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枝倩
摘 要: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语文课堂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如设疑新颖,激发情趣;阶梯设计,化难为易;设置矛盾,激活思维;抓住关键,力求突破等。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新课程标准提倡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再也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课堂的主宰者变成了了课堂的主导者。高质量的提问是教师研究教材与教学设计的思想结晶,它们具有角度优美、形式多样、内涵深厚、激发力强等特点,在教学上能够发挥高质量的引领作用。中学生处于思想还不太成熟的阶段,自制力比较弱,需要一个很好的组织者来督促其学习,所以教师有必要通过提问来提高其积极性,并且防止课堂走神现象;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体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克服学生的自主学习存在的一种盲目性和无序性現象,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提问应注意一些技巧:
一、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省,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到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的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囚绿记》:“今天我们来共同欣赏《囚绿记》,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是否会有很多疑问:绿是能囚住的吗?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作者为什么要把绿囚住,毁坏这人世间的美好事物?作者最终有没有囚住绿?显然,这样设疑导入,既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进而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阶梯设计,化难为易
学生的思维是遵循着由浅入深,由已知问未知迁移的规律。因此,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思维流程,设计出有层次的问题,使学生一步步受到启发,将问题由难到易,由大到小的解决。教师在进行提问时,有些问题不可一步到位,就如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于峰顶领略无限风光。如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先提出问题:大堰河是一条河?还是一个人的名字?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找答案。再问:作者为什么不写母亲?而写他的保姆?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在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就容易解决了。
三、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四、抓住关键,力求突破
能否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突破,决定了教师这堂课教学成功与否。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叫“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心了吗》一文,可以这样提问:在第二、五、六自然段中,三个“中国人”含义有何不同?这样一问就能提挈全篇,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懂得了全文脉络及写法,用这样一种提问法,必须纵观全局,问于紧要之处。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可以让教学目标明确,发挥它的导向作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地课堂思维习惯。只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提问的各个环节处理方法得当,课堂教学一定会达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编辑 王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