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利品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这门基础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心理品质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高尚情操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即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而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心,因此情感教育在文本解读中进行更是一种根本。
一、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到“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即要求语文教学必须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其次,情感教育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愉快地投身于课堂实践活动中,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文本本身具有情感特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很早就对好文章做了定论。中学语文教材所编选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无论是优美壮丽的自然景观,还是引人入胜的故事,包括多姿多彩的人物展现,都包含作者丰富而真实的情感,都是作者本身的一种感情疏解,要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文本,必须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
二、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中情感教育的实施方法
1.广泛阅读,丰富教师的自身情感
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要在学生中起到榜样的作用,必须加强自身情感的丰富和完善,教师良好健康的情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发展。广泛阅读,博览群书,是加强自身修养,也是丰富情感的有效途径。
2.文本解读,逐步渗透情感教育
语文教材的讲解就是对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那么在讲解中我们该如何做到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1)巧设导语,激发学生求知欲
好的导语是一堂课成功的开始。上课伊始,重在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我们可以直接通过诗词、故事、歌曲、图片、影片等引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诗人裴多菲说过:‘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語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最后一课》。”这段充满激情的引导,能迅速把学生带到爱国主义的氛围上,进而再去解读文本就能更好理解作者的情感以及遣词造句的用意了。
(2)教师要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才能引起学生共鸣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首先要全情投入,将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相融合,淋漓尽致地表达,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时根据需要可以深情范读,加之形象的肢体语言,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模仿的兴趣。以《最后一课》为例,在下课铃打响后那几个段落,教师完全可以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来引领学生感受韩麦尔先生的情感,脸色惨白、哽咽着声音、用尽力气写字、待在那里,这一系列的动作将韩麦尔先生的悲伤、痛苦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学生在老师范读和配合肢体语言的基础上能更直观感受人物的情感,从而受到感染。
(3)拓展延伸,提升情感
语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巧,收获更加丰富的感情体验,必须注重知识与情感的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中可以是类文的一种相通解读,可以是教师的一种情感引导的延伸,还可以是学生自由情感的释放。比如在分析郑振铎的《猫》,在文本最后这样设置:“假设你是这只受冤枉的猫,你会如何给自己辩护?”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能很快形成一段辩护文字,而这些辩护词有的心存感激,有的义正词严,有的胆怯羞涩……总之,都能体现小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不能说不是一种良好的情感抒发。
三、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中的意义
当今社会情感教育缺失严重,社会上到处真情太少,漠视太多,这中情感教育的缺失的原因,我们每个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反思,尤其是教师,在能为这种社会现象做一点挽救的贡献时,一定不要放过这样的机会。尤其对于语文这样的一门学科,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更是有义务去承担起这项责任。相信情感教育在文本解读中的逐渐渗透,定能起到对学生高尚情操和良好人格的潜移默化的培养,从而使语文在发挥她工具性和知识性作用的同时,还能对学生有精神上的教育和启迪。
编辑 王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