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鑫
(江苏省武进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常州 213100)
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将中职学校语文课程目标分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一大亮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生成功20%归于智力因素,80%决定于非智力因素,而情感又在非智力因素中起着奠基性的动力激励作用。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于落实其它两个目标有着重要作用。因此,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目标的强化而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和落实,从这个角度来探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策略,无论对中职生的成长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发挥教师专业优势,激活学生思维。教师是联系课程和学生的中介,受到过专业化的职业教育,在学识、经验、思维能力、意志品质等方面有着较强的素质,能够借助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等内容游刃有余地给在经验、能力和学习方法诸方面各有不同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描绘、叙述,把事件、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的讲解还能够深入浅出、化繁为简,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具体的事实道理化,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资源的理解,提高思想认识的高度。教师教学不是一个人的行为,而是一支强大的团队,全体教师都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参与教改,充分认识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有意识地融入到教育教学行为中。
2)赏识关爱、理解尊重,培养学生积极情绪。语文教师应是情感丰富的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赏识关爱、理解尊重学生,以情感释放陶冶感染他们,与他们建立起平等亲切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也就会将这种爱迁移到语文学科的学习上来。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1]。一个没有受过赏识激励的仅能发挥其能力的30%,而当他受到赏识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到90%,可见赏识的巨大作用。中职生尤其需要赏识和关爱,因为赏识能够唤醒他们固有的自信心、自尊心,让他们长期被冷落被忽视的自尊心得到尊重,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仰起自信的头,并将潜能发挥出来,积极乐观地站在新的人生起点上。关爱他们,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习和思想,更要关爱他们的生活;不仅让他们面对自己的今天,更要憧憬自己的明天。理解是一种心理换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放低姿态理解学生、走进学生、融入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教师要尊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的的尊重,会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也会觉得教师对他一直是欣赏的,从而形成积极的乐学情绪。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2]。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不能硬灌或强制接受,主要是以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媒介,通过学生反复体验、反复评判课程资源中所传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形成积极、正确而更高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而实现学生由现有水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转变为理想水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教育目标[3]。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需要多渠道、多角度的课程资源来落实,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善于开发课程资源,发挥课程资源的优势,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和体验,以此设计教学,最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挖掘教材内涵,陶冶学生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教材文本特别是文学文本,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也是课堂教学师生交流的主要媒介。2011年秋季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开始使用新编《语文》教材,新教材基础模块以文体安排单元的同时尽量考虑人文内容,形成人文主题,例如感悟人生、热爱自然、格物致知、精神追求、职业理想、创业意识等,这些文本都起着启蒙学生精神良知的作用。教师要能用教材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去激发学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教师自己首先要被感动。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其实是教师对文本的再创作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多角度、全方位把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抓住文章的动情点,以鲜明的态度和语言点拨学生情感之源,在作者情感和学生情感之间架起沟通桥梁,引起学生感情共鸣,让学生走入作者内在世界,对学生心灵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广泛涉猎,形成对人生、社会的积极态度。经调查,中职绝大多数学生没有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即使有少数同学阅读也多是消遣,远未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所以,学生除需接受文学的熏陶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以外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书籍[4];或者通过电视节目开阔眼界,关注社会,体验生活,积累情感。如组织学生收看《新闻联播》、《职来职往》等节目,使学生关心自身发展前途、了解社会人生、关注国家大事。多关注社会不仅能促进中职生对语文的学习和理解,同时还能开阔思维,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发自学生心底的民族自豪感。
3)借助先进的媒体技术拓展课程资源。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技术革命的基础和核心,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将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使学生有效接触大量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学校也应为各个班级配齐并有效利用多媒体设备,让课堂教学形式更丰富,使学生在获得视听享受中增加学习兴趣,促进理解和接受。例如通过下载播放电影、音乐来拓展课程资源,用投影仪来投示图片、文字,用影音播放系统播放教学实录视频,让网络上的时新资讯为教学服务,从而让中职生得到美的熏陶与知识的洗涤,培养高尚的情感,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学过程不应是教师教、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因此,教学过程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去充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内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1)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职教育以培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如文字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交往能力等。课堂上必须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积极自愿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与此同时,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中职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对学习的兴趣。针对比较普遍的厌学现象,中职语文教学必须从解决兴趣着手,而活动是提高兴趣的很好方式。让中职生在自己动手和参与活动中获得自信、体味成功和提高自我成就感。因此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对学习资源进行阅读、讨论、交流、批判等,从而实现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丰富体验。与枯燥的听别人“说教”相比,亲身参与活动获得的体验是刻骨铭心、意义深远的,这也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有利方式。
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即只有与文本所描绘的图景、所抒发的情感融为一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才能切实领悟文本的旨意和好处[5]。因此语文课堂上需要创设情境。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创设一个场合、一种情境、一种气氛,通过朗读、想象、音乐等手段,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作者创作过程,品味文本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为学生融入课文的分析和理解创造条件,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审美感受,更好地理解文本[6]。①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叶圣陶先生提出“美读法”,强调通过声音节奏之美的感觉,设身处地地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世界,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沟通的欣赏境界。课文中的重点段落、重点句最能表现文章的主旨,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指导学生朗读。②放飞想象,情动课堂。想象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积累的表象加以综合、改造,创造出比生活更丰富、更完美的艺术形象。学生具有极大的想象潜力,只要在教学中加以培养和激发,学生便会根据课文中的描述和各种教学媒体,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进入到课文特定的情境。③换位阅读,移位入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神韵时,要能将学生的情感移入到课文描写的对象上去,更好的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同作者或课文中的人物产生感情上的共鸣。④寓情于“乐”,润物无声。音乐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有其独特的特性,可以说,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唯有音乐最能表现和激发人的感情。在语文教学中应把音乐作为一种载体、一种媒介,使它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配乐朗读等教学活动,通过音乐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投入到音乐中去,随着旋律的流动展开丰富的联想,在朗读中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中去。
总之,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加深师生情感交流,有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中职生的积极情感,抑制受挫感,淋漓尽致地发挥自身潜能,改善厌学情绪,为走上社会培养健康情感。
[1]许晶.数学课堂评价初探[J].新课程(上),2012(6):34.
[2]胡伟.浅谈教学中的激励艺术[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7(8):26.
[3]刘义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策略[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8):102-105.
[4]何雪芬.《论语》成语中的情商教育[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38-39.
[5]唐惠中.入境始与亲——试谈语文教学中入境阅读[J].青年教师,2012(2):52-54.
[6]陈平,严燕.论文化育人视野中的通识教育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