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建设的“三块基石”

2014-03-30 07:10:54孙兆航吴秀波
当代教育科学 2014年16期
关键词:名师教研发展

●孙兆航 吴秀波

名师工作室建设的“三块基石”

●孙兆航 吴秀波

名师工作室建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立足于现实,需要从规律出发,创新一套机制,配好一个领衔人,涵育一种研究风气。打牢以上三个“基石”,才能使名师工作室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名师工作室;机制;研究一个内涵丰富且不断发展的概念,是一个渐进和永远的过程,它不仅包括学科专业发展,还包括超越学科专业的素养提升,更是指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与不断优化。包括:厚泽德性、涵育情怀、滋润心灵、振奋精神、增加爱心、强化责任、更新理念,也含有崇高的理想、宽阔的胸怀、包容的态度、批判的精神、坚定的意志等。而新思想、新成长和新成果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相对的自由和时间,甚至是来自每个人的心情舒畅及团队环境的生态化,这就尤其需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大氛围”及“生态园”,才能成就实在的真研究。另外,更需要创建一些“支撑点”,一要提高工作待遇,把名师工作室的工作适当计入工作量,同时合理安排他们的课时,以便保证工作室成员有足够时间投身教研科研。二要强化激励措施,从显性层面来说,应建立定期表彰奖励机制,增强工作室成员的荣誉感及责任心,并在订阅报刊、外出学习、评优晋级等方面予以倾斜。从隐性方面来说,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建立积极的沟通交流机制,注重听取工作室人员意见;学校领导应积极关注工作室的运转情况,用心与他们交流,用智给他们引领,用行动替他们排难,不断强化他们前行的欲望。三要创建专业培训体系,克服有室无训的状况,变“个体经营”为“集体联营”,从而形成名师发展共同体。

学校层面更要注重创建“名师工作室”发展的生态机制。比如,我们有的学校就依托“名师工作室”,由一开始的“请进来”逐渐发展成后来的“自己来”,室内很多教师通过示范课、个人成长报告等形式,被督促着把原来不重视,自己没有来得及归纳的东西,进行了显性化、甚至是课程化的开发,看着这些成绩,听者

近年来,很多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都在实施并不断强化“名师工作室”工程,这是促进名师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更是充分发挥名师示范、辐射、指导和带动作用的新型阵地。进而,对达到资源共享、智慧生成、全员提升的目的,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尤其对培养名学科,构建学习型、研究型文化校园,将发挥十分有益而长远的影响。但当下,“名师工作室”建设内容与手段不相匹配,目标与效果差距较大,“培训”很多但“培养”不足,“名室”很多但“名师”不足,流于形式、质效低下,优秀教师甚至一线老师对“名师工作室”的需求感越来越弱。为此,要改变这一切,必须进一步夯牢“创新一套新机制,配好一个领衔人,涵育一种研究风”三块基石,才能使转型与创新真正成为新时期“名师工作室”焕发活力的主题。

基石之一:创新一套新机制

制度及机制不但是成果的一种体现,更是巩固和发展成果的重要保障。逐渐创新一系列符合“名师工作室”发展的规章制度,并形成一种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和支持体系,是“名师工作室”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为此,强化“名师工作室”建设,至少可在三个层面上践行。

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探索并创建“名师工作室”运行的制度与机制,主要在建设大格局、形成大视野、营造大氛围和建立支撑点上着力,从而形成一种便于工作室发展的支持体系。

这种“大格局”,就是要努力形成政策引动、机制促动、左右联动、上下互动、活动带动、个体主动、整体深动的大格局。这种“大视野”,就是要使广大干部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不断地认识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和自己都为此很惊讶。这种散落在教师周围本土化的经验,又会慢慢升华成老师继续前行的热情,并辐射周围,不知不觉中,“输血”转型为“造血”。再跟上学校名室硬件建设办法及例会制度、活动制度、评估制度及表彰制度等,就会渐渐形成一种利于老师静心教研的生态环境。

第三层面,就是名师工作室内部可要借助理论学习、课堂观摩、课题带动、比武交流、总结反思等活动,形成一些工作制度。

当然,在制度与机制的形成和运转过程中,尤要突出其科学性及人文性,并不断的进行调整与优化。这样,不仅会形成一种工作规范,更能渐渐生成一些教研和教师发展文化,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

基石之二:配好一个领衔人

某种意义上说,领衔人的高度决定着“名师工作室”的高度。建设一批好的“名师工作室”,首要因素就是要有一批优秀的领衔人。这不仅在于开始时要精选好,还在于后续工作中引领好、使用好、发展好,更在于以真情对他们关心、理解和爱护好。领衔人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还要有远见的工作思路,过硬的专业素养,优良的组织能力,踏实的工作作风。这样才会有感召力、凝聚力,“名师工作室”建设才会充满动力和活力。

对领衔人的遴选,我们的“名师工作室”启动阶段,是通过“选、育、用、留”产生:“选”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要求,会同学校一块选拔,并参考老师们的意见,其中,要注意避免选拔的随意性和绝对的行政化;“育”是对领衔人进行专门培育;“用”是通过制度性安排,让他们有发挥的机会;“留”就是建立淘汰机制,对不积极参与的自然淘汰。随后,我们实行了领衔人培养“51642计划”。“51”就是从五个方面对领衔人进行引领,第一个“1”就是明确一种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分步实施,适度超前;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注重特色、突出多样;一年一变,三年大变。第二个“1”就是强化一种责任和理念:没有一支优秀的领衔人小队伍,就不可能带好“名师工作室”这支大队伍。用心善待每一天,有情有意的工作、有质有量的教学、有滋有味的生活,诗意的行走在教学教研的路上,这样,每个人的脚下就会铺就一条通向幸福与成功之路。第三个“1”则是对领衔人提出一个总要求:教好一门课,搞好一课题,管好一个室,带起一个面,成就一品牌;揣着一颗大度心,富有一颗热心肠,洒下一片服务情,创出一套新机制。第四个“1”就是明晰一个成长路径及目标:教、读、研、思、写一体,德、才、情、志、趣兼备,在躬身实践、多种研修和高端引领中多元发展,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第五个“1”就是明确领衔人发展策略:成“名师工作室”领衔之“人”;营“名师工作室”运转之“气”;干“名师工作室”发展之“事”;建“名师工作室”群体之“业”。“6”就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对领衔人常年实行“六抓”:抓思想、抓培训、抓帮扶、抓交流、抓督评、抓表彰。“4”就是对领衔人实行“四优先”:优先申请免掉校内外一些不必要的常规检查;优先配备必要的手提电脑、报刊资料及其他硬件;优先外出学习;优先评优晋级。“2”就是依据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名师工作室”发展与考核办法》,实施学期述职考评制和三年聘期制。

总之,对领衔人的培养应当高端化、系统化、多元化、活动化,从练心、练气、练情、练智、练技等方面展开。要时常走进“名师工作室”去观看领衔人的成长,要全面走进工作室以矫正管理的方向,要真正走进老师们的生活及心灵去体味酸甜苦辣,做好引领、培训、帮扶、督评、奖励,促进领衔人又好又快发展。

基石之三:涵育一种研究风

一个个名室的开启,不仅是名称的开启,同时也应是教师活力的逐渐开启,更应是教研风气以致文化的开启。名师工作室成员体现了层次性,有的来自不同学科甚至跨学校,年龄有别,个性有异,特点不一,情况不熟,入室的心态不同。如何将这种松散型的组织尽快变成一个高效的研究团队,我们的体会是:在用人所长中会产生凝聚力,在涵养胸襟学气中才有持久的行进力。而一旦形成研究之风又会生成新的凝聚力及创新力。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刻意强化。比如,我们请专家认真梳理培养方案。方案明确,从四个方面对名师人选的培养施加影响:让一部分教师立志有为,课堂教学上富有成效,成为一名区域性教学有方的教学能手;让一部分教师立德修为,工作中大爱有道,成为一名管班有方的优秀教师;让一部分教师立功存范,在特色发展上树立榜样,成为一名引领区域教育特色发展的特色教师;让一部分教师立论树典,从实践中总结出具有广泛引领性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成为一名善于教研科研的卓越教师。

接着,我们请工作室成员先一起听《教研科研——幸福蕴藏其中》的“幸福课”,对老师们进行幸福教育。这样就能不断的对教师进行心态和教育理念的“启蒙”与引领,使他们渐渐懂得该怎样“转身”和“进入”。随后,我们又举办了“同事关系就是工作力,师生关系就是教学力”的专家报告会,这样的专题报告带给老师的更是一种重新深入思考的能量及长久的唤醒:和谐才共生,合作即共赢。

当然,领衔人在室内也可大有作为。领衔人应关注教育形势的发展、教育环境的变化、课程改革的进程和学科前沿的进展,挖准研究主题,创新研究模式,营润教研风尚。重点可从以下四个层面尝试:一是广泛听取老师们意见,结合上级及学校要求,制定好名师工作室工作计划,在实践中狠抓执行、交流、评估、反馈等环节,强化认真计划不断实践的习惯。例如,在学期初,先集思广益,然后向大家说明本学期的指导思想及研究重点,在教学改革、课堂观摩、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等方面,有怎样的安排,达到什么目标,各自有什么任务,什么时候做和怎么做,在形成共同愿景的基础上,大家自然会积极参与,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二是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强化读书学习不断进步的习惯。比如,我们有的名师工作室自己就提出了这样的读书理念:涵养“专业”之学气,以学术精深示范人;涵养“教育”之学气,以先进理念导向人;涵养“文化”之学气,以知识广博折服人;涵养“古今”之学气,以继承出新引领人。三是大力开展公开课、研讨课、汇报课等研究活动,逐渐实现教师培训,以学校细心设计为主阵地以教师真诚反思为主体的转变,强化善教勤思合作共进的习惯。我们的收获是,教师逐渐体验到专业成长的快乐,就一定乐于参加教研活动,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智慧共享和群体齐进的教研风气。四是从教学、学生及自身实际出发,选好课题,制定措施,认真开展探究活动,强化课题研究中人人互促的习惯。我读故我知,我思故我在,我研故我智,我行故我实,我写故我远。最终生成一种浓烈的研究文化,实现名师工作室发展绩效的最优化。

(责任编辑:张斌)

孙兆航/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教研科研中心吴秀波/山东泰安泰山区财源办事处七里学校

猜你喜欢
名师教研发展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今日农业(2021年16期)2021-11-26 06:05:34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儿童大世界(2019年9期)2019-09-28 09:51:00
名师简介
儿童大世界(2019年7期)2019-08-01 08:48:24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学术界(2016年10期)2016-11-10 07:29:28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