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
语文课重点教的是书面语,这好像是无须论证的,但事实上,在一线教学中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又被忽略,所以需要再辨明一下。
这些年来课程改革,增加了大量口语练习,这当然有必要,但是口语练习和书面语练习有什么关系,恐怕需要好好探讨。
人们容易产生一种误解,就是如同胡适五四时期所说的,话怎么说,就怎么写。事实上,这又是不可行的。社会语言交流,总有不同层次的区分。所谓庄重的书面语、比较灵活随意的口语,还有俗话、俚语、隐语,现在还有网络用语等,都是现代汉语;但又各有所不同,功能不同,适合使用的场合也不同。民国时期语文曾经叫过“国语”,后来又叫“国文”。为何改叫“国文”?就是强调学书面语。这是对路的。书面语应当是现代汉语各个层级语言中最高端的、公认度也最高的语言,自然有它的特别的功能,是其他层级语言所不能取代的。比如公文、学术论文、正式的合同条文等,都要使用书面语。
语文教学主要学书面语,这是书面语的功能和社会需求所决定的,应当没有争议。只是我们当老师的,要有这方面的自觉。
课改以来,把口语学习带入语文课程,有其必要。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口语和书面语的学习应当结合得更加紧密。但到了初中、高中,口语学习的分量就要有量的控制,不宜过多。其实,口语学习的机会还是很多的,比如课堂讨论、演讲,有一部分就属于口语学习。
对于书面语学习和口语学习的不同方式,我們还缺乏研究,在教学中容易混淆,甚至让口语教学过多地冲击(而不是结合和辅佐)书面语教学。课改之后课上安排很多项目活动,绝大部分都是以口语学习为主的。书面语教学的意识越来越薄弱,导致写作以及语文教学其他方面要求也日趋薄弱。新教材也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希望老师们使用新教材,能关注这个问题。
——节选自《语文课改 守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