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洋出水文物的常见作伪与辨别方法

2015-12-07 02:22贾世杰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5年9期
关键词:痕迹瓷器表面

贾世杰

【摘要】海洋出水文物是近年来新兴的文物类型,本文归纳总结了当前文物市场中常见的一些作伪方法和获利手段,阐述了海洋出水文物区别于其他文物类型的特点,指出了其在文物真伪辨别中的用处,希望对刚接触这个门类的初学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海洋出水文物 辨伪

随着我国水下考古技术的发展,我国在周边海域成功地开展了多次水下考古发掘工作,收获了很多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海洋出水文物。最近几年,关于出水文物的报道频繁出现在媒体报道中。包括“大海的方向·华光礁一号沉船特展”“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题展览都展示了大量来自海洋的精品出水文物,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海洋文物热”。然而伴随着人们对海洋出水文物的关注度的提升,作伪投机分子发现商机,通过种种作伪方法牟取暴利。在个人文物收藏和单位文物征集过程中经常面临形形色色、真假难辨的“出水文物”,其辨别方法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常见的海洋出水作伪方法

1.拼接法

出水文物形成过程从本质上说,是古代沉船倾覆等导致的陆源文物在海底的堆积和后堆积过程。文物在船货倾覆、接触海底时候的挤压和碰撞会造成大量损坏,加之海水运动、生物破坏和人为盗捞造成的破坏,多数海洋出水文物都有残损(见图1~图4)。由于残损文物的价值不高,部分不法投机分子就将收购到的文物残片进行加工,对残片进行切割和打磨之后粘接起来,拼凑成一件“完整器”。例如,将大小不同的小口罐,按照大小分别去口、底,拼接成葫芦器;将瓶颈、碗底切割打磨后拼接成一件臆造器;将壶流的基部打磨之后与器身拼接到一起,凑成一件完整器等。

2.粘附法

海洋出水文物由于长期堆积在海床表面,尤其是堆积在水深几米到十几米浅海的情况下,由于水中光照充足,生物繁茂,经常可见文物表面附着有生物痕迹。其中,最常见的生物痕迹是生物矿化痕迹。所谓生物矿化,是指生物形成矿物的作用,是生物在特定的部位,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在生物有机物质的控制或影响下,将溶液中的离子转变为固相矿物的作用。海洋中的生物矿化产物类型很多,比如石器表面附着的珊瑚、微生物活动在文物表面形成的白色沉积物以及铁器表面附着的贝类等。为了鱼目混珠,有人将从海边收集小型贝类粘附到瓷器表面,有人将紫菜等粘到酱釉罐的表面,有人将白水泥等掺杂海沙涂抹到瓷器(见图5)或者铜器表面,造成文物来自海洋中的假象,达到获利的目的。这些被粘附上去的东西与真实出水文物表面的附着物有着本质区别。

3.埋藏法

这是用真实海洋环境营造海洋附着物的方法。从外地购买出土文物或者仿古瓷器,然后埋放在浅海,经过数月甚至几年之后取出,简单处理之后用这些带有海洋附着物或者海洋腐蚀痕迹的伪品来冒充出水文物。真正的海洋出水文物在经过打捞、清洗和运输等工序后残留下来的附着物一般比较坚固,而这些新附着上去的痕迹往往种类单一、容易去除,有的甚至一碰就掉(见图6)。

4.局部作伪

利用部分真品制假,在伪品中掺杂真实的海洋出水文物或者从真品上去除下来的海洋附着物,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例如,海洋出水的铜钱凝结块在文物市场上被称为“钱山”,为了获利,作伪者用水泥、石灰等制成基体,在表面摆放、粘贴铜钱,或者在边角处插入铜钱凝结块,形成一座体积较大的“钱山”(见图7)。也有的作伪者用白水泥将一件海洋出水的残盘或者碗固定到盗掘来的珊瑚的中心位置,做成被珊瑚包被的摆件来出售。

5.整器造假

同时伪造文物本体和表面附着物的方法,整器完全不含真实的文物材料和表面附着物。有作伪者将仿制的薄釉青花瓷器表面刷上白色痕迹出售,或者打碎后掺杂在真实的出水瓷器碎片标本中出售。由于伪品本体粗糙的质感与在海底打磨过的釉面极为相近,很难区分。

除以上作伪方法,还有将多种方法相结合:在一件伪品的制作中使用多种作伪方法。

二、海洋出水文物的辨别方法

海洋出水文物与陆地出土文物等相比,有着非常多的特点。合理利用这些特点可以有效地指导对出水文物的辨别工作。

1.利用其批量性

我国古代与东南亚的海洋贸易中,主要出口品类是陶瓷器(以瓷器为主)、丝绸和铜铁等金属器。海洋出水文物多数属于沉船所携的大宗船货。在古代对外海洋贸易中,大宗同样种类和型制的船货打包后被运上商船,沿着海洋丝绸之路运往海外。因而在沉船出水文物中,可以见到某种文物大量、重复性出现。可以借助博物馆中展出的水下考古发掘得到的文物或者相关文献中的文物图录,通过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文物”进行比对的方法,对某些常见器形进行真伪推断。

2.利用其残缺和腐蚀性

对于大多数海洋出水文物而言,无论是无机质地还是复合材质的文物,多数都会有残损或者被腐蚀。有不少伪品的残损腐蚀位置或者腐蚀形式不对,利用常见文物损伤位置和腐蚀形式可以帮助判断真伪。对于古代陶瓷制品而言,无论如何捆扎包装,在沉人海底的过程中都会被大量损伤,局部常见有挤压导致的残破、釉裂痕迹和在海水的波动下瓷器长期与海沙摩擦导致的磨砂质感(见表一)。

海水是富含电解质的盐溶液,海洋是有大量微生物生存活动的自然生态系统,落人海水中的金属文物很容易发生原电池反应和微生物腐蚀作用,因而大部分来自海洋的金属文物都会有重度腐蚀现象。一般而言,金属文物都是以胶结块的方式出现的,腐蚀产物与钙质层相互渗透胶结,甚至文物本体完全矿化消失。铁的化学性质十分活泼,在海水中很容易被腐蚀,所以古代船钉等小型铁构件都很难保存下来,只留下一个形状清晰的空腔。所以如果发现小型铁构件出现在海洋出水文物中,基本可以判定该物品为伪品。对于大型铁质文物,在出水后表面仍然吸附有大量氯离子,出水后经常会出现一种氯离子作用下的特殊腐蚀现象,也称为“流泪现象”(见图8)。在一定的湿度条件下,海洋出水的青铜制品置都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瓷器底部等粗糙处经常可见珊瑚藻、藤壶、苔藓虫和盘管虫的活动痕迹;海洋中铁器产生的铁离子经常会吸引一些海洋贝类紧紧地附着在其表面;出水石器很容易附着珊瑚和珊瑚藻等(见图10~图12)。这些生物自然生长、附着和包被方式具有一定的特点,对这些生物附着物的研究会一定程度地提高对海洋出水文物的辨别能力(见表表面可能会在氯离子作用下出现浅灰色的粉状锈斑(见图9)。如果市售的文物在局部可见这些特殊的腐蚀现象,或许来自于海洋。

3.利用其易被附着性

由于长时间处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大多数出水文物表面都会有一些附着物。这些附着物的种类和附着位二)。

4.利用题记类

有部分海洋出水瓷瓶、碗、壶、酱釉罐等在底部、器身等处有墨书或朱书题写的字迹或者符号(见图13)。古代海洋贸易中,同一艘船中往往装载有不同商家的货物,这些题记可能是不同货主之间用来区分所有权用的,也可能是抵达航行目的地后提货人与船家进行核对的提货依据。这些题记的内容包括人物姓氏、方位词汇、吉祥文字以及一些特殊符号等,对于常见题记的研究与总结有助于对文物进行真伪辨别。

在当代,业内对于文物的真伪辨别通常使用两类方法:传统辨别法和现代科技方法。传统辨别法是指利用肉眼(有时借助简单工具)对文物进行真伪辨别。以瓷器为例,主要是通过造型、胎质、釉色、纹饰、款识等来判断。现代科技方法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文物年代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种类非常多样。例如,使用X射线摄影技术可以查看文物内部信息,得到是否修复或者作伪的数据;利用高精度测色计对于文物的修复和作伪区域进行识别;用XRD和XRF设备可以对文物本体和腐蚀产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与数据库中的同期同类文物进行比对判断真伪;也可以利用碳十四、热释光测年的方法,从年代上对文物真伪进行核查。以上两类辨别方法都是专业人士采用的,前者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长期的经验积累,后者则需要昂贵的设备以及构建一定容量的数据库。

对于初学者而言,由于经验和手段不足,经常觉得无从下手。事实上,“辨伪容易,定真难”,可以从了解常见的作伪方法人手,检查是否有作伪痕迹。结合海洋出水文物的一些基本特点,尝试做到去伪存真,降低购买或者征集到伪品的概率。在文物辨别实践中要敏锐把握辨别上的关键点。例如,针对拼接法,可以有意识地寻找接缝;针对黏附法可以将观察的重点放在表面附着物的种类上;针对局部造假,可以仔细真品区域其他区的衔接部位。一方面积极总结常见的作伪方法和判断标准,另一方面积极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逐步提高自己的辨别水平。

猜你喜欢
痕迹瓷器表面
太阳表面平静吗
痕迹(外一幅)
中国的名牌瓷器
小偷留下来的痕迹
高傲的瓷器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表面与背后
3.《黑洞表面》(英/美)等
神回复
触摸岁月的痕迹(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