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芳
(湖北咸宁高中,湖北 咸宁 437005)
什么是教育,是我们千百年来一直在讨论的话题。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我们的百年大计,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教育的理解和定义不同。至今在我们教科书对教育的定义是“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而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体,它担任着为国家、社会培养各方面人才的任务。狭义的教育主要就是学校教育。
而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做为一名老师,一个教育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只有弄清楚了教育的目的,你才知道你到底需要做什么,怎么做。
一般来说,教育目的受到国家的教育在方针的制约和控制。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战略和政策不同,教育方针也就不同。国家制定教育方针的时候,一般是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及政治需要,以促进个人的发展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来制定教育方针。所以,教育目的也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方针。
那么,我国学校教育的教育方针是什么呢?
中国初期,中国教育方针提出“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虽然后来有些变动,但是也没有离开对“德、智、体、美”的教育要求,以及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新时期,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经济建设成为中国工作的重点。教育方针也随之发生改变。邓小平提出“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的前提下,强调如何更好的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后来又明确的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十六大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七大提出:坚持教育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从教育方针,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教育目的。那么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围绕着教育方针实施的么?我们培养的人很多,但是,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却不多。说话的人很多,但沉淀下来做事的人却不多。高学历并没有代表高能力,高水平、高素养,高思想觉悟。这也体现了我们学校教育失败的一面。
我们的教育、教学目的与我们的教育方针已经相背离了。我无法从教育体制的方面来做出评论,它牵扯到太多的东西。但是我们可以从我们教育的现状来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目的。
在大多数中学教师的心中“升学率高”就是教育教学的目的。这明显背离了教育的本质,这只是教师的错么?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体制里面关心的是升学率,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里面关心的是升学率,家长对学校和老师评价里面只有升学率。同时,升学率也成为了社会评价学校教育好坏的标准。所以,教师为了分数和升学率在奋斗。
当然,人们也意识到了旧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了。所以,我国大力度地在进行教育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但是,从目前来看,可以说改革是不成功的。为什么成功不了呢?我认为,我们整个社会缺乏对教育目的的思考以及太多的急功近利。
我国的教育已经产业化,本人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很多时候各种不同行业的人打着教育的幌子从学生身上谋取利益。由应试教育引申出来很多培训机构、书店、保健药物、电子产品等都可以从学生身上获利,大城市里面学校择校费、补课费、赞助费等也成为了学校的一项额外收入。学生成了一种商品,很多人都想在这个生产线上实现自己的赚钱的目的。而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他们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但是,更多的人已经不思考这个问题了,他们想到只有钱。
另外,我们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我们真的做到了“以人为本”吗?
处在高中阶段的孩子每天六点起床,晚上快十点才下晚自习,高三的更晚,一天到晚就坐在教室里面背书做题,一个月两三天假。一坐就是三年。试问,有几个行业有会有这么辛苦啊。教育专家们还提出要快乐学习,能快乐的了么。当然,有老师教的教学方法好,激发的兴趣,那是快乐的学习,但是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快乐学习,我觉得那是基本不可能。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对某个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
这种模式就决定了不可能学生每天坐在教室里面能快乐学习。而从我们的教学内容来说,中学教学甚至大学都已经不是精英教学了,那么为什么不能在教学内容上减小难度,在课程安排上多一些非专业知识教育,比如思想教育、人文教育、道德教育、伦理教育、劳动教育等,这些都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青年必须受到的基本教育。青少年正处在价值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阶段,也是很迷茫的阶段,没有正确全面的知识做指导,很容易走进误区。我们的教育不仅要给的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思想;不仅培养出专业知识深厚的人,更需要培养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全面人才。
站在一个教师的角度,作为中国庞大的教育体系的一份子,看着中国的教育现状,让我感到非常的迷茫。我不停的追问着教育教学目的到底是什么,我应该怎样做才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