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2014-03-27 22:42郭玲
新课程·中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紫藤萝课程标准教师应

郭玲

课堂教学是初中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手段,其风格与实效直接受制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引导学生的方法,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思想碰撞的频率等诸多因素都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获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要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低下的问题,课堂教学的呈现形式、方法依托及认知提升或可为师生共同努力的突破口。

一、回归本初: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形式呈现

“新课程标准”施行以来,课堂教学的呈现形式也借着科技的助推着上了斑斓的色彩,“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素朴教学方式因受到“多媒体教学”的冲击而慢慢退居语文课堂的辅助地位,老师不仅可以逃脱细致备课之苦、抬臂板书之累,还能将沉睡的课堂唤醒,让学生们在色彩、图片、音频、文字的交错中拾起对课堂的兴趣。这样的精心构置当然有助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展开,但在隐处,它却对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有着不可忽视的解构作用。

语文学习,起端在于字词的识认,过程落于文句篇章的含咏,目标定于综合素养的提升。首先,就起端环节而言,传统教学中的板书无疑有着重要的贡献作用,因为教师在黑板上对新教汉字一笔一画的书写,兼及带领学生亲自动手熟练笔画所产生的识记效果远大于完整字体在多媒体屏幕上一步到位的呈现,这是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并增强对汉字构造法的兴趣抑或思考的。教师若忽视这一点,课堂教学便失去了一部分有效性。其次,就文句篇章的含咏而言,多媒体在展示强大功能的同时也溶蚀了师生共同感知文本语言的直接性与天然性,对汉语言隽永深刻、诙谐讽刺等艺术效果的体味有如无本之木,毫无基础。取而代之的图片、音频、视频无非只是视听神经的撩拨,未必能像品味文字一样引发大脑深层的思考活动,而这,无疑又是对语文教育目标达成的“釜底抽薪”。最后,多媒体教学对学生理解力也有暗藏的局限作用,因为学生在习惯多媒体放映课件后,其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可能直接受制于单个问题在课件中所占篇幅的大小,而停步于思维的迁移,从而导致诸如对文本作多元化解读等方面受到影响。

但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也应利用好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例如在讲授《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紫藤萝的照片,以便学生对紫藤萝这一植物的花色花形等方面有更直观的认识,以便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做的比喻,并由之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又如,在讲解《看云识天气》时,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仔细阅读完作者对各类形状的云的描写介绍并形成感性认识后追加一个观看多媒体图片的环节,让学生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等不同类型的云有更清楚、直观的把握,这样学生才可能通过本文的学习初步形成看云识天气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可见,传统教学方式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非时代的推进、科技的创新所能简单取代的。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万不可求新、求变、求美而放弃对内核的坚守,多媒体则依然扮演辅助的角色,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二、文本阅读: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依托

文本是语文课堂师生开展教学的主要对象,文本阅读则是关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举。脱离文本,情感体验与价值观的获得无从谈起,而立足文本读、植根阅读才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正确方法依托。那么,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师生应怎样做才是合理有效的呢?

首先,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对文本的阅读须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至少完成一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阅读课文并非简单的读文字,必须带有一定的指向性,唯此学生才不会做无效阅读,而是在读的过程当中或是之后得到深浅不一、多少不定的思考、理解与认识。

其次,对于学生初读文本的感受、感想或感知,教师应结合着学生的认知特征、人性需求做有意的关照,并以之为文本教学的起点,成为学生们学习课文的兴趣所在。这样,教师视角、成人认知等“辅读”因素所生成的对文本的解读方能规避,学生的水平高度才能被真正的重视和利用,而这也正是对新课改理念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的切中把握。例如,学生在初读《紫藤萝瀑布》后会产生各种疑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可能是对“生死谜”、“手足情”的不理解以及十多年前家门外的大紫藤萝被拆掉的原因的探问。这是完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是超出他们阅历与经历、时代背景与生活条件而产生的疑惑,同时,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恰恰又是对理解文章主旨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铺设,所以教师在做具体处理时应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用心说明引导,关注他们的情感接受。

如此而言,置身课堂的教师应将学情、文本和自身的教学风格综合起来,迅速做出教学方法上可行有效的反应,以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向宽阔与深入,这便是所谓的后续阅读。无疑,这一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是格外重要的,因为它直接作用于学生对字词的咀嚼和语句的含咏,其结果,学生思维可以得到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情感世界可以得到较充分的挖掘,学生的认识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文本阅读中,朗读是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朗读这一学科性工具,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沉浸于文本的语言环境中,从而身临其境并感同身受地生出情愫,形成体悟。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风筝》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弟弟着迷放风筝、想做风筝却被“我”强行阻拦摧毁这两个情节做重点朗读品味,以便体会两个人物的心理及形象,读懂“我”后来之所以有深深的愧疚的缘由。此外,对文中能集中表露作者心情的字词句段,教师也应带领学生多读多品,以便深入把握作者心中真切的自责以及化不开的浓重的悲哀。

经过初读、再读、三读等文本阅读环节,学生自然进入了由广而约、由粗而精的思维层面,对文本内容的了解也相应的丰富、全面、深刻起来。这时,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才找到生长的土壤,并有所收效。

学生在合作探究后所得认识体会是丰富而多彩的,对之,教师首先应对学生思考的热情,思维的灵活给予充分的肯定,但同时,对偏离思考航道的同学也应作出指正,以防他们为了追求答案的新颖而忽视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三、认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价值体现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文化传播的载体,要真正发挥其作用,教师应正确处理“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教材是依据,教学是手段,二者共同作用于学生情感体验与价值观的积累、认知水平的提升。所以,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才是科学的态度。师生应从教材入手,又不局限、止步于教材所述,而是在透彻阅读文本后做深入、多元的思考与体认,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语文素养得以提升,精神世界更加充盈。如引导学生在学习《蝉》后懂得“无论生命多么短暂,我们都要好好珍惜并努力奋斗,让生命绽放出最美的光华,实现生命的价值”的道理;通过“《论语》十则”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甚至热爱,在先贤的谆谆教诲中学得为人处世之道;利用学习《绿色蝈蝈》的机会激发学生细心观察生活、认真展开思考的积极性,并认清一名科学家应有的素质,找到自己进取的方向。这样,新课程理念中所提的“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視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才能实现,而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构建就是返璞归真、潜心会文、陶冶提升的过程,它奠基于课堂的每一分钟,延伸至人生的每一时刻。教师应充分做好学生的引导者,争取实现课堂教学的有序高效。

编辑 乔彦鹏

猜你喜欢
紫藤萝课程标准教师应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美丽的紫藤萝
美丽的紫藤萝
紫藤萝瀑布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想念那年盛开的紫藤萝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