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艺术的理论探讨与实践—《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艺术与文化表意》有感

2014-03-22 15:09
大连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游牧民族造型艺术工艺

郑 岩

(中央美术学院 人文学院,北京 100102)

造型艺术的理论探讨与实践—《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艺术与文化表意》有感

郑 岩

(中央美术学院 人文学院,北京 100102)

大连大学张景明教授著《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艺术与文化表意》,以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为切入点,梳理了学术界关于造型艺术的概念,提出了新的学术观点。同时,站在艺术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角度,探讨了造型艺术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中国艺术学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此外,将造型艺术进行了分类,分为岩画、金银、青铜、陶瓷、玉石、漆木、绘画等,通过艺术表象的分析,论述了造型艺术的文化表意。

造型艺术;理论探讨;实践

关于造型艺术的概念,在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主要偏重于某一艺术领域,或者站在艺术学的视野中来概括,或者是偏重于美术学[1]。当然,造型艺术离不开美术,但是更多的是通过这种艺术形式来反映隐藏在艺术背后的文化内涵,这是深层次的文化结构——物质文化上升到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大连大学张景明教授新著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艺术与文化表意》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书中以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艺术为切入点,将之置于工艺文化的整体背景中,深入探讨了造型艺术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并通过分类的实践研究,分析了造型艺术表象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绪论部分,作者梳理了学术界关于造型艺术的概念,综合各种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认为“造型艺术在文化形态上属于工艺文化的范畴,也是工艺文化的主要内涵,通过物质载体塑造各种静态的艺术形象,包括形状、图案(或纹样)、工艺三个部分,有金属、陶瓷、玉石、漆木、皮革、纸张、丝绸、面泥等质材,在技法上常运用雕刻、铸造、模制、打磨、锻造、浇注、钣金、锤鍱、錾刻、切削、抛光、鎏金、镂空、掐丝、焊接、剪刻、绘制等,并透过图案所蕴含的信息分析隐藏深层的文化内涵。”对于造型艺术的这一概念,笔者非常赞同,就是说造型艺术在表层上可以说是艺术学的范畴,特别是突出了工艺美术的特征。在艺术学范畴中的造型艺术,必须要处理好“图”与“底”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是“一个封闭的式样与另个和它同质的非封闭的背景之间的关系”。[2]造型在分类研究的同时,通过艺术形式来反映人类社会的艺术发展历史、文化传承与交流、文化表意、艺术风格、审美思想、社会阶层性、社会功能等方面的内涵,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文化形式,包括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三重属性。

在第一章中,作者通过对学术界关于工艺文化概念的界定,认为工艺文化与工艺美术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工艺文化是通过物质载体,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的造型艺术和文化内涵,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还研究不同历史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而工艺美术分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两大类,传统工艺美术与工艺文化戚戚相关,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属于工艺文化的一部分,以物质为载体,塑造各种质地的造型艺术,并且集审美与实用为一体。在传统的工艺美术中,手工艺品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实用性和历史传承性,诸如传统的陶瓷、金属、玉石、漆木等。可见,包括工艺在内的各种艺术都是从现实生活出发,强调实用性的社会文化功能。

在第二章中,作者总结了造型艺术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认为研究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有理论上的指导和研究方法,造型艺术也不例外,需要有符合本身特点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艺术是文化的体现,而文化则是人类自身需求的满足,有有着工具性实体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是一个整合的系统。在一个特定共同体的生活中,文化的每一个因素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具有一定的功能。”[3]造型艺术既然归为工艺文化,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这就要有多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来支撑,其中,艺术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最为密切。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艺术,也离不开这些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指导,特别是艺术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最为重要。艺术学中的构图原理、视觉传达等,可以研究造型艺术的基本构图特点,因为每一种造型都是用物质形式描绘记载了历史,并在一定的审美情趣的指导下,采用艺术的技法展现了时代的风尚。文化人类学中的直接参与方法,深入到现代还保留有传统造型艺术的民族中做田野调查和到博物馆观察造型艺术的实物,亲自感悟造型艺术的魅力,从其象征意义的过去和现实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启发。考古学中的类型学对造型艺术中的载体造型和特征以及分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印证造型艺术的历史和功能,利用出土的实物来考证造型艺术的物化形态。历史学中的文献分析方法又可以研究造型艺术的发展历史和社会阶层性,民俗学对指导造型艺术的社会功能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书中表述到,在造型艺术的理论上,以艺术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化人类学理论为支撑,以其他学科理论为交叉。在研究方法上,以艺术学研究方法为支撑,以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为主体,以其他学科方法为辅助。从而可以看出,该著作以艺术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化学等学科综合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这是符合学科整合、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研究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渊源、形式、分类、特征、风格、功能、传承、交流、阶层性、象征性的最适宜的理论指导与方法。

除了造型艺术理论与方法上的总结以外,作者还从分类研究中进行了实践性的探讨。在第四章中,对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予以分类,主要分为岩画造型艺术、玉石造型艺术、皮革与漆木造型艺术、金银造型艺术、青铜造型艺术、陶瓷造型艺术、建筑造型艺术、刺绣造型艺术、民间造型艺术等。每一类造型艺术的时间跨度大,从游牧民族的出现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涉及到造型艺术的题材、形状、工艺、风格、文化寓意等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造型艺术在草原生态环境下的延续、发展、影响、变迁、创新的过程。如北方草原地区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开始出现记载历史文化艺术的画卷——岩画,新石器时代继续发展,反映了原始人类思维的进一步提高,以艺术的形式记录了原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原始审美观念和心理愿望。当游牧民族诞生以后,历经山戎、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党项、蒙古等民族的敲凿、划刻、磨刻、蘸绘、彩绘等技法和寓意象征等多种方法,在广袤的阴山、贺兰山、天山、阿尔泰山、乌兰察布草原、赤峰白岔河流域、呼伦贝尔鄂伦春自治旗,留下了他们的天然艺术杰作,用图画来表达当时的生态环境、经济活动、军事征战、原始信仰、心理观念、审美情趣等,创造出独具特征的艺术形象,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历史画卷,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技能。这些岩画不仅分布地区广、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在中国造型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通过造型艺术分类的实践性研究,又可丰富以上各学科的理论,为这些学科的“本土化”理论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支撑。

本著作还有一个亮点就是不仅仅描述造型艺术的表象,还通过这种表象分析背后的文化内涵。从第五章至第十章,分别论述了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象征表现、传承与交流、艺术风格与思想表述、社会阶层的造型艺术、社会功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与保护等内容。在象征表现中,认为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主要内容是由动物、植物、人物故事、建筑、器物、文字、几何形等组成的图案,其表现的文化象征符号是以一种非语言的信息传递方式,通过象征意义反映人们的祈福观念和心理愿望。图案符号是其象征系统的表层结构,是物化的符号,而隐藏在符号背面的意义是其要表达的内容,是图案象征系统的深层结构,二者相互依托,缺一不可,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图案本身缺乏行为符号,它只是物化符号,但图案依托的物质载体却具有行为符号的功能。在传承与交流中,认为居住在北方草原地带的游牧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工艺文化,丰富了造型艺术的内涵,并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与我国的中原地区和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方面的交流。有些民族本来就起源于古西域地区,然后才进入北方草原地区;还有的民族在势力衰落后,西迁至今新疆地区,甚至于越境他国;也有的民族南下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或西征南讨,扩充疆土。不管是哪一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都促进了相互间的造型艺术和文化寓意的交流,对开通和繁荣草原丝绸之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艺术风格与思想表述中,提出从总体上看,与游牧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密切关系的动物造型是其艺术的基本形式,同时,由于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渗透,又夹杂了外来的艺术风格。在制作各类工艺品的过程中,为了追求艺术的完美性,游牧民族的生活和生产与草原生态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在审美意识上必然根源于对自然美的追求,因而淳朴的自然思想是游牧民族审美的基础。最初的造型艺术与游牧民族的自然崇拜有关,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原地区各种经史和理念影响了游牧民族的审美思想,加之西方审美思想的渗入,使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审美思想在原有自然美的基础上呈现多趋发展。在社会阶层方面,认为北方游牧民族在古代可以分为上层社会、中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三个阶层,每一个阶层的造型艺术各有特征。在社会功能中,提出了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特征首先具有实用功能,但体现在社会方面有其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因而也就有了一定的社会功能,主要反映在人生礼俗、人际交往、岁时节庆、宗教祭祀等方面。在这些社会功能中,一些带有各种造型的工艺品起到一种媒介的作用,用以沟通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神以及民族之间的关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与保护方面,认为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主要表现在玉石、皮革、金银、铜铁、陶瓷、刺绣、漆木、建筑、雕塑、绘画等方面,是工艺文化的主体,长期以来为了适应游牧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其自身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在具有草原地区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原地区、南方地区、西方国家的文化因素。从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形成工艺上讲,应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游牧民族的造型艺术是通过物质载体,来反映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的艺术风格、制作工艺、文化内涵和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不同历史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此外,在书中还配了302幅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来阐释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以及所表现的文化意义,不但对艺术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等研究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还可在广大的读者中普及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文化知识,让世人更多地了解造型艺术的文化真谛和精髓,以推动现代民族造型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1]王岳川,艺术本体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7.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311

[3][英]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M].夏建中,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32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rt——Comments on The Inquisition and Re fl ection on the Northern Horde Plastic Art and Its Cultural Expression

ZHENG Yan
(College of Humanities,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Beijing 100102,China)

The Inquisition and Re fl ection on the Northern Horde Plastic Art and Its Cultural Expression written by Professor Zhang Jingming of Dalian University,with the northern horde plastic arts as a cut-in point,straightens out the concepts about plastic arts in the academic circle,and puts forward a new academic point of view.At the same tim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s,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archeolog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plastic arts,which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art theory.In addition,it also classi fi es the plastic arts into di ff erent categories of rock,gold and silver,bronze,ceramics,jade,lacquer and painting,and discusses the cultural expression on plastic ar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representation.

Plastic arts;Theoretical study;Practice

J06

A

1008-2395(2014)01-0095-03

2013-11-12

郑岩(1966-),男,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唐美术史与美术考古研究。

猜你喜欢
游牧民族造型艺术工艺
“共同性扩大”: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演进规律再认识
“莲花壶”的造型艺术和文化蕴含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论紫砂壶“寻觅”的造型艺术和意境之美
论紫砂壶“寿桃半提”的造型艺术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谌宏微的造型艺术
新疆农耕与游牧民族的饮食礼仪探析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中国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岩画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