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耕与游牧民族的饮食礼仪探析

2017-08-22 02:56张蒙蒙
现代交际 2017年16期
关键词:游牧民族

张蒙蒙

摘要:饮食文化包含很多内容,本文主要浅析饮食礼仪这一方面。新疆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环境,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饮食礼仪,本文以游牧的哈萨克族和农耕定居的维吾尔族为例,浅析农耕与游牧民族的饮食礼仪,概括其社会功能,以期人们更全面地了解新疆各民族文化。

关键词:农耕民族 游牧民族 饮食礼仪

中图分类号:H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6-0087-01

饮食礼仪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象征,主要体现在饮食方面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人与人的关系也从其中完全体现出来。不同的生态环境形成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自然也会有不同的饮食礼仪。因此,本文以新疆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的饮食礼仪为例,分别从其代表食物“馕”和“羊”来分析饮食礼仪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社会功能和文化象征意义。

一、两种生态环境下的饮食礼仪

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貌在空间结构上表现为明显的地域性。因此在时间的积淀中,不同生态环境下各民族的饮食礼仪也表现出明显的地方特色。

(一)以維吾尔族为代表的绿洲农耕生态的饮食礼仪——“食馕”

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维吾尔族从事绿洲农耕,孕育了本民族的饮食礼仪。作为农耕民族的维吾尔族以面食为主,所以馕自然成为人生礼仪中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小孩的满月礼中,给不满七岁的小朋友吃蘸满果酱或蜂蜜的“托喀西馕”(小茶碗大小的油馕),象征着小孩健康平安。在婚礼中,阿訇让新婚夫妇各吃一口占了盐水的小馕,以表示从此结为夫妻,白头偕老。以及之后的抢馕仪式,都体现了馕对维吾尔族的意义。食馕的文化已经贯穿到维吾尔族的人生礼仪的各个阶段,它不但在其饮食上占有重要地位,也丰富了维吾尔族的精神领域,指引着人们的行为规范。

(二)以哈萨克族为代表的游牧生态的饮食礼仪——“食羊”

哈萨克族谚语中有:“牲畜是孩子, 草原是母亲”,反映出畜牧及草场在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羊是哈萨克族牧民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牲畜之一。透过哈萨克族的“食羊”文化, 我们了解到游牧民对于羊这一食物的深厚感情和复杂的象征体系,同时将哈萨克族的饮食礼仪体现得淋漓尽致。宰羊、分割肉体都极为讲究,不同的部位代表尊卑、长幼,在饮食礼仪中羊的食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羊肉的食用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礼仪规范,如羊头要给坐在上位的男性长者先食用,羊的前腿骨不能给未婚女子吃,如果吃了,女子会晚婚或是嫁不出去,而未婚男子则不能吃羊的肋骨上的前胸尖处,如果吃了,认为会有马失前蹄的危险。按其饮食礼俗,主人把盛有羊头、盆骨肉、肋条肉的大盘子放在客人面前,这时客人应先割下一块羊腮帮肉,献给在座的长者,割下羊的左耳给宴席中年龄最小的孩子,再割一片给自己,然后把羊头归还给主人,之后,由主人或其他家人持刀将大块连骨肉剔成小块,大家开始吃肉。吃肉时,切忌在盘中乱翻或挑肥拣瘦,不能用手指擦摸食物,不准乱丢食物。这些礼仪规范已经深刻地烙印在哈萨克族的饮食文化中,向世人展示着本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二、饮食礼仪下反映的社会功能

的确,不同文化区的民族会产生不同的饮食文化下的饮食礼仪。根据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说:“文化根本是一种‘手段的现实,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存在,其所取的方式却远胜于一切对于环境的直接适应。”①因此,无论是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的饮食礼仪,都具有满足本民族需要的社会功能。

首先饮食礼仪代表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具有整合的功能。具有相同饮食行为的人,在交往互动过程中,有较高的饮食礼仪认同,会使其更有归属感,拉近民族内部成员的心理距离,同时有增强民族内部的凝聚力的功能。

其次饮食文化具有教育的功能。日常生活的礼仪规定和节庆、待客时人们被连续不断的灌输行为规范,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体现了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教育功能。

最后饮食礼仪具有民族身份象征的功能。一个民族的饮食礼仪是这个民族身份的象征符号之一 ,农耕民族的饮食礼仪有别于游牧民族,这往往成为两个民族相互识别的符号,成为双方彼此认同的象征标志。如果说作为以面食为主“食馕”的礼仪,我们可以联想到维吾尔族,那么以肉食为主的“食羊”的礼仪,则会让我们想到哈萨克族。这就是饮食礼仪带来的民族身份的象征。

三、结语

可以看出,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各民族文化许多深层次的东西,也部分地在其饮食行为和规范中显现出来。在饮食中,我们不仅能观察到人们吃的表象,更能深刻感受到这些食物被赋予的深层象征含义。吃什么、怎么吃、谁能吃、谁不能吃,都有特定的规范和秩序,反映出一个家庭或群体的社会秩序、性别分工以及权力关系。了解民族的饮食礼仪及其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对于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 维护民族间的稳定与团结,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参考文献:

[1]曹红.维吾尔族生活方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2]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3]赵光荣.饮食文化概论[M]. 北京:北京轻工出版社,2006.

[4]贾合甫·米尔扎汗.哈萨克族文化大观[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5]聂爱文.食物信仰及游牧知识体系——新疆哈萨克族餐桌上的羊[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1(6).责任编辑:于 蕾

猜你喜欢
游牧民族
浅谈对古代长城经济意义的认识
蒙古族那达慕的体育文化价值研究
中国最后的渔猎部落
论古代社会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对抗灾荒的不同方式
浅谈李娟散文的艺术追求
内蒙古草原利用与维护的兼容:游牧民族土地资源利用的生态经验与启示
游牧民族之特性对当代革命军人血性胆魄的启发
元代经济伦理思想的实学转向
中国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岩画考察
自我的游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