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SK模型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刍议

2014-03-28 13:27高坊洪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旅游业校企旅游

高坊洪 周 萍

(九江职业大学 中国九江 332000)

0 引言

中国的旅游教育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旅游教育规模显著增长,服务社会能力明显提升,已经建立起一支层次齐全的旅游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但是,与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相比,旅游教育人才供给不足与需求结构不均衡的现象仍然存在。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标志着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调整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适应旅游形势发展对旅游高端人才的需求,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1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逐步增强。据中国旅游业分析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旅游业以4%的增幅实现强劲增长,其中亚太地区增长最为强劲,增幅达7%。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29.57亿人次,比2008年的17.12亿人次增长了42.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27万亿元,比2008年的0.875万亿元增长了61.4%,从2008年到2012年五年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稳定增长。这说明旅游业己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智能网络的普及,我国在线旅游市场规模也一直在持续扩张,这带动了旅游市场革命性的变化,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和社会就业的带动力日益显现。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对旅游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使旅游业人才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特别能满足现代服务业标准的旅游高端人才异常稀缺。

2)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旅游教育体系的建立。1992年,原国家教委建议全国部分高校创办旅游管理专业,1993年开始招生,随之高校开办旅游专业的势头加快。据国家旅游局年度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普通高校1097所,在校生57.62万人,比2008年分别增加了26.2%和23.6%,中等职业学校1139所,在校生49.72 万人,比2008年增长15.3%和18.6%。为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的现代旅游业高级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2010年9月,我国第一批56所高校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为中国旅游高端人才的培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至此,我国旅游职业教育已形成了研究生、本科、专科和中等职业四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3)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仍不相适应。旅游教育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智库和人才培养的摇篮。虽然,在短短的30多年,我国旅游专业教育体系已基本建立,但其质量和水平远远没有跟上数量的急剧扩张。从旅游高等教育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教育理念存在功利性的应用层面,没有充分认识旅游高等教育的特点、方法和规律,用传统的学科教育思想指导旅游专业办学。高职教育的基本宗旨在于为社会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换言之,从高职院校走出去的学生必须能够在基层岗位和工作现场“做实事”、“干实务”,彰显自身技能的实践性、实用性、对应性[1]。由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明确,使得培养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其次,专业建设缺乏发展性特色。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多数院校创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但目前,我国校企合作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了校企双方的利益很难得到相应的保障,限制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2]。同时,学校也存在专业建设经费匮乏、师资知识结构缺失、教材建设质量不高等问题,致使旅游专业的发展难以形成特色。第三,学生职业发展通道不畅。就学校而言,虽然教育部规定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必修课,但高校由于一些主客观条件,其教育内容还不能适应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致使大学生不能很好地为自己的职业发展作出规划。就企业而言,不少企业不能以人为本,用人机制不完善,使得学生对企业忠诚度减弱。就学生而言,不少毕业生对旅游基层工作心理准备不足,不能以务实吃苦的态度做好工作,致使其职业发展通道不畅。

2 基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ASK模型

ASK模型又称成功能力模型。该理论认为:态度(Attitude)是个体对待他人或事物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是人与生俱来的素质,但靠后天教育是可以培养的,态度一经形成会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技能(Skill)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来自于活动主体所作出的行为及反馈动作经验,是与人的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素养,需要经过时间磨砺习得。知识(Knowledge)是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成果。由于旅游产业的服务生产者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基于“ASK”模型理论进行排序,重要程度依次是态度—技能—知识。工作动机和态度是第一位,其次是专业技能和能力,最后是知识和发展能力。

“A”代表态度(Attitude)。学生要树立旅游产业从业意识、基层工作意识、职业发展意识,增强职业岗位认同感。把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作为价值取向,讲究文明礼貌,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职业道德。要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善于自我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及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S”代表技能(Skill)。学生要通过理论学习、实验实训、校外实习等多种途径掌握从事旅游业的知识,有娴熟的岗位服务技能技巧和能力素质,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写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与知识技能更新能力,确保自身知识结构的先进性和时代性。“K”代表知识(Knowledge)。学生要具有旅游业工作领域的全面知识,特别是随着旅游产业信息化、国际化进程的发展,要经常保持对新的信息足够持久的关注力,善于把知识和技能灵活地综合、集成和自我转换,根据实际做出积极的反应,达到一专多能。同时,在深化个人素质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积极运用国家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有关政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自己的企业。

3 ASK视角下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1)在培养目标上,坚持产业导向。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石。确立产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够使高职科学预测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变化,科学调整专业结构,设置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保证人才特色。中国旅游业从业人员按照人数和职位划分,呈现金字塔形,数量最多的、处于底部的是基层服务人员和初级管理人员,处于顶部的是高层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与此相对应,旅游教育体系也分为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四个层面。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定位是应用型人才,主要为旅游企业培养基层管理和服务人员。因此,态度和技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只有把握贴近产业的现实需求、找准适应自身现状和特点的办学定位,才能使高职院校走上特色办学之路。

2)在课程设置上,坚持任务导向。职业性和实践性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因此要坚持“目标工作岗位—岗位工作任务—能力分析—课程开发”这一条逻辑主线,实行课程的整体优化。基于ASK视角对高职旅游专业进行课程设置改革,一是要建立多元化的课程目标,因为旅游专业涉及知识极为广泛,在课程设置中不仅要完成全国统一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还要突出区域特色,综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二是要增加个性化的课程内容,加强素质拓展课程建设,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情趣,增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三是要注重实践性课程设置,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开展校企合作的开放教学模式,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以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适应能力,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框架的富于弹性和活力的现代旅游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3)在培养方式上,坚持实践导向。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和技能型人才,因而加强实践教学十分重要。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方向的理解认知,锻炼学生行业基本技能。其次要建立开放的实习机制,与国内外知名的旅游企业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具有产学结合特点的校外教学实践平台。校企合作能帮助学生对旅游市场规划、旅游企业咨询、旅游市场竞争、企业文化、经营管理及发展动态等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培养自身的职业体验、态度、素质、能力和习惯,加快由自然人到职业人的转变进程。此外,还应建立校企互动式课程体系设计,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适用性强的专业课程,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共同利用双方资源,将行业内容不断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使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实现双赢。

4)在培养途径上,坚持开放导向。培养途径是指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完成特定培养目标所采取的培养形式和创造的教学环境的总和。要实现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转变,推进旅游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合作是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新的发展趋势之一[3]。一是要走“引进—转化—发展”整合型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之路,接轨国际旅游教育标准,充分利用国际旅游教育资源,将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引进来,以适应国际旅游发展的需要。二是基于大数据时代催生智慧旅游发展,面对网络化环境生存的新生代,在旅游教育中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数字化课程内容,通过虚拟技术为学生模拟一个逼真的旅游行业生产环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旅游实际业务操作的情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持。三是最大限度地整合教学资源,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多渠道推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旅游人才。

4 结束语

高等旅游教育应在适当控制发展规模的前提下,根据旅游高等教育的专业定位和市场的需求状况,明确高等教育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分层次设计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走科学构建专业体系之路;发扬校企联合优势,积极推进订单培养模式,走优化旅游教育资源之路;针对目标市场,确定培养目标,形成自己独具的特色,走品牌建设之路。

[1]周丽洁.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探析——以长沙学院旅游管理系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0(8):46-48.

[2]蔡洪胜,等.校企互动式高职旅游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1):53.

[3]田里.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J].旅游学刊,2008(2):7-8.

猜你喜欢
旅游业校企旅游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旅游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