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岩画考察

2015-12-07 17:07张嘉馨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5年9期
关键词:游牧民族风格特征

张嘉馨

【摘要】曼德拉山位于内蒙古阿拉善戈壁深处阿拉善右旗孟根苏木(乡)境内,据史料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曼德拉山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蒙古、鲜卑、匈奴、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在这里居住和游牧。目前,在曼德拉山共发现了4254幅岩画,以动物为主,并包含大型的狞猎、生活场景,是历史时期岩画艺术的代表作。

【关键词】巴丹吉林沙漠 曼德拉山岩画 游牧民族 风格特征

阿拉善盟是内蒙古自治区所辖盟,境内地广人稀、气候干燥,分布着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阿拉善盟地区的岩画以岩刻类岩画为主,并有少量的彩绘手印岩画分布于阿拉善右旗境内雅布赖山的额勒森呼特勒地区。明代《永泰城铭》称这一带:“广袤千八百里,东佚芦靖,西夸庄凉,北界沙漠,南滨临巩。其间崇岗隐天,森林蔽目,华实之毛。衣食自出,林麓之饶。何物不有。”可见此处当时的生态环境适宜人们的生活,这也为这片土地上曾经的繁华和丰富的岩画遗存提供了其存在的可能性。追本溯源,这里从旧石器时代就留下人类活动的足迹,“最早在巴丹吉林沙漠地带从事猎牧生活的是原始氏族部落,春秋时期为北狄的牧地,战国至秦为月氏居地,西汉时期为匈奴右贤王牧地,东汉至三国时期是羌、乌桓、鲜卑、匈奴等族逐牧之地。西晋时,秃发、鲜卑游牧于阿拉善西北部,北朝之后,柔然、突厥、吐蕃、回纥、党项等游牧民族接踵而来,而后又一个一个离去,自元代起,开始为蒙古族游牧之地。明代蒙古部亦卜刺因、火筛、月氏、著力兔、楂汉胡墩先后占有此地。至清代,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居此地。曼德拉山一带,从古至今,一直是各游牧民族交替出现的地方”。

曼德拉山岩画地处阿拉善右旗的巴丹吉林沙漠东侧边缘地带,是巴丹吉林沙漠最密集的岩画区之一。曼德拉山与阿拉善盟市中心的直线距离为205公里,地理坐标为:N39°54.0632',E103°46.6387',海拔1736米。在曼德拉山“岩画分布在东西长3千米、南北长6千米的黑色玄武岩岩脉上,共发现岩画4234幅”。从阿拉善盟左旗市中心驱车5个小时,穿越沙漠,来到期待已久的曼德拉山,由于曼德拉山在地质构造上属阿拉善地块,地貌形态缓和,主要为剥蚀低山残丘,与山间凹地相间组成,第四纪沉积物普遍覆盖于地表,形成戈壁和沙漠景观。然而,“这一带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茂盛、水草比较丰美”,并非如今这般不适宜人类生存。

就在曼德拉山严酷的环境之中,有着数以千计的岩画展现着这里曾经的信仰和社会生活。与阴山、贺兰山不同,曼德拉山的岩画并非刻在高高的崖壁上供人们膜拜,而是刻在山间散落的比较光洁的黑色石头表面上(平面、立面均有),画面多位于山脉的南面或西面,曼德拉山岩画的制作方法以敲砸、垂直凿刻为主,凿刻的点有时也会落在画面之外,画面生动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曼德拉山岩画主要表现了游牧民族的射猎生活,画面以各种动物、射猎为主;此外,也有表现社会生活的场景和各种塔、帐篷等建筑。人物常常与具体的场景结合,单体的人物较少;而在北方草原岩画中极其常见的人面像,在曼德拉山几乎很难发现。本文基于笔者对曼德拉山岩画的实地考察,对其中的骆驼、羊、人形、骑射、场景这几种常见的主题进行了整理和分析(见图1~图6)。

中国北方的养驼业,可追溯到殷商时期。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佗、驴、骡、駃騠、騊駼騨奚。”其中橐佗即指骆驼。巴丹吉林沙漠位于丝绸之路的北端,在这片漠漠黄沙中,骆驼在日常生活和交通、商业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曼德拉山岩画中骆驼是常见的主题之一,且以双峰驼为主。根据岩面上的刻痕,骆驼敲凿而成,静态、动态皆有,其表现形式有剪影式、线条式和两者结合式三种。

“突厥兴亡,唯以羊马为准”,羊是内蒙地区最常见的动物岩画之一。在乌审旗大沟湾的“河套人”遗址中曾出土了羊的骨骼化石,这说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内蒙古就有野羊的存在。“羊在巴丹吉林出现的时代,大体与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羊的出现年代相当,即大体相当于红山文化时期。”与骆驼相似,曼德拉山岩画中对于羊的刻画也是敲凿而成,静态、动态皆有,其表现形式有剪影式、线条式和两者结合式三种。与骆驼的表现方法不同的是,我们可以看到骆驼有3/4侧面的透视角度;而羊的刻画基本都是全侧面。在对羊的刻画上,羊角、羊尾的变化比较多。

与贺兰山岩画、阴山岩画相比而言,曼德拉山岩画中并没有丰富多样的人面像,而是各种造型高度提炼概括的人形。这种人形常在具体的场景之中与弓箭或动物组合成骑射、狩猎的场景,与建筑组合成社会生活的场景。具体到人形的动作,有蹲踞式、交媾图、盘坐式、持箭射猎式。其中蹲踞式、持箭射猎式常常在场景中出现,盘坐式常位于塔或帐舍之中。

骑射是曼德拉山岩画中常见的主要题材之一,据《汉书·匈奴传》记载:“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无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肉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在曼德拉山的岩画中马与羊不同,羊常以单体的形式独自出现,刻画于某一岩面之上;而马常常在场景中或和人组合以骑、或骑射的形式出现。猎人骑马射兽、拔弓待发的历史画面生动地重现眼前。

曼德拉山岩画最具特色的就是大型场景,有狩猎、围猎、也有社会生活或宗教生活场景。图5是狩猎场景,画面中有人物、动物、骑射等符号。其中动物(马)图形周围分布着圆点,这与西欧早期的动物岩画形式十分形似。图6整个岩石上的画面中共有18顶帐篷,帐篷中间刻画有双手合十于胸前的人形。帐篷外也有并排站立并带有装饰性服饰的人形。此外,在岩石的立面刻有骑射、动物图形,中骑射图形中的马身体上的交叉线中凿刻有圆点,带有烈的装饰性。

根据盖山林的推断:“曼德拉山最早凿刻岩画的代,大约可以推至青铜时代,而作画的鼎盛期约在汉之世。而到西夏、元明清之世仍在继续,绵延四千年久,可谓源远流长。作画的主要民族是吐蕃、党项和蒙族。”从地理位置而言,相比青藏、新疆地区,曼德拉距离贺兰山、阴山更近。但在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的关性上,巴丹吉林地区与藏青、新疆的关系更多,这也表在其岩画的主题和风格之上。曼德拉山岩画中少见人像,多大型的涉猎、生活场景;而贺兰山、阴山地区的画主题多人面、单体图形、少大型场景性岩画。在造型格上,曼德拉山的动物图形动态感较强,其中牦牛、骆的造型与甘青地区在风格上更为接近。相比贺兰山、阴岩画给人的神圣性和仪式感,曼德拉山岩画更像是作画族真实的生活写照和记录,具有更为强烈的社会生活息。

猜你喜欢
游牧民族风格特征
新疆农耕与游牧民族的饮食礼仪探析
游牧民族之特性对当代革命军人血性胆魄的启发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北海与上海两地水彩画比较研究
浅析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绕肩”的审美规范
肖邦《降b小调夜曲》(OP.9NO.1)的演奏特点与风格特征
元代经济伦理思想的实学转向
品味元杂剧《窦娥冤》的人物形象和风格特征
自我的游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