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茶树菇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

2014-04-05 14:15:50陈小保韦带莲谭育林
食药用菌 2014年2期
关键词:茶树菇菌袋出菇

陈小保 韦带莲 谭育林



南方茶树菇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

陈小保 韦带莲 谭育林

(江西省宜春职业技术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江西 宜春 336000)

茶树菇;栽培;高产;季节;有机氮;病虫害

茶树菇()属伞菌目,粪伞科,田蘑属,又名茶菇、油茶菇。茶树菇不仅口感脆嫩,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其中蛋白质含量高达19.55%,含有1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丰富的B族维生素以及钾、钠、钙、镁、铁、锌等矿质元素。中医认为,茶树菇性甘温、无毒,有健脾止泻之功效,并且有抗衰老、降低胆固醇、防癌、抗癌等特殊作用。因此茶树菇被视为“菇中珍品”,倍受人们喜爱推崇。

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属于湿润区、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典型气候特点是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针对这一气候特点,在茶树菇栽培过程中因地制宜,掌握好几个关键技术,可获得高产。

1 选择好栽培季节,当季完成出菇

茶树菇既抗高温,又耐低温,菌丝在5~35 ℃下均能正常生长,最适为18~28 ℃,子实体形成温度为13~32 ℃,最适22~28 ℃。茶树菇栽培要获得高产,可在栽培季节上做文章。南方地区冬季气温多在10 ℃左右,不适合茶树菇子实体生长,但菌丝可正常生长。因此,安排在冬季的10月中旬左右装袋和接种,过冬后菌丝满袋,可在翌年的4~5月份气温回升时进行催蕾和出菇管理。出菇时控制环境适度郁闭,以利积累热量,使出菇期长,基本上当季可出完菇,而且产量高。如果选择在春、秋季接种,则当季出不完菇,需越夏、越冬,造成菌袋营养损耗大。也可进行设施化栽培,人为控制温度,但投资成本提高。

2 适当提高栽培原料中有机氮的含量,利于高产

茶树菇系木腐菌,除能利用杂木屑外,甘蔗渣、稻草、棉籽壳、菌草也可作为碳源。茶树菇漆酶活性较低,利用木质素能力弱;而蛋白酶活性高,利用蛋白质能力强。因此在栽培料中增加有机氮的含量,如麸皮、米糠、玉米粉、饼肥等,生物转化率一般可提高约5%。南方地区农业发达,有机氮源丰富,建议培养料配方为棉籽壳68%、麸皮30%、蔗糖1%、石膏粉 1%;或杂木屑70%、麸皮28%、蔗糖1%、石膏粉 1%。原料要新鲜,无霉变,无虫害,棉籽壳不能有干粒,否则灭菌不彻底。

3 拌料准确把握湿度,灭菌要彻底

按照选定的栽培料配方,称取各种原料,加水拌匀使含水量达60%~65%(料/水比为1/1.2左右),装料松紧一致,料面平整,上用套环棉塞封口。采用常压灭菌,在灭菌前期,需排尽灶内冷气,待灶内温度达100 ℃时开始计时,维持24 小时后,再闷4 小时退灶,冷却到30 ℃以下接种。

4 接种操作力求规范,菌袋培养要翻堆

经灭菌冷却后的菌袋置于接种室内,在无菌条件下接种栽培种。接种室在接种前用保菇王等气雾消毒剂消毒,把菌袋搬到接种室内的接种箱中按无菌操作规程接种。每袋菌种接30~40个栽培袋。菌种尽量成块状,避免过碎以防死种。将接好种的菌袋,搬入培养室进行排场堆叠,一般6~8层,上覆膜。发菌15~20天后,接种口菌丝向四周蔓延,封锁料面,此时应进行一次检查。此外,在发菌过程中菌袋要翻堆散热,互换位置,使发菌均匀。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要对培养室加温,以促进菌丝生长。长达3~4个月的冬季发菌,使菌丝积累丰富的营养,出菇质量好,产量高。

5 准确控制环境条件,确保生长良好

茶树菇属好氧型真菌,菌丝生长阶段要保证供给充足的氧气,因此栽培袋的培养环境必须通风良好。但在出菇和子实体生长阶段要求二氧化碳浓度较高,以利于出菇和菌柄伸长,因此子实体发育时应适当减少通风。菌丝生长过程不需要光照,但出菇时栽培室要有一定的散射光,利于原基形成和子实体生长。茶树菇喜酸性环境,培养料pH在4~6.7时菌丝能正常生长,最适pH 5.5~6,在中性偏碱的环境中生长不良。

此外,应掌握一些出菇管理的技巧,如:菌丝满袋后适当加强温度刺激;菌包转为褐色时开袋出菇,用喷雾器喷水,每天2~3次直至出菇;每批菇采后5~6天是菌丝恢复生长期,不能喷水。

6 熟知茶树菇病虫害知识,重视病虫害防治

茶树菇主要病害有绿霉、链孢霉、根霉。防治上一是加强通风和避免湿度过大;二是可在拌料时加入高效绿霉净等药剂,开袋和采收后也经常喷洒一些;三是及时处理污染菌包,地面撒些石灰粉等。虫害主要是菇蝇,要加强检查,及时发现,立即处理,一般可喷洒菇虫净等杀虫剂防治。

[1] 曾爱民, 危贵茂. 茶树菇大袋覆土高效高产栽培技[J]. 食用菌, 2006, 28(4): 46.

[2] 沈茂里, 杨永兴. 茶树菇高产栽培技[J]. 食用菌, 2006, 28(4): 47.

[3] 徐学忠, 田果廷. 杨树菇生理特性及高产栽培技[J]. 中国食用菌, 2006, 25(4): 60-63.

[4] 蔡衍山. 食用菌无公害生产技术手册[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S646.1

B

2095-0934(2014)02-104-02

猜你喜欢
茶树菇菌袋出菇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宜阳县开展科技服务
乡村科技(2021年17期)2021-12-05 19:58:04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茶树菇菜谱
食用菌(2020年2期)2020-12-22 22:19:42
香菇白棒出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东北林业大学成功研发“袋顶出耳技术”
农家书屋(2018年6期)2018-07-03 06:16:12
固定菌袋插杆
科技资讯(2016年9期)2016-05-14 00:55:35
双孢菇出菇过程的疑难问题及解决办法
灰树花菌棒第二潮菇春季出菇催蕾研究
食药用菌(2016年6期)2016-03-01 03:24:28
什么水煮什么花
白灵菇14种出菇方式的操作方法与优劣性评价
中国食用菌(2010年3期)2010-02-09 15: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