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红
(江苏省武进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常州 213100)
新课改的终极目标和基本思想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职业教育语文新课改要达到此目标,必须遵循课改的价值取向,考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格心理和就业需求,构建课程改革模式,激发中职学生学习语文动机,提高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效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性的发展,语文教育尤其如此。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激发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动机具有激活、指向和强化三种功能[1]。
1)激活语文学习动机,实现课改目标。语文学习动机能够激发适当的语文学习行为。语文教学应是“人的教育”,主要从两个维度来考察:一是终极目标,一是具体目标。教育只有自觉地以培养人作为终极目标,才能发挥自身的社会功能,推动社会的进步。职校语文课改应以文本和教者为中介,全面地挖掘并提升人自由发展的潜能,关怀人的总体的教育生成。
2)指向语文学习动机,促进人文发展。语文学习动机能够为学习行为定向,国家教育部发布的《新课标》把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习指向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而人文性注重对人的个性和精神的关怀,关键是培养人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康向上的情感、高尚丰富的审美趣味、正确合理的价值观等。语文这种“工具”以其特有的人文内涵——它不仅是交际的工具,也不仅是思维的工具,而且还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文化品位的工具。
3)强化语文学习动机,适应社会发展。强化学习动机能够维持语文学习行为是人所皆知,而语文的社会教化功能也是十分有限的。世界上已经有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累积,但战争还是频繁爆发。限制社会的腐败、人性的堕落的主要责任,也不是依靠语文来承担的。但是,不能因为文学拯救不了社会,而放弃文学改造社会的追求。作为教师,必须具备在语文课改中“立人”的品德与能力,这是教书育人和社会发展统一的需要[2]。
如何在职业教育语文课改中,通过激发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动机,达到促进中职学生发展的目的,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主要从学习内容、策略、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
1)学习内容应激发个体学习动机,促进中职学生有效发展。中职语文教材均为素质教育打基础,它所承载的语文学习内容只是成功的案例,不能包容作为语文学习内容的所有经典性材料,所以二次加工是语文教师对教材处理的必然。语文教材本身具有变通性,它所选择的案例可以思通千载,可以选择古今中外所有领域的内容作为学习素材,选择激发中职学生动机的学习内容,也激活职校教师再造的动机和热情。①关注中职学生即时学习心理,重视文学性文本阅读。就语文课程的既定内容而言,教师有责任对已审定使用的教科书做出相应的“裁减”,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而如何取舍、增删,理应从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形着眼,根据中职学生的个性化和兴趣以及心灵需求来选择、拓宽中职语文课程的内容。所以,名人传记、时文美文、中外名著等优秀的文学作品须进一步走进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的束缚而焕发出个体生命的灵气和才情,使学语文成为一种充满激情和智慧的活动。②关注中职学生将来就业前景,拓展专业性文本阅读。中职学生要有较好的就业前景,就需要具有较高的个人素养,而语文作为拓展专业知识的课程资源,对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很大的推进作用。目前,应用性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目标,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性[3],而中职语文综合实践课也必须体现这一特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增加既符合实用性要求、又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专业文本阅读,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2)学习策略应关注个体学习质量,推动中职学生和谐发展。在传统课程实施中,那种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已很难适应语文课改的要求。语文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关注个体的学习状态和方式,而不是通过强行灌输完成教学内容。①以审美类阅读,激发中职学生“想读”内需。从中职学生就业素养要求来看,需要他们具有较高的审美素养,这就对职业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提高中职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在中职学校众多课程中,语文课程有着极为丰富的美的内容。作为中职语文教师,承担着一份义不容辞的职责,那就是要使中职学生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通过激发审美情趣,引导他们到浩淼如海的美文中去领略美的意境,从而提高他们阅读语文的动机与兴趣[4]。在审美类阅读中,中职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引导中职学生去领略美、欣赏美,使他们审美的需要达到满足,因此,这类专题学习将对学习者改善阅读状态、提升阅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②以应用类写作,掀起中职学生“想写”热情。目前,中职语文教育面临的问题是:社会对就业人员有越来越高的写作需求,但中职学生却往往一筹莫展,从而失去很多自身发展的机会。这说明职业学校语文应用类写作教学并不能满足社会写作需求。所以,语文教师要充分开发并利用各专业中应用类写作资源,发挥教师在语文课改中的能动作用,完成由“教教科书”到“创造课程”的转变,充分发掘课程专业应用类资源,掀起中职学生写作热情,改变他们在写作上的消极状态。中职学生要能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写出适合专业需要的应用类文章,且写作内容贴切,语言凝练,耐读性强,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③以研究性学习,催化中职学生“想学”动力。职业学校语文的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中职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注意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当遇到不能解决的困惑时,共同商讨对策,增强思考能力。职校语文可以充分利用中职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实现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整合。如对营销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设计特定的营销课题,把语文课堂设置成“商业购物街”的特定场景,去实践“购物讲价”,并做相关市场调查,以激发中职学生想学的动力。同时可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课题开展研究型学习,指导他们通过申报、阅读、摘抄、调查、分析、成果展示等活动,使他们在研究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达到提高中职学生综合探究能力的预期目标。
3)学习评价应激发个体生命活力,促进中职学生积极发展。无视人的存在,是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弊端。语文学习成效低下的最大原因,就是把学习结果作为全部的教学评价,使学生个体的未来发展缺乏必要的动力。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呈现出共同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及时对每个生命个体全面发展需求做出积极的评价。激发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评价要遵循以下的三个原则[5]:①评价要目中有人。职业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发展的主体,所以职业教育的评价应该目中有人。但目前对中职学生评价的内容仍过于注重理论学业成绩,忽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同时,对中职学生的评价往往注重强调共性而忽视他们个体的差异性和个性化的发展。培养现代化的人,是国内外许多教育专家对语文课程改革提出的评价标准。新课改是一次语文教育向“人”的回归,培养人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品质。教育就是要把人培养成为具有求真、求善、求美和求自由的个体[6],因此,教育评价的多元化是培养人才多样化的必然。②评价要目的明确。评价要有针对性,要目的明确,这样才能对中职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现在对中职学生的评价仍保留着区分性的作用,主要是区分学生等第的一个可比较的参数,很难把握中职学生实际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缺少改进中职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实际问题的功能。这种区分性的评价方式可能会给中职学生带来心理负担,产生对教师教学的叛逆态度。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的评价应该关注中职学生语文学习过程,诊断他们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掘他们的特长,展现他们的才华,以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③评价要服务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是中职语文课改评价的终极目标。在激发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评价过程中,要考虑他们未来就业与终身发展的因素,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评价中要及时反馈对中职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为他们现在和未来发展做出积极指导,从而实现中职学生“增值”的目的。因此,激发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评价,不仅要注重评价中职学生的过去与现实的表现,更要注重他们的未来发展;不仅要关注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语文学习过程;不仅要评价中职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更要评价他们的综合创新精神,创造出服务中职学生自由发展的语文课程教育。
总之,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课改中,语文教育的人性化是归宿,终极目标是通过激发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动机,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进而使职业学校语文教育呈现出不断创新、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1]周艳苓.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8(3):94-95.
[2]王云珠.论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J].江苏教育,2011(15):55-56.
[3]魏星梅,阮霞,王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07-109.
[4]何雪芬.《论语》成语中的情商教育[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38-39.
[5]肖远军.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3(26):3-5.
[6]陈平,严燕.论文化育人视野中的通识教育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