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福利机构中类家庭养育模式探析
——以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为例

2014-03-28 12:39李亚亚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残疾儿童养育福利

李亚亚

(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重庆 400026)

儿童福利机构中类家庭养育模式探析
——以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为例

李亚亚

(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重庆 400026)

孤残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在儿童福利机构中,已经有四种儿童养育模式存在。这四种养育模式都是在适应当时当地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在考虑了三四度残疾儿童发展现状的情况下,一二级残疾儿童的发展也需要考虑。类家庭养育模式针对一二级残疾儿童的发展需要而建立。在这种养育模式中,整合了特殊教育和康复服务项目,使康复、特殊教育、养育有效地结合起来,解决了科室沟通障碍,给孤残儿童提供了一个有效安全的成长环境。

孤残儿童;类家庭;养育模式

1.研究缘由

1.1 儿童依恋关系的建立

幼儿时期是形成依恋关系的重要时期。儿童在这个阶段需要一个稳定、安全的成长环境,才能形成稳定的、安全的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对于儿童长大之后的人际交往有着深远的影响。鲍尔贝(J·Bowlby)于1969年提出了依恋(attachment)这一概念。依恋指的是母—婴之间形成的一种亲密情感联结[1]。依恋行为[2]系统是存在于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是婴儿寻求与母亲保持亲密联系的行为倾向,是母婴之间亲密的、深情的情感连结。依恋是儿童早期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社会关系。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组成部分。研究表明,早期安全的依恋关系不仅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化的顺利进行,而且直接影响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完善。王春红[3]在《依恋对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一文中指出,依恋对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儿童的人际关系、社会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Finkelstein&Ramey在1997年的研究中发现,生活在孤儿院里的孤儿,他们发出的符号很少得到任务繁重、注意力分散的养护者的回应。与养护者无法形成安全型依恋。久而久之,他们认为寻求他人的帮助是徒劳的,对自己与他人的交往持怀疑的态度。很多孤儿都表现出被动、退缩、冷漠。

安娜弗洛伊德等人研究了因历史原因而被一起封闭喂养三四年的一群儿童,发现这些儿童虽然在正常抚养环境中接受补偿治疗以后能形成对抚养者正常的依恋,但其社会性发展仍存在很大的缺陷,这在由原来的同伴之间的相互依恋向依恋成人转变期间尤其明显。

由上述可见,儿童的依恋关系的建立对于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是儿童发展其他能力的基础。

1.2 家庭对于儿童的重要性

百度百科中指出,家庭有两大重要的功能:社会化功能(即教育和抚养儿童,使之适应社会),情感和陪伴核心功能。

完整的家庭是儿童建立安全感的基础。儿童是弱势群体,需要得到成人的关爱和保护,防止外界的伤害和冲击。家庭是为儿童提供安全和保障的基本社会单位,是儿童成长最主要的基地。游离于家庭的儿童,时刻面临着显性的伤害和隐形的伤害。

完整的家庭有利于儿童智力发展。研究表明[4],离异家庭的子女智力发展明显落后于完整家庭的子女,学习成绩也显著地差于完整家庭的子女。从以上的研究就可以看出,家庭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完整的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必不可少。孤残儿童在功能上有一定的缺陷,和正常孩子相比,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

1.3 研究目的

从大量的研究来看,儿童需要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需要一个稳定的家庭,这些是儿童成长的必需品。对于孤残儿童来说,他们失去了原生家庭,没有回归的希望。社会福利机构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个稳定的家庭,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对于二级、三级残疾儿童来说,他们面临的养育难题急需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本文试图从儿童的依恋关系发展的角度,寻找适合三四级孤残儿童的养育模式,使福利机构的三四级残疾儿童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关爱,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使他们能够真正成长在一个充满温暖的环境中。

2.福利机构现有的儿童养育模式

2.1 集体养育

集体养育的模式是儿童福利机构形成之后最初的一种养育模式,也是现在很多儿童福利机构沿用的一种儿童养育模式。集体养育模式把孤残儿童集中在一起,住集体宿舍,由若干个保育员轮流照顾。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这种养育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资金问题,使更多的孤残儿童能够得到福利机构的照顾。

但集体养育也有自身的缺陷。儿童时期是儿童与成人建立依恋关系的重要阶段,每个儿童需要有一个或几个固定的成人来照顾,才能使儿童在这种稳固的关系中建立对他人的信任感,进而发展探索周围世界的能力。在集体养育的环境中,保育员人员较多,轮流照顾,每个儿童没有固定的照料者,他的依恋关系建立就存在困难。没有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缺乏对他人的信任感,性格孤僻,敏感多疑,成年以后的人际交往会存在困难。

在一些国家,人们曾经尝试过各种各样代替家庭进行儿童社会化的方式。比如在早年的前苏联,引入过集体养育孩子的新模式,在以色列,探索过用集体农庄代替家庭的试验,然而这些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2.2 家庭收养

目前家庭收养是一种理想的儿童养育模式。在现有的福利制度中,有收养意向的家庭可以向福利机构提出收养申请,福利机构通过核查程序,对收养者的家庭情况、经济收入进行核实。对符合收养条件的家庭进行收养批准。通过上级有关部门的同意,收养家庭可以接收儿童,使其成为家庭的一员。

家庭收养能够为孤残儿童提供完整的家庭环境,使儿童能够感受到亲情,并接收良好的教育。是孤残儿童回归真实家庭的一种有效途径。

然而,家庭收养只能解决一小部分儿童的回归需求。对于大部分孤残儿童来说,他们面临的依然是集体养育或模拟家庭。

2.3 家庭寄养

家庭寄养模式是各地福利院依照当地的实际情况,为解决儿童回归家庭的需求,探索出来的一种新型儿童养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有意向的寄养家庭提出寄养申请,福利机构对提出申请的寄养家庭进行筛选。对于筛选出来的家庭进行调查、走访。调查完毕,对寄养家庭的父母进行培训,提高寄养家庭父母的养育质量。最后进行寄养家庭和儿童的评估,完成寄养配对。寄养家庭把儿童接回家,由寄养家庭的父母照顾儿童。家庭寄养就其本质而言 [5],是为孤残儿童寻找替代性亲子关系,帮助其实现正常的依恋关系,顺利实现社会化过程。从而使孤残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家庭寄养模式能够为孤残儿童提供真正的家庭氛围,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时,可以有效利用社区资源,使儿童更多地参与到社区生活中,促进其融入社会,为以后的良好生活打下基础。

家庭寄养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孤残儿童的亲情需求,但另一方面,对于身体有残疾的儿童来说,寄养家庭的康复和特殊教育条件不足,无法满足残疾儿童的康复和特教需求,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他们发展的速度。

2.4 爱心家庭

爱心家庭是模拟家庭的一种,这里所说的爱心家庭把“爱心”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更强调模拟父母对孩子的爱。这种爱不仅仅包括物质上的满足,同时要给孩子精神上的依靠。爱心家庭在福利机构内设立,招聘愿意从事儿童抚养教育的爸爸妈妈,筛选一部分能力较好的儿童与爸爸妈妈进行匹配,双向选择。每个家庭选择4个孩子。选择成功之后,孩子住进爱心家庭,由模拟父母照顾。福利机构提供各种生活用品,父母照顾儿童的生活起居,形成接近于真正家庭的爱心家庭,让儿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为丰富儿童的生活,福利机构为儿童发放了外出游玩零用钱。父母可以利用这些资金,定期带儿童外出游玩,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增长见识。

爱心家庭为儿童提供了良好的成长与生活环境。每一对父母照顾4个儿童,在人手分配上相对比较充裕,有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儿童。为建立成人与儿童的安全依恋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儿童在爱心家庭可以观察、学习父母做饭、做家务劳动的全过程,有助于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另外,儿童定期外出游玩使儿童增长了见识,促进了儿童的成长。

然而,在福利机构,能力较好的儿童毕竟只是少数,大部分儿童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行走不便。这部分儿童同样需要一个有助于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如何解决这部分儿童的成长问题,是一个值得福利机构工作人员探索的重要问题。

3.类家庭养育模式

类家庭养育模式是专门为一级及二级残疾儿童开辟的一个新型的养育模式。是介于爱心家庭和集体养育之间的一种新型的儿童养育模式。每个类家庭由一个妈妈和5个儿童组成。儿童的三餐由儿童食堂提供。妈妈(生活协助员)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儿童。这种养育模式一方面解决了中度残疾儿童进入家庭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人手短缺的局面,权衡利弊,整合现有的资源,使各种资源都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为儿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3.1 类家庭儿童、妈妈(生活协助员)的选择

儿童的选择以重庆市残联颁发的残疾证为依据。把儿童分为不同的残疾级别,三级及四级残疾的儿童由爱心家庭抚养。二级和一级残疾的儿童进入类家庭进行抚养。

生活协助员是一个需要多方面专业知识与经验的工作。对工作者有比较高的要求。类家庭的妈妈(生活协助员)从有相关经验的保育员里面筛选。这些保育员之前从事过中度残疾儿童的抚养。在照顾一二级残疾儿童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可以更好地胜任类家庭儿童的养育工作。

除了具有相关的工作经验,生活协助员还需要参加每周一次的专业培训,从更大程度上提高生活协助员的专业素养。这些培训课程由各个专业的老师负责讲解,内容包括残疾儿童的喂养方法、残疾儿童的特点、生活协助员的工作职责、职业道德等全方位的培训。除此之外,生活协助员(类家庭的妈妈)每个季度还要参加一次国内外专家培训课程,接受新的养育观念和方法,提高儿童养育素质。

3.2 类家庭专业整合服务

类家庭的儿童需要各方面的不间断的服务。在课余时间,康复、特教专业人员进入家庭进行相关的服务。康复治疗师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儿童的康复计划。把康复融入儿童的日常生活当中,妈妈(生活协助员)在空闲时间,帮助儿童进行康复训练。保证儿童的康复进度不耽误,促进儿童各种功能的恢复。

康复治疗师需要轮流外出学习,选择康复经验丰富的儿童医疗机构进行专业学习。提高自身的康复技能,为孤残儿童提供更优质的康复服务。

爱心庄园除了为儿童提供课余康复之外,还派特教老师去类家庭进行专业指导,巩固儿童当天所学内容。同时指导生活协助员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儿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减少对别人的依赖。成长为一个能够独立生活或能够生活自理的人,过上更加有尊严的生活。达到社会、专业人员对他的期望。

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在师资建设方面,爱心专员招聘了一批年轻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并请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来园分享儿童教育经验。并和重庆市江津区向阳儿童发展中心签订了长期合作培训协议,请向阳儿童发展中心的资深老师来园指导。传授向阳十几年来积累的特殊教育经验,以及孤残儿童的教育方法。把向阳成熟的教育策略和流程带到了爱心庄园。并在各位老师的努力下,应用到了教学实践当中,初步取得了教学成就。

3.3 类家庭的运行机制

每两个类家庭由3个妈妈轮流照顾,保证了10个孩子由固定的3位妈妈照顾,减少了由于保育员的频繁轮换给儿童带来的不安全感。

上学和放学时间由妈妈接送儿童,帮助一二级残疾儿童建立家的概念。下午放学之后,是儿童的自由活动时间,生活协助员(妈妈)带儿童在附近散步、游玩,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对于类家庭专业整合养育的执行情况,由儿童生活管理员进行巡查,并对执行不当的地方进行指导,提出改正意见。促进专业整合的有效施行。保证一二级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与特殊教育有效开展。

与集体养育相比,照顾者已经很好地固定了下来。为儿童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打下了基础。家庭式的划分使每个儿童建立了家的概念,这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发展历程。

4.结语

儿童养育是做好儿童福利工作的基础,这项工作开展得顺利与否直接影响着康复和特殊教育工作的开展。做好孤残儿童养育工作,尤其是一二级残疾儿童的养育工作,是做好其他儿童福利工作的前提。本文从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的实际做法出发,初步探讨了一二级残疾儿童的养育工作,即类家庭养育模式。这种新的养育模式在爱心庄园的实践中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一二级残疾儿童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在类家庭,他们学会了做简单的家务劳动,学会了自身清洁。在人际交往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儿童的养育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不断创新的问题。本文所做的是一个初步探讨,以后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儿童福利工作者提供些许帮助。

注释:

[1]马小亮,段春媛.依恋研究述评[J].怀化学院学报,2008,27(2):130-132.

[2]宋海荣,陈国鹏.关于儿童依恋影响因素的述评[J].心理科学,2003,26(1):172.

[3]王春红.依恋对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人力资源管理,2010,(3):182.

[4]冯秀娟.试析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0):56.

[5]曾凡林,咎飞.家庭寄养和孤残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J].心理科学,2001,(5):18-20.

[1]马小亮,段春媛.依恋研究述评[J].怀化学院学报,2008,27(2):130-132.

[2]马小亮,段春媛.依恋研究述评[J].怀化学院学报,2008,27(2):130-132.

[3]宋海荣,陈国鹏.关于儿童依恋影响因素的述评[J].心理科学,2003,26(1):172.

[4]王春红.依恋对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人力资源管理,2010,(3):182.

[5]冯秀娟.试析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0):56.

[6]曾凡林,咎飞.家庭寄养和孤残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J].心理科学,2001,(5):18-20.

D632.1

A

1671-5136(2014)03-0016-03

2014-06-19

李亚亚(1985-),女,甘肃人,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工作人员、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残疾儿童养育福利
给这些孩子一个温馨的世界——宝鸡对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天下有“完美的养育风格”吗
养育宝宝 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宝宝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孩子 只需温和助推
那时候福利好,别看挣几十块钱,也没觉得紧巴巴的
农村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保障的问题与对策
SZEGÖ KERNEL FOR HARDY SPACE OF MATRIX FUNCTIONS∗
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少水平低
风之彩 墨西哥残疾儿童绘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