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平 周新伟 李根岳
茯苓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王伟平 周新伟 李根岳
(云和县农业局,浙江 云和 323600)
茯苓;栽培;下种;高产
国人对茯苓的认识和应用已有悠久的历史。据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开始进行人工栽培试验,但一直采用“肉引根种法”,即使用新鲜的茯苓菌核作种进行栽培,因种苓用量大,成活率不高,产量不稳定,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在20世纪60年代末,利用茯苓纯菌种栽培获得成功,并在福建三明、尤溪地区率先推广应用,至70年代初,在浙江省丽水市的云和、景宁、龙泉、庆元、遂昌等县及全国许多地区广泛推广应用,从而使茯苓产量得到大幅度增长,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茯苓供不应求的局面。
要使茯苓栽培获优质高产,必须围绕“料、种、水、气、温”五大要素做好五个关键技术环节:选择理想的场地,最适的下种季节,选用优质菌种,采用新鲜干燥的松木,良好的管理措施。各环节的技术要点如下。
理想的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1)海拔在300~1 000米范围内,海拔高的选全日照场地,海拔偏低的选半日照场地。(2)场地宜选坐北朝南或坐西朝东的山坡地,坡度宜10°~30°,不宜选平地或凹陷地。(3)土质要求疏松、通气性强、吸热散热快,含沙量40%左右,pH 5~6,以麻骨土、黄沙壤较理想。(4)不宜选用农作耕地及栽培过茯苓的老场地。(5)无白蚁滋生的迹象。
下种期要根据各场地的自然条件而定,高海拔场地适当迟种,低海拔场地适当早种。下种时间,一般海拔在400米左右的场地为4月中下旬,海拔在500~800米的场地于5月份,海拔800米以上的场地在6月份。
选用浙江云和选育的“大仓白”菌种。栽培种的菌龄对于栽培的成败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巨大,以袋内长满茯苓菌丝的松木片能折断时为好,在适温下培养约45~55天。
4.1 松木选择 适合栽培茯苓的树种主要是马尾松等松木,树龄10年以上,以树径10~25厘米为宜。
4.2 砍伐期 用于栽培茯苓的松木在秋末到冬至期间均可砍伐,而以秋末冬初这段时间为好。因这时砍伐的松木到次年下种时能达到全干燥状态。砍伐期宜早不宜迟,过迟砍伐松木不易干燥,特别是在多雨多雪的年份。
4.3 砍伐后处理 松木砍后应留枝叶抽水,并应及时削去树皮。削皮的主要目的是促使松木迅速干燥,促使松脂外溢。待松针发黄时锯成0.8~1.2米长的木段,每窖木段的长度应一致,“#”形堆叠晾晒。段木应堆在易干燥的通风向阳处,木堆表面盖塑料薄膜遮雨,在堆晒场地洒石灰杀菌,通过环境消毒防止滋生各种杂菌。
选好场地后,要在冬天先整地一次,整地时去除杂草和小灌木,铲除草根及树根,并把杂草搬至远处。然后,挖地约30厘米深,拣净草根与树皮,顺坡开排水沟,防止水土流失,并对场地及四周进行全面的灭蚁处理,到下种时再进行精细整地,不能再在场地上烧草木灰,以防草碱入土。
6.1 下种的菌龄 木片菌种最适菌龄是45~55天,菌龄太长或太短均不利于菌丝在段木上生长定植。
6.2 菌种存放 购得的菌种,如还未到下种期应存放在清洁、干燥、阴凉的室内,绝不能放在烈日下或不干净的场所。
6.3 下种段木的含水量 下种段木的含水量应在15%~18%之间。因为理想的场地深处的土壤含水量较高,较干燥的段木埋在地下会自然吸水返潮,使段木含水量很快回升到50%~60%,正好适合茯苓菌丝的生长定植。
6.4 下种时的天气 应选晴天或阴天,雨天不能下种,因雨天土壤经翻动或践踏后会造成土壤板结,通气不良,段木及菌种容易污染霉菌,影响茯苓菌丝的成活与定植。下种完毕如遇大雨,也会影响菌丝的正常生长定植,遇这种情况应在窖面上盖塑料薄膜防雨,待雨后转晴再掀掉。
6.5 下种方法 每窖用段木30~40千克,放菌种量600~1 000克,窖与窖的间距以30厘米为宜,用“押引”和“头引”这两种方法放种,即将每窖所需的菌种全部集中押放在3根段木的黏接处,即离上坡端断面6~10厘米的部位;如一窖为一根段木,可采用“头引”法,即将菌种紧密地贴在上坡端段木断面一侧,菌种的上下都要用松木片盖好填实,以免脱引(脱离菌种)。
下种操作步骤:先细整场地,顺坡把泥土往两侧扒开,底层留10厘米以上的松土,放入两根段木,在两段木黏接处压上菌种,再压上一根段木;段木接触菌种的部位用刀削去旧表皮,保持新鲜以利发菌;然后覆盖泥土,覆土厚度离上根段木3~5厘米。整好畦间走道,控制畦间距离40厘米左右。四周开好排水沟。
7.1 检查菌种成活情况 下种后20~30天,在早晨露水未干时,看到放种部位窖面无露水的说明已成活,有露水的则未成活。也可挖土检查,挖土时切勿振动菌种与段木,如看到茯苓菌丝已向段木蔓延,说明已定植,如温湿度适应,下种后l个多月茯苓菌丝已蔓延至段木的下坡端断面。对未成活的,可在气候、菌种等条件许可时进行补种,但补种前要清理段木表面上的霉菌。
7.2 经常清理排水沟 涝季勤排水,雨后勤培土,旱季、寒季培厚土。长期高温干旱应及时遮盖枝叶。
7.3 病虫害防治 茯苓主要害虫是白蚁,为了保证茯苓无农药残留,应采用人工诱杀。即在茯苓场地四周挖诱杀深坑,在坑内填入白蚁喜欢取食的松木废料、枯枝落叶等,将白蚁引入坑内,然后用灭蚁灵杀灭。
8.1 茯苓成熟的判断 用纯菌种栽培的茯苓,下种后8~l 2个月就到成熟期。成熟茯苓的特征:段木颜色变黄褐色,一击就碎;菌核表皮变黑褐色,皮层不再开裂;茯苓蒂已脱筒(脱离段木);有菌核处窖面土层不再龟裂。
8.2 采挖方法 如果段木还有营养,而且菌核有老有嫩,就应挖老留嫩,挖后重新覆盖泥土,让嫩苓继续生长;如段木营养已耗尽,就应一次性挖完。
8.3 加工方法 茯苓起土后,先刷去泥沙,堆放在室内阴凉干燥处,上面覆盖稻草或草帘,发汗1周,散开风干水分。反复发汗与风干3次,待茯苓皮有褶皱出现时,剥去茯苓皮,切成厚薄、大小均匀的茯苓片或小方块,晒干后包装出售。
S567.3
B
2095-0934(2014)02-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