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足的一生》的文体分析及相关课程设计研究

2014-03-29 06:58徐朝晖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文体学书面语文体

徐朝晖 林 怡

(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富足的一生》的文体分析及相关课程设计研究

徐朝晖 林 怡

(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对《富足的一生》进行文体分析,从语音、词法、语义、文化等层面分析其突出的文体特征;探讨语篇中“富足”一词的多重含义,揭示作者物质贫乏但精神富足的主题。结合文章主题和文体特征,通过结合文体的课程设计来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提升他们对英语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增强其识辨书面语和口语的能力以便运用英语进行有效、得体交际。

《富足的一生》;文体分析;课程设计

引言

《富足的一生》(A Life Full of Riches)选自《(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第二单元主课文。该文为2010年修订版新增课文,摘自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杂志2007年12月24日刊文,作者为卡尔·格林(Karl Green)。文章所揭示的是物质贫乏但精神富足的主题。作者结合自身经历指出精神层面的充实才是真正的富足,精神乃快乐之源。富足、快乐的生活感受来自内心,其真正意义来自帮助他人和贡献社会的过程。简单地说,文体学是用语言学手段和方法研究语言风格的一门学问。刘世生(2006:16)在《文体学概论》一书中曾指出,“文体学本质上是一种分析方法,其最终目的(就中国的外语教学而言)应该是:在广大英语教师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运用这种分析方法,以便进行有效的、得体的交际。”本文研究文中语言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深化内容、升华主题。就文中语言特征显著且有突出文体意义的部分进行分析解读并做相应的课程设计,籍此帮助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培养其辨别和合理使用书面语和口语的能力,从而把文体意识真正转化为有效、得体的语言交际能力。

一、篇章主要文体特征

1.语音特征

该文是叙事短文,其潜在作用是讲故事、说道理,因此,语音技巧的使用在故事的讲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中若干处采用押韵的手法。例如:

1)Ican still see the confusion and curiosity in his eyes as he asked,“Are you poor?”(Para.1)

2)My 1999 car shows the wear and tear of 105,000miles.(Para.4)

例1)中,confusion和curiosity两词押头韵,相同的首字母c,同样发/k/音,读起来富有韵律感。例2)中wear和tear押尾韵,为饱满的元音/εə/,词汇具有这样的读音让人易记难忘,表现了这辆车经久耐磨,同时也彰显作者生活的简朴。若用其同义词组(has been)durable and resistant替换,在读音上就远不如本例给读者的印象深刻。

音韵的使用有助于吸引听众,作者选择有押韵的词语,提高其叙事效果,增强了语言感染力。

2.词汇特征

2.1 积极词汇

大量出现的词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应出文章的类型和主题。类似统计学中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等手段和方法来推测现象的本质,对文中大量出现的词汇和短语进行归类也能反应出篇章的本质,即主题。文中大批量出现的积极词汇和短语呈现了故事主人公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比如:offering a “thank you”and a smile to each person/never thought ofmyself as “poor”/still dependable car/ modest but quiet and relaxing apartment/clothes are well suited to my work,which is primarily outdoors/enjoy exceptionally good health for 53 years/illness-free/feel vigorous and spirited/exercising is actually fun/long and energizing walks/love the “can-do”attitude/cherish the gift of creativity/write a beautiful line of poetry/ fabricate a joke that tickles someone/feel rich inside/talking with somany interesting writer friends is one ofmy main sources of enjoyment/happy/natural/affluent lifestyle/feel a genuine sense of belonging/hot chocolate brought by complete strangers/leavingme with a lingering smile/keep mewarm/feelwealthiest/become clear to me/most thankful for:bothmy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good fortune等从词汇层面反映了主人公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反之,作者若抱有消极、负面的心态,文中所用词汇估计会描绘出一个抑郁、阴暗的画面。

2.2 委婉语

英语中euphemism(委婉语)一词源自希腊语,意思是“悦耳之言”,它的使用可以减少冒犯或冲突的可能。按词源结构分析,eu-为“好”之意,pheme-是“话语”之意。委婉语是对不宜直言或令人难为情的意思或事情的变通或含蓄表达。文中多处出现委婉语,出现频率高于常规。例如:

3)Hismother scolded him for the social no-no,and they hurried off to do their shopping.(Para.2)

4)Every time I fill outmy 1040 form,I fall into one of the lowest income brackets.(Para.3)

5)The seemingly abrupt change in her priorities was jolting.(Para.9)

例3)中,no-no指“不能说的事”,即“禁忌”,social no-no指“社交上不该问的问题”,即“社会禁忌”,属委婉语。例4)中,在填写1040税务申报表时,作者落入最低收入范围栏内,他用填写税额栏目的方式说明自己属于最低收入群体,而非直截了当地指出自己贫穷。这也为作者接下来点明自己物质贫乏但精神富足打下了伏笔。例5)中,priorities在该语境下也是委婉语,指作者所述的前女朋友真正所看重的物质财富,即其选择男友的优先标准。她所看重的东西变化之大,让人震惊。作者避讳,不点破前女友嫌贫爱富让当事人尴尬,所以用priority一词巧妙带过,暗含贬义但又多少给前女友留点情面,同时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

可见,委婉语的使用丰富了作者的语言手段,增强了其语言感染力,让文中所述故事更加耐人寻味。

3.语义特征

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指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生活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Lakoff&Johnson 1980)。这就是说,隐喻在生活中无处不有,无时不用。它一方面在日常语言中居于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生活中到处可见隐喻,而且相互关联。例如:

LIFE ISA JOURNEY

The person is a traveler.

Purposes are destinations.

Means are routes.

Difficulties are obstacles.

Counselors are guides.

Achievements are landmarks.

Choices are crossroads.

文中也有类似的认知隐喻出现,例如:

6)It remains amostmemorable turning point inmy personal journey.(Para.9)

该句话使用认知隐喻,personal journey两词把人生直接比作旅途,使读者很自然地联想起上述一系列著名的相关隐喻。例句中的turning point原指“道路上的转弯曲折处”,这里用来比喻人生中重要的转变,即“转折点”,也可以理解为源于“人生是一段旅行”的认知隐喻。

人们往往参照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和表达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这种思维方式基本上是在隐喻的基础上进行的。认知隐喻的使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4.文化特征

理解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准确解读语言中所蕴涵的文化信息。文中多处出现了有文化背景知识和内涵的词汇。例如:

7)Itwas early December 2003,my first season as a Salvation Army bell ringer,when Iwas confronted with the question.(Para.1)

救世军是一个以军队形式作为其架构,并以基督教作为其基本信仰的国际性宗教及慈善公益组织。该组织以街头布道和慈善活动、社会服务著称,它被称为“以爱心代替枪炮的军队”。救世军创办人通过基督教福音宣传教义,并通过了解穷人们的物质及心灵之需给他们提供帮助。在了解以上文化背景知识的前提下,普通读者就更容易理解作者在文中描述自己在救世军中当志愿者,在街头摇铃募捐的主要原因,以及参加该组织为何能给他带来心灵上的充实、满足和快乐。

8)Iwas standing just outside the doorway of a Wal-Mart,offering a “thank you”and a smile to each person who dropped a donation intomy red kettle.(Para.1)

9)While Iam ringing the bell,complete strangers have broughtme hot chocolate,leavingme with a lingering smile.(Para.12)

本文开篇就点明故事发生时间为2003年12月。救世军每年在圣诞节期间举行“红色暖锅”摇铃筹款募捐活动(Red Kettle Campaign)。摇铃人(bell ringer)是救世军中的义工。每年从感恩节(11月的第4个星期四)开始到元旦,摇铃人在商店或超市门口或街道旁筹款,行人向红铁桶内投钱或物品。该场景已成为美国12月圣诞节期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募捐工具为一个铃铛和一个红色的小铁桶,又称“红色暖锅”。摇铃人常穿红色围裙,手摇铃铛筹款募捐并向过往行人致以节日祝福,有的还唱圣诞颂歌。目的是在圣诞节期间确保穷人能吃饱穿暖,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圣诞礼物。

10)Every time I fill outmy 1040 form,I fall into one of the lowest income brackets.(Para.3)

1040税务申报表(1040 form)是美国国内税务署制定的个人年度所得税申报表。表栏内填写内容包括工资和利息或其他收入之外的税额调整、扣除额或收入。该表主要反映个人收入和纳税额变化情况及其原因。作者填表时属于收入最低的档次,行文中他用最客观、具体的税表说明自己属于低收入群体。

11)Shortly after her visit,our relationship went straight south.(Para.8)

此句中,went straight south不是指“向南直走”,而是指“关系恶化”。美国南部在地图方位上处于下方。美国殖民历史上,南方曾经是贫穷之地,奴隶们受英殖民主压迫并且在恶劣条件下工作。南北战争后南方诸州才逐渐废除奴隶制,奴隶们从而摆脱厄运。了解这样的文化背景知识,文中went south指“急转直下”(即went down或wentworse)而非“朝南走”,就容易理解了。

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读者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多少受到制约而相对肤浅。有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将加深认识,了解作者如何使用各种语言手段来深化内容并升华主题。

5.口语化的叙事

《富足的一生》是篇叙事文,整体而言,其语言为书面化的口语体。记叙文用来讲故事,口头叙述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展开。因此,作者在叙述故事时偏向选择口语化的风格亦是恰当语言选择的结果。比如,文中避免使用相对隐晦的词汇taboo,而采用no-no来表示“社会忌讳”,虽然口语化,但更加简洁易懂。设想一下,故事中的小男孩完全可以听懂口语化的no-no为“不能做之事”,但未必懂得taboo这样一个对他这一年龄段的人而言偏正式的词汇。同样,“can do”attitude(能行的态度)中,一个口语化的复合词can-do省去很多冗长和抽象的解释。此外,文中多处使用非直接引语(free indirect speech)来呈示叙述人物间的对话,显得不那么正式和拘谨,更适合故事叙述,这也充分体现了语言和文体的关系。

“在讲解课文时,描述、分析课文的文体特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洞察作者的真实用意,从而达到学习地道英语和正确使用英语的目的”(董启明 2004:579)。通过对《富足的一生》进行篇章文体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二、“富足”的多重含义引出的篇章主题

文中多次出现富足(riches)一词的近义词或同义词,这一现象可以帮助读者从多角度和多层面去解读文章主题。富足的意思是“丰富”和“满足”,比起“富裕”有更深刻的精神内涵。作者在哪些方面富足?富足是如何通过文体标志得以呈现的?文中多处出现如下有关贫富概念的例子借以点明富足的深刻内涵,并通过人物之间简短的对话暗示“富裕”和“富足”两词含义上的不同,这些都从正面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例如:

12)Ican still see the confusion and curiosity in his eyes as he asked,“Are you poor?”(Para.1)

13)“Well,”I stammered,trying to think,“I havemore than some people,but not asmuch as others.”(Para.2)

故事中小男孩好奇地问他:“你穷吗?”,这一天真的问题却触及作者内心深处,在其脑海中挥之不去。作者想到自己的生活现状,他结结巴巴但又富含哲思地回复小男孩道:“我比有些人拥有的多,但又比另一些人拥有的少。”小男孩的问题引发他的思考。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坦承自己在物质财富上“拥有的少”,但同时也认识到自己不穷,觉得自己比一些人“拥有的多”,也即拥有更多的精神财富,这也是其生活的乐趣和意义所在。作者为何这么认为呢?再来看看如下一些例子:

14)When Iwrite a beautiful line of poetry,or fabricate a joke that tickles someone,I feel rich inside.(Para. 6)

15)In contrast to relationships,stuff just doesn’tmean thatmuch tome.(Para.10)

16)In fact,not being focused on material goods feels quite natural tome.There aremany people throughout theworld whowould consider my lifestyle to be affluent.(Para.11)

17)Instead of feeling out of place economically,Ibegin to feel a genuine sense of belonging.(Para.12)

例14)中作者通过“内心感到很富足”(feel rich inside)很明了地指出自己更注重内在修养和精神感受。例15)表明物质对他而言,不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要。例16)直接指明他已经很自然地不刻意追求物质财富,并且相信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已为世人所普遍认同。例17)表明在救世军中摇铃募捐帮助他人的他并不感到自己经济拮据,而是感到志愿者工作让他有了一种归属感,真真切切觉得自己属于救世军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从例14-17可以看出,作者更多看重的是文艺才华、生活方式、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等。这些都让他觉得自己是富足的。

此外,文中有关其物质条件相对贫乏的描述主要有:I’ve never thought ofmyself as ‘poor’,but I can’t deny certain facts/fill outmy 1040 form/fall into one of the lowest income brackets/just one vacation trip/a black-and-white TV set that someone gaveme eight years ago/1999 car shows the wear and tear of 105,000miles/ modest apartment/primarily outdoors clothes/no computer/not so well off/a basement efficiency with a few pieces of dated furniture/to live without a high-end TV,读者从这一系列词汇和短语可以了解到:他填写个人收入所得税表时,属于最低档次;他没有多少闲钱,只旅行过一次;他的汽车是1999年的老款;住房不大,家具陈旧。总之,物质上他并不富裕。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文已列出的描写其生活方面富足的词汇和短语(如:53年来身体状况良好 /无病即是富裕,精神饱满、精力充沛 /“我能行”的态度 /会写美丽的诗歌,讲笑话逗人乐/朋友是快乐之源 /在救世军中当摇铃人 /陌生人送给他巧克力 /内心感到很富足)。这些基本上都与金钱无关,但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分体现其精神世界的富足。他并不因为物质条件相对“贫乏”而失去生活乐趣和人生追求。如果暂不看前文其“物质条件贫乏的描述”,只看描述其“富足”的这段文字,我们会觉得他相当富有,知足常乐,并无经济拮据之感。这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助人为乐的人生是富足的”这一主题。这些文体发现及其对深化内容和升华主题的作用促使我们寻求一种结合文体学的教学方法。

三、结合文体的教学设计

基于对《富足的一生》的文体分析和研究,笔者结合文章主题和文中作者在救世军中摇铃筹款募捐的文化背景知识设计了相关的教学活动。

1.募捐拍卖活动

助人乃快乐之本。根据课文内容和“富足”(riches)的多重含义,教授完本单元之后,通过任务布置,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模仿救世军的募捐慈善拍卖活动,然后让学生以班级名义把活动所得捐给儿童福利院。每个小组要用英文介绍和解释所捐赠物品的意义所在,并尽可能运用与riches有关的各种词汇或短语,特别提醒学生可以如该文作者那样使用押韵(头韵或尾韵)等语音手段,也可使用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委婉语、隐喻等,使得其做拍品介绍的语言更有吸引力、表现力和说服力。募捐物品的选择与介绍由学生课外设计和排练并以录像形式来完成,然后在班上播放录像视频再开展现场竞拍活动并集体评选出最感人和最有意义的捐赠品。该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主要难点在于学生对捐赠品的英文解说稿的撰写和呈现上。建议活动前先布置课后任务给学生让其分组写出欲参与拍卖的募捐物品的解说词,上交教师统一修改后再录像,这样更能提升本次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介绍捐赠某本书籍的意义时可以说:Book is the food for thought and one of the sources of enjoyment. Wear and tear of one’s personal journey,book provides him/her food,joy,and friends,accompanies him/her to go through the 365 days thick and thin,leads him/her from rags to riches,and give him/her the peace ofmind.It is the best friend one keeps.(书籍是精神的食粮,是快乐的源泉。尽管人生旅途艰辛,书籍都伴随他/她同甘共苦走过365天,并帮助他/她脱贫致富,从而达到心境安宁。它是最好的朋友。)这段示范介绍的开场白紧扣该文“富足”的主题,而且还充分运用相关文体手段,如认知隐喻(source of enjoyment/personal journey)、押韵短语(wear and tear/thick and thin/from rags to riches)、拟人手法(the best friend),这些都有助于增强该介绍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接着再结合该书中的具体内容和特色加以展开,很容易就让一本富有教育意义的书籍脱颖而出成为本场活动的最大赢家。

适当运用文体知识和手段来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增强语言领悟力和理解力,培养他们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使其英语交际能力达到更好的效果。

2.辨别书面语和口语

书面语中的句子通常较长,措辞规范,属于正式语体。书面语经过精雕细琢,其语篇结构被比喻成“精心设计和布置的花园”。日常的口语相对随意,其语言结构像“热带森林”,灵活多变,有随意性,句子相对较短,可以使用缩略词、时髦词、俚语等;并可穿插语气词表现说话人的思索、犹豫、停顿以及喜、怒、哀、乐等情绪。不少学生在口语和写作方面存在有时不分书面语和口语的突出问题。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经常把书面语不分场合地用在口语中,比如谈生活琐事却用了很多书卷气的大词;朋友间的口语对话,原本可多用短句,却用上了不少书面语的长句和复杂句。此外,不少学生在写作中时不时会使用影视英语中习得的口语,造成本该是书面语的作文偏向口语化,文风不一致。而在日常口语中却又过多地使用背诵范文时获取的书面语,使得口语呆板无力。这多少反映出他们在这方面的文体意识过于薄弱。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文体意识正确区分书面语和口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针对这一问题开展的“辨别书面语和口语”的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书面语和口语的能力。相关的课程设计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故事中的书面语改写成口语对话,更好地帮助他们培养文体意识,进而辨别并正确使用书面语和口语。比如,可以把第1-2段中的“我”、小男孩、小男孩的母亲三人书面语的对话叙述改写成如下的口语对话并让学生尽可能地融入真情实感把它演绎出来:

(A woman with a little boy drops a donation into the red kettle.)

I:Thank you,madam!(很真诚地)

Woman:My pleasure.(很高兴地)

Little Boy:Are you poor?(poor一词发音时,可以顿音把它发成poo—poor,表示惊讶和好奇)

I:Well,Ihavemore than some people,but not asmuch as others.(可以通过强调have,more,not等词表示多少带有迟疑、思考、自豪感等)

Mum:My boy,“poor”is a social no-no,you should not have asked him that.(用带有责备、教育的口吻对小男孩耳语)

通过练习和课堂上的排演可以让学生把真情实感融入其中,真正体会英语语言的魅力所在。接下来学生可以大胆地发挥其语言创造力设计和编排接下来的台词。

由此可见,文体学在服务外语教学方面还是具有很大潜力的。

结语

结合文体分析和融入文体设计的英语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欣赏文章,培养准确、恰当地选择语言的能力,同时也能增加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和增强其对异域文化的敏感度和包容度。通过这种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场合得体地运用英语,避免词不达意,言不得体。理论结合实践,文体知识可以由此内化为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文体学在中国的外语教学与研究中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和发展前景”(刘世生 2006:17),对课文篇章的文体分析及相关教学设计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

Lakoff,G.&Johnson,M.(1980).Metaphors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董启明(2004).“文体分析在高年级英语精读课中的应用”收录于会议论文集《文体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李荫华,夏国佐(编)(2010).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刘世生,朱瑞青(2006).文体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秦秀白(2001).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夏纪梅(2003).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4-03-06

徐朝晖,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与文体学。林怡,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体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YJC740113)。

猜你喜欢
文体学书面语文体
文体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口语和书面语转换”备考指导
关于初中学生书面语感的思考与提升策略
汉语书面语与口语的特征
从文体学视角研究英诗《为国捐躯》的反战主题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从语法范畴视角解释日本学生英语书面语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