运行,健康成长。要高度重视青年自组织作为青年政治参与重要渠道的作用,积极探索在基层群众自治和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发挥青年自组织政治参与功能的途径和方式。将青年自组织纳入到当代中国多层次、多领域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轨道,从而使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富活力的积极力量。

①[收稿日期]2014-05-14

[作者简介]1.朱妍(1987—),女,湖北咸丰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2.袁珠萍(1986—),女,贵州天柱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胡芬芳

猜你喜欢
参政党协商学者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2期)2022-05-10 04:13:10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1期)2022-02-17 13:29:10
庆中共百年华诞 促参政党自身建设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论协商实效与协商伦理、协商能力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学者介绍
以政协参与立法深化协商民主
协商民主与偏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