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英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北京 100875)
“成长加油站”项目评估与反思
周群英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北京 100875)
城市化背景下,大量农民工子女随父母来到城市生活和学习。流动儿童健康成长和城市融入的需求为“成长加油站”项目的设立和开展提供了契机。两年时间里,项目迅速发展并初具品牌雏形。目前由于项目不规范化,项目发展和品牌推广暂处艰难期。文中运用前摄性评估理论框架对“成长加油站”项目进行了评估,并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成长加油站;评估;需求;品牌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民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寻求发展。上世纪80年代,我国外出打工的农民不足200万,到90年代,全国外出打工的农民猛增到5000至6000万左右,占农村劳动力比重的13.3%,其子女也随父母来到城市生活和学习。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2000~2005年我国0~17周岁流动儿童从1982万增加到2533万,增幅为27.8%;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0~17周岁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万,比2005年增加了1048万人,增幅为41.37%,其中80.35%流动儿童来自农村。可见,伴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和城市化背景,流动儿童的数量和规模正在快速增加和扩大,流动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城市融入问题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焦点。
通过对流动儿童相关文献的回顾与分析,笔者发现,以往研究集中在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与城市融入两方面。心理学视角的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心理存在着许多负面的、消极的评价。如流动儿童在社交焦虑、孤独、自卑和幸福与满足感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和行为。社会学视角的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在城市的适应能力较强,流动儿童群体内部的整合较好,但流动儿童缺乏与其居住的社区及城市同伴之间的交往与整合,相对比较封闭;尽管认同城市生活,却难以融入城市生活。为了深入了解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状况,深化流动儿童研究理论框架,进而更加有效地为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设计服务项目和开展服务活动,笔者及其团队受S社区的委托,对社区项目“成长加油站”进行评估,目的是了解社会服务的过程与结果,包括社会服务是否达到目标,效果如何,以及如何修正达到更好的目标,帮助项目负责人和团队梳理项目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定投放资源的优先次序。
S社区地处大栅栏地区中南部,毗邻天安门广场和前门大街,占地0.23平方公里[内部资料:社区素质教育工作汇报,2012.11.16],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大栅栏社区属于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其建筑保留了元代以来的平房院落风格。对比经过市政改造的其他社区,这里的胡同狭窄冗长,拥堵杂乱。房屋阴暗潮湿,无独立卫生间,西晒严重。院落里随处可见额外搭建的房间,使本来狭小的空间变得更加拥挤。随着前门商业区的开放,大量务工人员和小商贩聚集在S社区。因社区治安差,居住人员混乱,居民素质参差不齐,矛盾纠纷较多,这个地区常被戏称“天安门村”。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该社区内因房屋租金低廉,交通方便而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租住。S社区共有居民院落423个,居民总户数2886户,总人数7035人,流动人口1831人,其中0-18岁的户籍人数大约有550人,流动人口中未成人大约有100人[内部资料:社区素质教育工作汇报,2012.11.16]。辖区单位炭儿小学在校生有560人,其中流动儿童大约有300多人,约占全部学生的70%[内部资料:社区素质教育工作汇报,2012.11.16]。这些流动儿童的父母多从事清洁工、人力车夫、保洁、小商贩等职业,他们工作时间长,无周末和节假日,无闲暇时间照顾孩子。每天放学后或周末,大多数流动儿童要么呆在家里看电视,要么在社区内外闲逛,这既影响儿童自身健康成长,也带来很多安全隐患。针对这种情况,S社区联合高校社工(在文中有时表述为志愿者社工或实习社工)对辖区内流动儿童进行了走访接触和初步调查,发现社区内流动儿童存在三类需求:一是放学后妥善照看的需求;二是课业辅导和兴趣拓展的需求;三是了解和融入城市社区的需求。2012年S社区刚经过换届大选,新任领导需要出成果的社区活动和项目。2009年开始实施的“大学生社工计划”招聘了1名专职社工。于是,S社区试着为流动儿童开展相关服务,由于领导、专职社工和实习社工均无相关实践经验,项目最初的目标是在社区内开办具有托管性质的场所,让孩子们放学后有个安全的空间可以写作业和嬉戏玩耍。经过2年的发展,服务目标转变为助力儿童健康成长和融入城市社区,服务内容也调整为流动儿童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由此,以放学后妥善照看为初级目标、城市融入为中间目标、流动儿童健康成长为终极目标的“成长加油站”项目在S社区内由无到有,迅速发展。
“成长加油站”依托S社区,主要为0-14岁的流动儿童提供游戏、娱乐、学习、成长等提供专业服务,目标是促进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和健康成长。2012年5月,S社区联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炭儿小学共同组织开展了“成长加油站”——青少年素质拓展项目,对社区流动儿童的学习方面进行帮扶,生活方面实施陪伴,技能方面进行培训,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拓宽视野,提高能力,增强社区归属感。“成长加油站”项目由若干项活动组成,主要包括青少年成长小组、“快乐小陶子”阅读、暑期夏令营、“创·可乐”、乐高“搭建与表达”等,此外,还有一些外出参观活动,如参观养乐多工厂、赴中国青少年阅读体验大世界开展亲子阅读体验等,截至2014年6月共开展活动210次,约有2400余人次受益。上述活动中,除“快乐小陶子”阅读体验、“创·可乐”由社区分别从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和北京歌路营教育咨询中心引进,乐高“搭建与表达”活动由社区与乐高教育合作开展外,其他活动均由社区与高校策划开展。具体内容如下:
(一)青少年成长小组。青少年成长小组是“成长加油站”项目的专题活动之一,社工运用小组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培养组员的团结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训练组员的人际沟通技巧,协助青少年更好地融入社区环境和适应城市生活。第一期成长小组的活动主题是“沟通你我”,招募的组员主要是性格内向的流动儿童。
(二)“快乐小陶子”阅读。为了丰富社区内流动儿童的闲暇生活,S社区成功申请了“快乐小陶子”流动儿童图书馆项目。快乐小陶子作为中华儿慈基金会旗下项目,为0-14岁的青少年设立流动儿童图书馆,并配备一定数量志愿者。每周四下午在社区活动室开展快乐小陶子阅读分享活动,孩子们放学后,可以自愿来“七彩小屋”享受阅读的时光和分享阅读的快乐。在快乐小陶子阅读活动的基础上,项目策划并开展了以提升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的“故事大王”比赛,给流动儿童展示能力的机会和平台。
(三)暑期夏令营盛会。S社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多从事清洁工、小商贩、人力车夫、家政保姆等职业,他们暑期忙而无暇照顾孩子,无奈只能将假期中的孩子送回老家,对此,社区开展“三井之家”夏令营活动。暑期夏令营以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为指导,在京师社工服务中心的志愿者的协助下,开展了多种主题的活动[夏令营共有七大板块的内容,分别是:传统知识课堂、英语课堂、生活小技巧课堂、青少年法律知识小讲堂、快乐小子流动图书馆、社区手绘地图、“故事大王”比赛以及外出体验活动。],助力社区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和健康成长。
(四)七彩小屋、童梦天地。七彩小屋由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捐赠,这既是对S社区成长加油站活动的认可,更为流动儿童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场地和硬件设施的保障。七彩小屋约40平米,内设情感交流区、学习区、阅读角等,孩子们放学后可以自愿选择在这里写作业、看书。社工们也可以在七彩小屋开展小组活动、团队分享等。七彩小屋的成功申请保障了活动的场地和设施,是成长加油站项目开展活动的基础条件。
本次入户调查的评估目标主要包括:一是对辖区内参加“成长加油站”项目的流动儿童及其重要他人(包括父母、老师、同伴群体、社区工作者和社工志愿者)进行调查和访谈,了解“成长加油站”项目开展的服务是否对流动儿童的成长有影响,有什么影响,结果如何。二是借助评估,及时发现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规范项目工作的实施行为,改善社会服务系统的运作并确定优先服务的领域,确保服务目标的实现和取得最好的成效。具体表现为收集和整理儿童需求资料以调整和完善“成长加油站”的项目设计,藉此改善流动儿童的生活学习处境、社会氛围与政策空间,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三是此次入户的对象几乎包括辖区内所有流动儿童,建立流动儿童档案并为后续项目提供前测基准。四是了解流动人口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本项目评估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评估组于项目实施两轮后进行了问卷调查。2014年1月,评估者与项目负责人就评估内容、评估目标和评估方法进行了商榷与讨论。2014年4月,评估者招募了10名入户调查志愿者并进行了培训,其中5名为社工硕士生,5名为社工本科生。采取硕士生带本科生入户,1人访谈、1人记录的调查模式。在社区共发放了8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80份。在炭儿小学发放300份问卷,有效回收280份。结构式访谈:结构式访谈对象包括:一是参加过活动的组员。被访者主要由社区提供并联系落实,全部是参加了“成长加油站”的社区流动儿童。二是S社区的工作人员,包括社区书记、社工站长、社区工作者等。三是带活动的志愿者。因为志愿者人数较多,且正临毕业之际,采用“头脑风暴法”收集资料。
在英文中,assessment与evaluation都具有评估的含义。不过,前者基本上指事前评判,社会工作称之为预估;后者指事后评估(顾东辉,2009)。评估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调查,需要运用“研究”的手法系统调查社会干预的绩效,即评估需要运用社会科学的概念和技术,期望对项目的改善有用,并期望通过了解社会行动来减少社会问题(Peter H.Rossi,2002)。在西方国家,评估作为一门专业与学科,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门学科已经相对成熟。近年来,我国公共服务领域的评估活动广泛开展,并成为合理规划发展项目、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以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改善服务以更有效地达致目标必不可少的手段。在社会工作评估中,项目评估(program?evaluation)极其常见(顾东辉,2009)。社工项目以促进社会发展、改善困难群体的生存状况、满足人们的正当需求为目标,广泛存在于反贫困、促进就业、公共卫生、弱势群体的社会服务等领域。“成长加油站”项目是旨在为弱势儿童提供游戏、娱乐、学习、成长等一体化服务、以促进其城市融入和健康成长为目标的社会服务项目。对“成长加油站”项目进行评估,一方面基于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问责性,另一方面也是提升服务素质和专业水准的客观要求。评估的意义在于更清楚了解社会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包括社会活动是否达到目标,结果如何,以及怎样修正可以达到更好的目标(陈锦棠,2008)。众所周知,评估作为一种社会干预和价值判断,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价值介入的特征。因此,没有绝对客观、公正与科学的评估。特别是对于社区服务项目而言,由于其目标的多元与弹性和指标的难以测量,评估工作并不简单和容易。在这种情况下,社区项目的评估更需要理论的指导。本评估报告在借鉴西方前摄性评估模型的基础上,试图从儿童需要和品牌建立等方面进行评估,探索一个适合中国社会和文化土壤的本土社会工作项目发展路径。本文的写作可以看作是这方面的一个初步尝试和探索。
(一)评估理论框架
从全球范围来看,最早的评估始于17世纪的美国,系统的评估则是20世纪30年代,主要对改善文盲、职业培训和流行病发病率等教育及公共卫生领域的评估(陈锦棠,2008)。20世纪60年代,评估开始作为一门专业与学科,同时评估变得国际化和规范化。项目评估(program? evaluation)在项目管理、对内问责、对资助者和持有者交代及未来策划上发挥很大功效。项目评估的结果有助于项目策划者厘定项目将来的发展方向,并有助于投放资源的优先次序。可见,项目评估的实用价值很强。对于项目评估的分类,部分学者将其分为成本效能评估(cost-effectiveness evaluation)、影响性分析(impact analysis),甚至归类为定性评估(qualitative evaluation)及定量评估(quantitative evaluation)等(陈锦棠,2008)。也有学者将项目评估简单分作前瞻性(formative)评估和总结性(summative)评估两类。在众多的评估模式中,笔者赞同欧文和罗杰斯(Owen&Rogers,1999)的分类方法,将评估项目分为五大类别:前摄性(proactive)、澄清性(clarificative)、互动性(interactive)、监测性(monitoring)及影响性(impact)评估。前摄性评估适用于新发展的项目或项目发展的初级阶段;澄清性、互动性及监测性评估适用于发展中的项目,而影响性评估,则多用于已完成的项目。笔者参考欧文和罗杰斯建议的分类方法,尝试用前摄性评估方法对“成长加油站”项目进行评估。
1.需要评估(Need Assessment)
《社会工作词典》认为“需要”是人类维持生存、健康和自我实现在身体、生理、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应该予以满足的要求。莱恩·多亚尔(Ley Doyal)和伊恩·高夫(Ian Gough)认为仅仅维持生存并不足以保证一个人完成日常生活的各种实际任务,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具备体力、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多种能力。多亚尔和高夫关于基本需要的研究在社会政策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对于我们合理评估人类需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如果说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是现代社会项目发展的基础和依据,那么,人类需要的发展及其满足同样是社会项目繁荣与发展的原因所在。简单地说,需要评估是评估研究人员或项目利益相关者对特定情形下,社会项目目标群体需要状况的一种分析和判断(方巍、张晖、何铨,2010)。也有学者认为需要评估其实是对潜在服务对象及其需要的一种认识,是对潜在的不同目标群体对项目服务内容的认可程度的一种判断,由此也构成了社会项目需要评估的两大主要任务。在需要评估过程中,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情况无疑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罗希、李普希、弗里曼,2007)。需要评估在决定项目的可行性及优先次序上非常重要。不论是在项目正式实施之前的策划和设计阶段,还是在项目业已完成之后的评估研究中,需要评估都是所有其他项目评估研究的基础,是社会项目得到确立或者赢得进一步评估肯定的前提性条件。换句话说,需要评估有助于找出及量度未能满足的需要(unmet need)。需要评估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找出社区或社群的需要;找出现存服务与需求之间的距离;以及社群不能获得服务的原因,然后才决定项目的可行性和优先次序,以确保有限的资源能最佳运用。要评估一个项目的存在价值,必须从宏观及微观两个层次出发。所谓宏观分析,是要了解项目的政策背景及环境因素。微观方面,策划者可以从了解社区服务对象的需要来肯定新项目的价值。纵使社区中已有类似的项目存在,但未能全面满足使用者的需要,项目策划者必须能道出新项目的独特之处。需要评估可通过文献检视、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焦点小组及专家意见收集等各种方法进行。需要评估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在新项目推行前的需要评估,可确保项目资源可以善加运用。随着项目的推展及服务对象需要的转变,持续的需要评估是必需的。
2.品牌评估(Benchmarking)
推动品牌评估(Benchmarking,Evans,1994),是希望在类似的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同类项目的参考指标或对象。建立品牌的过程,包括寻找、引进及发展最佳典范。换句话说,项目策划者要知道目前谁在同类项目中做得最好,相比自己的项目差距何在?若要项目青出于蓝,要朝哪一方向发展?要跻身于行业中的品牌,就必须深入了解业内的领袖机构的成功因素。虽然品牌评估可以集中于政策、组织、项目及服务或产品等层面(Evans,1994),但组织及机构层面上的分析是必要的。Oven(1990)认为品牌评估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品牌的建立及将品牌融合于机构的运作中。在第一个阶段内,要集中研究品牌中佼佼者如何能够成为最佳典范。常用的研究方法是“最佳实践个案研究”(best practice case study)。最重要的是将这种典范化约成可量度的指标及准则。当这阶段完成之后,评估者就可以将注意力集中于他们所属的机构,将所吸取的经验转化成为自身的品牌。在这个过程中,能有效地向内及外传递信息是非常重要的。换句话说,机构内的员工必须知道建立品牌的指标何在,而服务使用者也清楚知道服务的品牌承诺。随即而来的是实践这些承诺的具体计划。最后,最佳模范并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计划机构日常运作的过程。
(二)项目的运行与管理
“成长加油站”不同于正规的儿童服务机构,它既不是学校,也不是幼儿园,是一种非正规的补缺性的儿童服务项目。它不能替代正规服务机构的功能,而是作为正规机构的一种功能补充,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例如,针对父母工作忙,儿童无处可去的情况,“成长加油站”在学期中开放“七彩小屋”,为流动儿童提供课后写作业和嬉戏的活动场所。暑期中,针对一些家长因无法照看小孩而送回老家的现象,开设“暑期夏令营”提供替代性服务。成长加油站项目的服务定位,决定了其管理不同学校、家庭、企业、组织等,而有其自身的运作特点。在S社区,“成长加油站”项目运行模式可以概括为“街道支持、多方配合、社工负责”。“街道支持”指街道提供开展项目所需费用;“多方配合”指社区各职能部门、合作高校和辖区小学等共同配合,提供项目运行所需的人力、空间、物资和资源;“社工负责”即社区的专职社工负责整个项目运作。成长加油站的管理主要包括日常管理、基本运行制度、安全管理和工作人员能力建设(苏凤杰,2013)。规范有效的管理是社区项目为流动儿童及其相关对象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基本保障。
(三)项目成果
政治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大量社会管理与服务的职能重心下移到社区,居委会成为协助街道政府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的重要基层组织,在了解辖区居民需求、提供便民服务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成长加油站”就是社区针对辖区内流动儿童放学后无处可去的现实开设便民服务的有效途径。”成长加油站“通过各种形式为儿童及其家长、亲属及其他社区成员提供直接与间接支持,服务内容包括学习辅导、阅读分享、外出拓展等。通过“成长加油站”的活动与服务,儿童可以释放情绪、放松心情、抒发情感,可以获得知识与技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罗伊斯认为优秀的社会公益服务项目具有如下特征:有一定职员推动这项活动,有一定项目预算,有稳定的资助,被社会认可,有以证据为依据的研究基础,概念清晰并有理论基础做支撑,遵循服务哲学,有系统的实证性评估(罗伊斯,2007)。从这个意义来讲,“成长加油站”项目是一个优秀的社会服务项目,自运行以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是服务对象的成长。“成长加油站”项目实施的最初目标是为辖区内流动儿童提供放学后写作业和玩耍嬉戏的场所。经过2年的发展,服务目标转变为助力儿童融入城市社区和健康成长,服务内容也调整为流动儿童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让他们既学习知识和技能,也开阔眼界和健全人格。通过活动,流动儿童尝试和父母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学会了感恩父母,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有了极大改善。
“孩子参加完活动回家后心情特好,也挺愿意跟我们说。”
“以前跟爸妈吵架,现在对他们特尊敬。我记得一个社工哥哥说父母养你12年,你能养父母12年吗,我觉得特别触动,感触很多”。
“夏令营期间每天都会和父母讲社区的活动,学了弟子规里感人的故事,我觉得我更孝敬父母了。“
“夏令营以后交流方面能力提高了,社工姐姐让写篇孝敬父母的征文,觉得很有感触,和父母关系更近了。”
“我知道了团结的力量,要互相帮助。而且知道父母干活特别辛苦,不乱花钱,要孝敬父母。”
项目组在每期活动结束后会对服务对象进行家访,通过与服务对象本人及其家长的问卷和访谈,了解服务对象在参与由社工提供的系列服务和活动后,服务对象在认知、行为和态度方面是否有改变,服务对象所面临的问题是否有改善,以及家长对项目的认识、看法与态度等。调查结果显示,家长纷纷表示通过参与“成长加油站”项目,孩子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与北京户籍孩子建立了朋友关系、能更好地处理学习和娱乐的关系、知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更加体谅父母,积极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等等。
“参加活动可以增长知识,还认识了新朋友,共有15个以上吧”。
“我参加电脑制作巧克力的活动,我最喜欢里面操作电脑的环节,因为我对电脑很感兴趣”。
“我DIY了意见T恤衫,挺漂亮的,我变得更加自信”。
“以前学什么都不是太积极,现在能坚持住,比如练击剑。要搁以前早就不去了,现在还是每周都去,自己坚持”。
“参加活动后知识面扩大了,同学们不懂的会问我,老师也觉得我变认真了”。
“去蓝天城的职业体验,觉得大人挣钱挺不容易的,感触很深,对将来有直观的体验,比如以后我想干什么之类的”。
服务对象及其家长也在家访中表达了对项目的认可与喜爱,表示会继续参加项目活动,并希望项目能够持续开展。
“希望活动继续开展,我们工作忙,没有时间陪孩子,在社区参加活动又玩了,又学习了,我们也省事,安全也有保障,放心。”
“希望继续开展,增加一些社会经验的实用知识”
“希望继续开展,增加一些素质方面的知识”
“希望孩子在社区里玩得快乐,希望增强孩子的交际能力,帮助孩子提前体验社会”。
通过“成长加油站”的活动与服务,流动儿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舞台上跳舞的时候我敢站在最前面了”。
“以前听说有演出就恐惧,参加完夏令营后觉得这些也没什么”。
“更愿意和老师开玩笑了,他们也说我变开朗了”。
“以前有同学摔了我看都不看,也不问,现在我会去帮助她,扶她去卫生室”。
“参加活动后每次都要分享,胆子就大了”。
二是项目初具品牌雏形。项目初期的主要任务是和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为了争取流动儿童的参与和家长们的信任,项目组联合炭儿小学在“六一”儿童节带领同学们体验社工成长小组活动,既展示了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也趁机招募了第一期成长小组的组员,为后续活动的持续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与炭儿小学的成功合作基础上,小组活动以每周一次的频率在社区开展,主题是促进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互动,改善本土居民与流动人口之间的关系。初期活动也取得了系列进展,比如社工和社工的理念获得服务对象和社区居民认可,小组工作等方法获得服务对象的接纳。社工也逐渐融入到社区当中。第一期成长小组结束后正逢暑假,项目组趁热打铁策划了暑期夏令营活动。
夏令营模拟托管班的模式,从周一到周五上下午安排课程和活动内容。暑期夏令营一方面锻炼了项目组的专业技能,也促进了社区居民对活动内容的了解。具体表现为:社工与服务对象建立起良好的专业关系。特别是夏令营结束后的家访跟进,既加深了社工对流动儿童家庭的深入了解,也深化了家长们对活动的认识,间接起到了宣传的作用。另一方面,项目组通过服务活动的开展获得了社区工作人员和各职能部门的认可。暑期夏令营的成功开展,来自街道方面的资金也开始支持项目活动。例如,夏令营外出参观的活动经费来自街道的资金和场地支持。经历了艰难的初期启动和成功的中期活动之后,“成长加油站”项目开始被街道甚至其他社区所知晓,项目活动也进入常规化运作阶段。活动内容增设了兴趣小组、成长小组、阅读天地等让孩子们放学后自由参加的内容。社区亦开辟专门的活动室,每周固定3个半天由本项目使用。民间非盈利组织也开始参与进来,包括“快乐小陶子流动儿童图书馆”和“青少年阅读成长大世界”支持的阅读天地、“歌路营”支持的创意小组及炭儿小学、街道活动中心、团中央七彩小屋项目的场地支持等。项目后期吸引了更多民间资源的加入,进一步扩大了项目的影响力。项目也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关注,被大栅栏街道评为“十佳服务项目”,并多次作为观摩活动迎接了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刘淇、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等赴社区的调研和视察活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北京卫视《北京新闻》、《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和报纸等均对活动作过报道。
(一)加强前期需求评估
“成长加油站”依托社区,为辖区内流动儿童提供综合性、一体化服务,解决社区儿童闲暇时间无人看管,帮助他们学会从心理上和行为上融入北京生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加油站的服务对象包括儿童及其家庭成员,但主要为儿童提供服务。要为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首先需要了解儿童的需求是什么。不同的儿童需求是有差异的。年龄、性别、家庭背景等都有可能成为儿童需求异质性的根源。不同的需求意味着针对所提供的无论是社区内的服务还是外展的服务都应当是有所差异的。他们喜欢和欢迎什么样的“成长加油站”,儿童有权发表看法并得到尊重与重视。
“希望多参加室外活动,多些互动性的活动和动手的活动”。
“希望多点科学实验性的活动,多点兴趣培养和人际沟通的活动”。
“希望多些画画类的活动,想学摄影”。
“希望可以组织演讲比赛”。
“喜欢做手工,比如三明治之类的”。
“希望带一个熟悉的同学参加,因为独自在陌生的环境里紧张”。
“成长加油站”项目组有责任、有义务跟儿童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儿童的所思、所想、所需、并学会换位思考,从儿童的视角来看待和理解他们的想法和希望,并充分将其吸收进服务的设计与实施中。只有在详尽细致地了解儿童的具体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展有差别的、针对性的服务,才能有效满足不同儿童的需求,促进儿童的城市融入和健康成长。只有这样,儿童才能真正参与进来,在接受加油站服务的同时感受到尊重,体验自身表达的需求与能力,加油站也才能为儿童提供真正友好的服务。加油站应当“与儿童一起工作”,而不是单纯地“为儿童工作”。
(二)志愿者的招募和管理
全面有序地推动志愿服务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法律的制定和志愿服务标准的出台,具体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需要对志愿服务的数量、职责、服务范围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制定相关志愿者管理的规章制度,制作相关的管理表格等,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志愿者的招募、上岗和管理。志愿者的招募和配备上岗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统一进行和分开进行两种不同方式。统一招募,即项目负责人以项目的需求为依据,一起招募、培训志愿者并编排任务和配备上岗;分开招募,即各小组负责人根据自己的分工领域,单独招募所需的志愿者并单独对其进行培训、任务编派和配备上岗,但管理仍按照统一的制度进行。招募志愿者时应把握几个原则:一是多学科的基础上优先社会工作、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学生;二是尝试招募参加过活动的大龄儿童或家长们加入志愿者队伍;三是招募短期或临时的志愿者,如大学生暑期志愿者等。对于志愿者的管理方面,项目组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首先,志愿者等级注册制度是必需的,其次是明确志愿者督导和小组分享,建立相应的制度,再次是志愿服务的补助方面等。这些是保证志愿者服务的质量和志愿者自身发展所需的基本管理制度。
考虑到社区的行政职能,“成长加油站”项目只配备了1名专职社工,其他工作均需志愿者协助完成,这对项目组来说既是展示专业技能的机会,也是挑战,同时也为2014年项目的暂时中断埋下了伏笔。目前正处在发展的艰难时期,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志愿者招募困难。项目组自开展服务以来,主要与北师大京师社工服务中心合作,志愿者的来源以京师社工服务中心的硕士生为主,配备少量本科生。从2012级社工硕士开始,实习社工积极参与项目初期的调研、计划书的策划等,使得他们对S社区、对流动儿童、对加油站项目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实习社工对社区的深度融入和对项目的长期介入,不仅见证了项目的创立、成长、收获过程,而且也获得小朋友们的接纳和专业知识的提升。然而,由于实习的社工硕士只有2年的在校学习时间,且研二学期面临求职和撰写毕业论文的任务,所以,实习社工多由研一的同学担任,新生对于项目有了解和参与的热情,却无接手项目的意愿。参与项目的本科生上课时间多,作业任务重,精力有限。所以,在项目最适合深入和拓展的2014年,由于缺乏志愿者的参与而被迫暂时中断,使项目陷入停滞期。
二是督导缺乏。社会工作督导是专业训练的一种方法,指机构内的资深行政管理人员,对机构内新进入的工作人员,包括一线社工,实习学生及志愿者,通过彼此互动来实现督导的行政性功能、教育性功能和支持性功能。督导员的终极目标是奉行机构的政策,遵循机构的处理方案,为机构的当事人尽力提供在数量上最多、在质量上最好的服务。督导员不向当事人提供直接的服务,然而他们却通过对直接服务的工作者施加影响,来间接地调节服务水平。“成长加油站”开展活动的两年中,项目负责人虽是科班出身的社工专业人才,但缺乏项目主持和社区工作经验。志愿社工是在读的硕士生,理论功底扎实但实务基础缺乏。双方都没有为流动儿童开展服务的类似经验。社区书记和社工站站长均无社会工作专业背景,更无社工项目经历。所以项目缺乏社区专业督导的支持。这一方面给项目方案的策划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志愿者希望实务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的需求无法满足,这也导致项目难以吸引更多更优秀的高校学生参与和接替。督导的缺乏使项目方案的完善和管理得不到及时的指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顺利开展。
三是未能及时开展个案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志愿者们虽然发现了需要开展个案工作的案主,但仅利用当天活动结束之后的空暇时间和其进行短暂交流和沟通,没有设计系统完整的辅导方案跟进。这一方面是因为志愿社工时间紧、资源少,同时也是社工深觉专业知识的缺乏和经验的不足,不敢轻易开展个案工作。也没有对个案进行转介,社工未能及时解决个别流动儿童社会适应中出现的特殊需求,这是令人遗憾的。
(三)项目负责人辞职。为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北京市从2000年开始,先后组织了6次社区工作者公开招考。2009年北京市社工委开始实施“大学生社工计划”,计划三年内招收5000名首都高校应届毕业生到社区任职,担任专职社会工作者。截至2010年,共有5400名高校毕业生充实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为了吸引更多社会工作人才充实到基层,打造专业化的社工人才队伍,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对于被录用的社区工作者,如果连续两年考核合格,按照北京市接受非北京生源的有关规定,录用人员可以办理户口和档案调京手续,同时在今后北京市公务员招考中成为一个优先条件。“成长加油站”负责人正是在此背景下报考社区工作者并被录用。她最初被分配到T社区的社区服务站,主要负责社区活动的策划、落实和总结等文字工作,期间没有明确定岗。2012年2月,通过“两委换届”和选举,她调至S社区并定岗为党务专职工作者,主要负责党建方面的工作,同时也做项目的事情。鉴于个人职业的规划与发展,项目负责人打算取得北京市户口后跳槽。目前,虽然社区领导有意愿继续开展“成长加油站”项目,但社区其他工作者既没有受过社工专业训练也无精力接手”成长加油站“,新聘的专职社工也被安排在行政岗位从事事务性工作,很遗憾,本项目的部分活动已经暂停。
前摄性评估实际上是委托执行的,包括需求评估和品牌评估两类。本次评估是受S社区的委托,对社区品牌项目“成长加油站”进行评估,其目的是更清楚了解社会服务的过程和结果,具体包括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是否达到目标,结果如何,以及如何改善服务以更有效地达到目标。其评估结果用来指导是否需要调整项目目标或启动新项目,或者比较优先项目资源投放的先后顺序。作为将专业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融入社区项目的典范,“成长加油站”成功地为社区流动儿童提供了课后学习和嬉戏的场所,丰富了流动儿童的课余生活,促进了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解决了社区居民的后顾之忧,加强了社区的凝聚力,达到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项目预期目标。然而,“成长加油站”项目在运行中也存在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比如前期需求调查的不足、志愿者的招募与管理混论、督导的缺乏等,对项目的持续开展埋下了隐患。瑕不掩瑜,从整体来看,“成长加油站”无论在社区社工项目的意义还是方法上,对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1]陈锦棠.香港社会服务评估与审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蔡忠.境外经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项目与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方巍,祝建华,何铨.社会项目评估[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2.
[4]顾东辉.社会工作评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苏凤杰.儿童友好家园工作指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美)Leon H.Ginsberg.社会工作评估——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7](加)玛丽昂·博戈,伊莱恩·韦达.社会工作实习督导实务:理论与过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8]C.尼古拉斯·泰勒,C.霍布森·布莱恩等.社会评估:理论、过程与技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8][美]彼得·罗西,邱泽奇等译.项目评估:方法与技术(第六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C916.2
A
1671-5136(2014)03-0019-07
2014-09-1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学校社会工作嵌入学生工作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2WYB19)、北京师范大学教学与改革资助项目《个案工作》(项目编号:12-02-02)。
周群英,女,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学校社会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