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教育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创新研究

2014-03-28 12:39梁伟莹罗少珍孙贵平梁健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理论课

梁伟莹 罗少珍 孙贵平 梁健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广东 肇庆 526020)

“大思政”教育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创新研究

梁伟莹 罗少珍 孙贵平 梁健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广东 肇庆 526020)

构建“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创新体系、组织构建、效果优化等创新研究,能更好地促进“大思政”模式的健全发展,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大思政;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创新

随着中共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出台,以及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简称“05”方案)的发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指出了明确方向。2011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简称“标准”),要求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由此,“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逐渐形成,各高职院校都尝试结合自身特点探寻“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创新研究。

一、“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创新体系

1.“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

近年来,思政教育工作者围绕“大思政”内涵的研究有不少提法,有的学者从队伍管理的角度,认为高校“大思政”应以学校为本,定位在学校这一基本实践范围,注重与学校的实际紧密结合,主张学校全体人员参与,体系内各要素协调相应、有机配合,共同促进大学生健康和谐发展1。有的学者从组织管理的角度,认为“大思政”是指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第二课堂为分渠道,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把教育的范围由各自任教的班级向各系学生社团延伸2。有的学者从教学管理的角度,认为“大思政”就是把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相融合,即构建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达到教学与实践互通、理论教学与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相长、传统教育与创新摸索相结合的大思政平台3。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中,广东工商职业学院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更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突出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思路是:树立全局的思想政治育人观,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课堂教学创新为立足点,以实践教学创新为重点,以整合资源为突破口,以教科研创新为动力,以制度机制创新为保障,实现知识与行动、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彼此互通的教育教学模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改革。

2.“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方法

(1)构建体系,落实“三全”育人模式

构建“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应树立整体思想,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这三个角度予以落实。全员育人,不仅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还包括高职院校所有的教职工,他们都能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从教学、管理、生活等方面发挥教育工作者的正能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全程育人,指的是从高职院校新生入学到学生毕业的三年期间,都应根据学生每一成长阶段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活动,把思政教育贯穿其中,发挥思政教育的持久性。全面育人,指的是思政教育全面渗透到学生的学习领域、生活领域及社会领域,但凡能够挖掘到的思政教育元素,都应采集、精选,最终提炼成思政教育的精华作用于学生,体现思政教育的全面性。

(2)打造特色,创新实践教学环节

在“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中突出强调实践教学:一是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二是校内实践教学环节;三是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目前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课通过总结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及其他兄弟院校的经验,已整合出一套较为完善的互动教学方案;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可通过主动介入、自觉牵手的途径整合校内资源,如我院思政部即将要推进的与拓展训练基地结合的项目,就是其中一项特色尝试;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依托社会资源,开发出多个实践教学基地,以点面结合、分合相宜的形式共建。通过突出实践教学作用,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打造实践教学特色,实现“大思政”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3)内涵发展,创设教学科研平台

教科研建设一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创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建设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首先,教科研平台建设需要有一支专业队伍推动科研建设,这支专业队伍不仅包括研究能力强的高职称、高学历人员,还包括长期奋斗在第一线的思政课教师。其次,教科研平台建设需要设立与开展相关研究项目,争取申报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广东工商职业学院通过推出校级“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资助项目”等课题,鼓励教师潜心学术研究,提高学院的教学科研水平。最后,教科研平台建设需要完善思政教育数据库,特别是通过网络平台及时更新课程资料、实践教学成果以及最新的教科研项目,充分发挥网络互动的作用。通过人才、项目、网络平台让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研究方向更鲜明,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

3.“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机制

(1)创新目标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教育目标和理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广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树立崇高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4]。在目标的制定上可采用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的方式,把制定的长期目标分解为具体细化的短期目标,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该是动态的,可以随情况的改变而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在进行大胆的创新尝试,而这种创新的尝试既需要保留传统的精华,也需要挖掘新项目的亮点,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这个度,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积淀。

(2)创新教育管理机制

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需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各种关系,使各要素间相互合作、有机配合、产生合力、和谐发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完成。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现过程中,难免有一些突发状况,使部分要素脱离系统,无法按照计划规定的要求实施,这就需要教育者通过控制手段,使系统内各要素围绕目标进展,对脱离目标的要素予以纠正,并在必要时控制外部环境,创造良好创新条件。通过创新教育管理机制,调节控制各要素的关系和矛盾,保障系统的均衡及秩序,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顺利进行。

(3)创新评价机制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教育成果的多样性、教育效果的动态性、教育系统的整体性等特点,因此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时,既要反映物质成果,更要突出人的思想、情感、态度等精神成果,在判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时,既可以通过对所实施的教育前后状态的变化作比较,也可以跟同类对象进行差异性分析,用动态性评估方式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并且还要注重评价机制的系统性,既要重视大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正负面影响的判断与评价,也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整体协调效果的分析与评价。同时,还可以通过吸纳专业教师、学生及校外机构等更多的主体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多角度和全方位的创新。

二、“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组织构建

1、激活自身力量,构建高职院校“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

(1)“大思政”教育教学的领导体系构建

领导体制的完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第一步就是要发挥领导班子的带头作用。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广东工商职业学院业已形成了“董事会领导下的学院院长主导、党委书记领导、教学业务由分管副院长主管”的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实践证明,这有利于克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张皮”现象,提高工作效率,形成职责明确、分工清晰、同心协力、群策群力的工作局面,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并不断完善。

为了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和感召力,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党委每两年召开一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讨会,以此一方面征集、交流专项工作的经验、心得体会,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另一方面,通过推介、研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要求,更好地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推动“大思政”体系不断完善、发展和“全员育人”长效机制建立和健全,创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2)“大思政”教育教学的执行体系构建

大学生的思政政治教育绝不是单一的日常教育管理或教学管理的事,而是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在进一步发挥与提升部门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基础上,侧重于提高部门与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校内外之间的协调、配合,着力营造“大思政”教育教学的执行体系,特别是党办、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后勤处、保卫处、各系(部)、培训学院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部门,可以通过引入矩阵化组织,突破原有各自为政的工作模式,优化组织结构,加强部门的横向延展,重组分散在部门的各项资源,对一些具体任务保持最佳的资源配置。矩阵化组织的优势在于当执行的各种活动比较复杂又相互依存时,可以快速响应学生需求,协调各种活动,并且使信息迅速传递。创新打造齐抓共管、协调并进的“大思政”教育教学的执行体系,能够充分发挥“三育人”在促成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优势和作用。

(3)“大思政”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构建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思政”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关键取决于这支工作队伍的质与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全面提高思政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广东工商职业学院非常重视思政教师队伍的培养,定期选派教师参加省厅组织的岗前培训、高级培训班、备课会、骨干教师研修;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通过科研、竞赛、评优等灵活的方式鼓励教师研究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此外,“大思政”教育教学师资队伍构建,除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的一线教师外,还需要党团辅导员的参与,充分利用他们的人才资源和有效经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他们归属于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一方面能把专职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学生思想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有利于党团辅人员的工作拓展,尤其是辅导员的业务水平提高[5]。

(4)“大思政”教育教学的课程体系构建

“大思政”教育教学的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程即中央统一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高职院校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理论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必须放在突出的中心位置抓紧抓好,可根据大学生的专业特色、年龄层次等特点整合教材内容,实行模块化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活力、效力所在,是理论联系实际、提升理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和最佳途径,是现代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基本表现和重要保障,可以通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与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模式协调发展,有机结合并助之以机制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一定能够获得与时俱进的动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的内涵是教育者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一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是通过受教育者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使其获得良好品德经验的教育因素[6]。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十分重视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经常举办“为了母亲的微笑”大型演讲征文比赛、志愿者服务、义务献血等活动,校园内有孔子像、孙中山先生铜像,以及以“海纳百川、坚韧执着、厚德载物”等命名的教学楼,展现出深厚的育人气息,通过学校环境中的物质、精神、文化熏陶,能对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应,达到促进大学生人格发展的效果。

2、激活社会家庭力量,“大思政”教育教学在社会家庭的延伸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家庭延伸,是提高“大思政”教育教学实效和培养优秀人才的保障。在教育活动中,学校与社会家庭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能得到更多来自社会家庭的支持,家庭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来自学校的指导。目前因社会价值多元化带来的冲击,使大学生的价值观、理想信念逐渐淡化;社会受功利主义色彩的影响,家长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及唯升学率带来的智育追求,使社会、家庭教育的教育能力弱化,家庭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位,给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因此,需要建立更为有效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家庭延伸机制:一是学校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及社会团体的沟通,依靠社会能量的输入,使社会教育得到充分发挥;二是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家访等多种形式调动教师与家长双方的教育积极性,提高育人效果。通过“大思政”教育在社会家庭的延伸,能够充分发挥社会、家庭教育的最大功效,实现社会、家庭与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

三、“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效果优化

1、完善“大思政”教育教学的考核体系

考核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体系上,它是由考核目的、考核内容、考核方法、考核结果等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各要素构成的[7]。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体系不仅有利于知识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贯彻实施,也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1)转变考核理念

转变考核理念是完善考核体系的前提,只有把理论知识与思想道德的行为的表现结合起来,由偏重知识到重视能力、素质的转变,由局部性到全面性的转变,由阶段性到全程性的转变,才能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体系,真正达到“大思政”教育教学的考核目标。

(2)充实考核内容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外,还需通过实施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环节、拓宽教学渠道来丰富教学内容,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内容也须由传统的理论考核到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转变,通过考核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检验教学效果,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内容。

(3)创新考核方法

“大思政”教育教学需要不断创新考核方法,广东工商职业学院的做法是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成绩与实践教学成绩的双重考核。理论教学成绩以开卷考试为主,通过统一命题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的测评,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点,所占比例为总成绩的40%;实践教学成绩以课堂、校内、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三部分构成,重在培养学生用科学理论知识与方法进行实践的能力,所占比例为总成绩的60%。

(4)优化考核结果

考核的结果能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与实践教学考核结果的分析评价,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考核结果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优化考核结果,科学合理地调整、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更好地辅助“大思政”教育教学。

2.健全“大思政”教育教学的保障机制

(1)制度保障

健全“大思政”教育教学的保障机制,制度保障是重点。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高职教育全面发展相衔接、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需要广泛听取师生意见,使制度的制定具有合理性、科学性。此外,已制定出来的制度需要抓落实,否则只能流于形式。高职院校要积极营造一个良性互动、协调一致的制度环境,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2)物质保障

物质保障是“大思政”教育教学保障机制的基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条件。高职院校需要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予以支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有关活动如实践教学的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教科研项目的研究、聘请专家学者参与讲座、教师的进修培训及社会考查等的落实,并给予基本的经费支持;改善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物质条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必要的场地,配备必要的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图书资料、交通工具等,不断地充实物质保障平台,使“大思政”教育教学能正常运作并取得更好的效果。

(3)环境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三方面,对学校、家庭、社会三种不同影响力的协调,有赖于这三者和谐互动运行的教育环境机制的建立[8]。一是在高职院校内部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增强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二是促进学校与家庭的和谐互动,努力探索学校与家庭在开展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上的共同点及途径,发挥教育合力作用;三是促进学校与社会的和谐互动,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优化校园周边环境,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实习、就业、创业创造条件,提供便利。因此,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育人环境,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大思政”教育教学提供环境方面的保障。

[1]赵后起.关于创新班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27-29.

[2]胡国胜,万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树立“大思政”理念[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9,(12):81-84.

[3]田传信.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3,(3):106-110.

[4]夏越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建设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66-67.

[5]杜伦芳.整体视野下“大思政”教育模式构想[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120-121.

[6]叶琳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17):73-76.

[7]杨现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6):77-79.

[8]王畅.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保障机制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8,(6):87-88.

G712

A

1671-5136(2014)03-0080-04

2014-09-23

2013年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重点课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以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为例》(编号:GDJY-2013-B-a001)。(备注:“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已于2014年6月更名为“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梁伟莹(1983–),女,广东肇庆人,广东工商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罗少珍(1975–),女,广东肇庆人,广东工商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孙贵平(1982–),女,湖南临湘人,广东工商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梁健(1981–),男,广东茂名人,广东工商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理论课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