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新生过渡期适应的困境及策略研究

2014-03-28 13:27任海华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过渡期新生模块

徐 薇 任海华

(南通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7)

0 引言

每年9月,各类学校都会迎来新一届学生,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如何让新一届学生迅速融入大学生活,将学校特色的文化精神内化为行为品质,成为学校的一分子,是学校管理者面对的问题[1]。每一位新生都有适应新学校的过程,这个时间有长有短,而各校都会设置一定时间段的新生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开展新生认知教育活动,以科学、规范、系统的教育活动方式施加对新生群体的影响,以达到新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的目的。所谓新生认知教育,就是将专业认知、学校管理制度认知、校园文化适应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块以一定的途径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模块,为学生大学生活做最充分的铺垫。学校科学设置适当时间的新生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开展规范而富于成效的新生认知教育活动,使得新生以最良好的状态度过新生过渡期融入大学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1 高职院校新生过渡期适应的困境

1)入学前信息沟通通道缺失。学生在完成高校录取手续后,即入学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校基本情况、报到程序等,以便进校后尽快度过过渡期,适应大学生活。虽然各个学校建立了网站,学生可以通过浏览网站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但入学前信息沟通通道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学校缺乏官方通道。笔者调研了南通四所高职院校,均未发现专门为新生设置的迎新网站或专题链接网页。很多学生只能从学校设立的招生网、就业网了解学校概况、校园风光。其次,学校缺乏民间通道。网上的信息五花八门,莫衷一是,难以辨别真假。学校团学、社团等民间组织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沟通通道[2]。经笔者调查,存在于百度贴吧、人人网、QQ群以及各大网络论坛上的信息少而不全,即便存在有关高职院校的信息,大多也是只言片语。通过网络非官方途径获得信息的学生难以形成对学校全面、准确、客观的认识。

2)认知教育活动结构失衡。第一,认知教育工作量过大。高职院校过渡期认知教育协调部门主要是学工处,工作承担部门为各二级院系。学工处有一位副处长全面协调过渡期认知教育工作,院系分管领导统筹本院系新生的认知教育,院系新生认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院系辅导员。参与认知教育的教师普遍感觉工作量很大,且各个扎口部门各自为政,参与新生认知教育的教师疲于奔命。第二,延续性教育缺失。开学后的一个月甚至两周之内就要完成报到注册、开学班会、开学典礼、安全教育、新生体检、专业认知、军事训练、心理普查、职业规划以及迎新晚会等流程,涉及的学校部门有招办、学工处、保卫处、军训办以及院系等部门。各个部门“你来敲锣、我来打鼓”、“你戏演罢、我来登台”式地开展自己任务范围内的讲座,短时间内想通过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将许多内容灌输到学生知识结构里,成为学生行为规范的基本理念,但事实却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为观念、理想、规范的内化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式的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输出—接受”的缓慢过程。当然,在开学之初,学校可以设定很多内容模块的教育活动,但在这样重磅式的知识灌输后,后续性柔性的知识过程被强行嘎然而止,先前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不同模块的教育内容有不同的时间特点,校情校况了解、专业初步认知、职业初步规划等模块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深度认知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有更长时间,甚至融入到后续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第三,认知教育工作效果不明显。待新生认知教育结束后,学生依然我行我素地违反校纪校规;即便经历过专业认知教育,但还是无法对专业有全面清晰的认识;军训刚结束,原先布置得整齐划一的宿舍又回归杂乱无章。

3)教育活动方式单一,内容枯燥。首先,新生教育活动方式单一。“除了讲座,还是讲座”,这是新生在进校后新鲜期过后对新生教育活动的感受。据笔者调研,南通四所高职院校在新生教育活动安排上基本以班会、讲座以及报告等为主要教育形式,这些形式互动少,严重影响了新生的参与热情。新生在度过前几次讲座的新鲜期后,逐渐变得随意应对,甚至反感。讲座、报告等以单项为主要交流沟通方式的教育形式容易使学生进入困顿疲惫期,难以激发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兴趣,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以身份转变、生活适应、学习方法转变以及人际交往等为主要目标的认知教育活动方式缺乏创新,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无法引起教育对象群体的兴趣和共鸣。第二,教育活动内容枯燥。绝大多数新生教育活动都以教条化的方式呈现,学生味同嚼蜡,难以内化。很多新生在枯燥的氛围里逐渐消耗殆尽原有的新鲜感。此外,教育活动内容的枯燥还使得新生群体建立起了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先入为主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影响着后续的专业学习,使很多新生在枯燥的氛围里逐渐丧失了专业学习兴趣。

2 高职院校开展新生过渡期认知教育的策略

2.1 打造数字迎新系统,构建信息沟通新通道

1)构建新型信息载体。随着网络科技的革新,涌现出了很多不同的信息传输方式,如论坛、贴吧、博客、微博以及微信等[3]。比起以往单纯使用信件方式投递信息,用网页发布信息显得更加的迅速、精准。高职院校首先要善于分析新媒体在入学前信息投送的优劣。论坛、贴吧有着数量可观的人群,但特质是非官方;而博客虽然具备官方性,但受到端口的局限性;微博、微信是最新的新媒体,具备官方性,因智能机的普及而不受端口的局限,信息投送迅捷。其次,要根据新媒体特征,构建符合新媒体要求的信息格式。学校根据新媒体不同的特质,把信息加工成适合不同特质的信息格式,使得学校传达的信息更为友好、可亲。此外,还要做好投送效果评估、信息更新工作。一切的媒体载体均有不同特征的人群,要评估原有的信息投送载体的效果,矫正原有的信息格式,强化信息的更新,确保信息的高接受率。

2)提升信息的品质。哪些是准大学生需要了解的信息,哪些是不需要了解的信息,这是高职院校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据调查发现,大多数的985和211院校都有专门的迎新网站,一般在学校网址前面添加yx或者freshman。以四川大学迎新网为例,主要分为四个版块:欢迎致词、入学须知、学在川大、校园生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2013年的迎新网站主页有如下链接:本科生、研究生、转校生、国际留学生。在本科生的迎新主页里,有关于迎新工作团队的介绍以及迎新地图,还列出了迎新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安排及举办地点,还采用提问形式解答新生经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该网站还为教育管理者和大学新生提供信息交流,为大学新生安排生活和学习规划提供建议,甚至包括入学前应该阅读的书籍目录。学校需要对准大学生信息了解取向进行研究,尽量简化信息长度,以较为凝练的字段向准大学生群体传达学校所要传达的信息。

3)加大对准大学生信息了解的导引。学生在从接到录取通知书到入校之间有一段过渡期,可被称为准大学生阶段。学校可以在录取通知书上用简短的文字介绍应知应会的接口,学生则可以通过接口去了解应知应会的信息,可以在家中登录迎新网站,通过阅读文字介绍、观看视频、参与测验,初步了解大学的校园环境、住宿条件、报到流程,以及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助政策,了解学校历史、文化、设施、教学资源、师资、专业设置、就业情况等信息,提前融入大学氛围。当然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与在校的学长们进行交流,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4)以网络构建新生过渡期认知教育的平台。“90后”新生是“网络一代”,他们更喜欢利用网络与别人沟通,因此网络迎新也更能让新生接受。网络迎新持续性久、互动性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方便快捷,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很好地实现迎新的目的[4]。首先,高职院校要以网络媒介搭建学校与个体间联系网络。学生可以通过在迎新网站上下载校园地图、入学指南等,顺利完成报到注册等事宜。学校迎新教育活动安排、各种针对新生的学术讲座等也可以从学校官网获得。在这方面,麦吉尔大学的新生活动值得借鉴,列队欢迎仪式、自给自足大聚餐、学术要求日、新生活动、城市参观等这些活动安排都提前发布在网上。第二,学校要以网络媒介搭建学校与家长间的联系。教育并非学校一人之事,而是需要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共同完成的一项工程。以网络媒介构建学校、家长间联系势在必行。麦吉尔大学的家长帐篷、家长信息讲座、理财讲座等活动都是以网络媒介构建的交流通道。第三,要以网络媒介搭建新生与老生间的联系。高年级学生已经对学校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新生通过学姐学长了解认识学校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院辅导员也可以建立新生QQ群、飞信群、或者通过Email、微信、微博等发布信息,这样能够让新生在开学前通过网上报到,互相认识,甚至找到高年级在校生,交流关于入学准备和须知等方面内容。

2.2 重构认知教育活动,实现认知教育活动的系统化、模块化

高职院校要将新生过渡期认知教育活动看作是由报到注册(包含新生接待、校情校史介绍等)、安全教育(包含新生体检、安全讲座)、专业认知、军事训练、心理健康(心理普查、危机干预系统)、职业规划、文化熏陶(包含开学典礼、迎新晚会、团学活动等)等模块构成的一个庞大系统。整个新生过渡期认知教育系统有严格、规范、科学的顶层设计,按照既定的时间、方式推出相应的功能模块,每一个模块均有最适合于模块特征的运行子系统。按照顶层设计方案,根据实施时间的跨度不同,将各模块分为集中展示类模块(如报到注册、军事训练等模块)和循序渐进类模块(如安全教育、专业认知、心理健康、职业规范以及文化熏陶等模块)。此外,学校要实现过渡期认知教育活动功能模块化。每一个模块均制定模块说明书,包含目标要求、实施程序、参与人员、方法载体以及前后接口等内容。以功能模块化进一步理顺学校资源,以尽量少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教育收益。

2.3 构建文化迎新载体,实现教育内容内化品质

1)利用多方资源,完善配套服务。国内高校一般由学工处牵头,联合招生办、教务处、财务处、后勤处、心理咨询中心、各学院或系科,以及学生会等,完成整个迎新工作的流程。各部门应互相配合,协调整合,形成迎新合力。比如为每位新生准备一张校园地图、一份校园指南,便于新同学熟悉校园环境、了解学习生活设施等。为家长送上温馨提示,其中包括学校及周边就餐、住宿的基本情况,还有家长在学校及所在城市期间出行的一些信息。在报到现场设置“新生家长咨询服务处”,为家长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学校还可以为新生设立迎新热线,安排专门接线员,设定热线的开放时间,为新生解疑答惑。

2)开辟绿色通道,温暖贫困学子。在新生报到现场也应该开通绿色通道,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入学。可以在迎新现场,放置《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封信》、《生源地贷款办理流程》、《勤工助学介绍》等宣传板,由学校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提供现场咨询,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办理学费缓交手续,向他们发放大礼包或关爱助学金,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及勤工助学岗位宣传手册,向新生及家长讲解学校资助政策及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学校领导也可亲自慰问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给他们送去关怀和鼓励。还可以让受过资助的优秀学生与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结对帮扶,为他们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3)拓展迎新活动,凝练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中的核心和底蕴。全校师生员工通过参加迎新的庆典仪式和各种活动,可以深刻体会学校这个群体所共享的价值,凝聚全体成员的感情,激励全体成员的斗志,这是形成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迎新工作中,全体迎新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标语、橱窗、广播、网络等媒介,在开学典礼、迎新晚会、以及有创造性的新生活动中,大力渲染校园精神,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尽量避免或减少商业广告对校园精神文化的侵蚀。

4)以实践活动代替讲座,提升认知教育品质。教育工作者想要以一系列的讲座为载体将教育内容传达给每一位个体,实现个体的知识内化,这是一种过于理想的想法。高职院校一方面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教育方式使得教育过程不再枯燥,将教育内容以更为鲜活的方式予以呈现,使得广大受众个体不再反感并且欣然接受;另一方面,要将实践活动加载到传统教育中,实现教育方式的多元化,从而提升整个教育活动的品质。

3 结束语

总之,为有效解决目前新生过渡期适应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际的迎新工作中,高职院校必须注重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现代与传统结合,将新生教育由过去的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交流,培养新生自主、开拓性的学习能力。同时,要将校园文化精神渗透至迎新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开展入学教育。另外,还要适当延长迎新教育的时间,要把阶段性教育与连续性教育有机结合,使新生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与生活。

[1]范琳琳,任海华.论道德社会化教育环境的优化与再造[J].中国校外教育,2008(4):4.

[2]欧阳珒晶,许红星.关于国外大学入学教育问题研究的述评[J].黑河学刊,2013(1):163-165.

[3]陈丽荣.网络时代大学新生教育工作创新探讨[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4):92-94.

[4]张秀萍,刘时方.“90后”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2011(4):76-78.

猜你喜欢
过渡期新生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重获新生 庇佑
盐改过渡期有效依法开展盐政执法监管工作的探讨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农业生产方式研究及过渡期预测
新生娃萌萌哒
新生改版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