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设置二战辽源盟军高级战俘集中营探究

2014-03-22 15:09张冬梅
大连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关东军辽源战俘

李 倩,张冬梅

(1.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33;2.长春工程学院 社科部,吉林 长春 130012)

战俘问题是战争历史研究的重要问题,而日本战俘问题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通过日本对战犯的处理,可以看出日本发动战争的反动性质以及日本在战争中所犯下的反人道罪行。

据资料统计,二战期间,日本法西斯军队俘获了大批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等盟军官兵,先后建立了18个正式的日军俘虏收容所,即关押盟军战俘的集中营。连同各俘虏收容所的分支机构及临时收容机构,共有200多个战俘集中营,辽源战俘集中营即为其中之一。其中包括中国战俘,自1941年5、6份开始从华北大量向东北运送战俘(特殊工人),到1944年运往东北的战俘约20万人[1]。日本人主要是充分利用战俘的人力资源在其开设的工厂、矿山、铁路、桥梁以及农田等地方充当劳役。而辽源战俘集中营与其它所有战俘集中营则截然不同,自1944年12月至1945年8月期间,辽源战俘营秘密关押着34名日军在南洋战场俘获的美、英、荷等国的高级将领和殖民地总督等高级官员。有5名美英军中将、4名少将和5名盟国殖民地总督,其中包括参加过“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日本投降仪式的美国陆军中将温莱特、英军司令珀西瓦尔中将、英国驻香港总督杨慕琦以及荷属东印度群岛总督加尔达等等。因而二战辽源盟军高级战俘集中营则因其关押战俘涉及国家、民族最多、级别最高而蕴藏着更加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它是中国人民与美、英等国人民“共同经历,共同战斗,共同利益的见证。”,充分认识二战辽源日军关押盟军高级战俘集中营的独特作用和价值,对发展中国人民与美、英等世界人民的沟通交流,增进友谊,推动和平发展与和谐稳定的国际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那么,日军为什么将二战盟军高级战俘集中营设在辽源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基于经济战略、政治谋略、军事部署等方面的原因。总体来说,是基于辽源本身的地理位置以及日本后期的战争部署。

一、经济战略

辽源,物华天宝,地灵人杰,资源丰饶,物产丰富。因日照时间长,水量充沛,处于农作物种植及家禽、家畜养殖的黄金地带,使得辽源不仅盛产优质玉米、水稻、大豆、高梁、小米等粮食作物,家禽、家畜养殖十分发达,而且野生动植物资源繁茂[2]171-174。辽源更是一个煤炭基地,由于河本大作收买了东边道镇守使汉奸于芷山,因而“日本没用一枪一弹一兵一卒占领了东边道,接收了西安煤矿”①①中央档案馆:《河本大作笔供》,119—2,1103,8,第1号。,而“西安煤矿则为东边道最优质的煤矿”[3]。由河本大作策划组成的满洲炭矿株式会社所控制的西安(今辽源)、阜新、北票、鹤岗、密山等五大煤矿中,辽源煤矿产量位居第二,仅次于阜新,但机械化程度是最高的。可见辽源是东北资源的一个重要基地,也是日军在东北掠夺并补充军需物资的重要基地。

辽源扼东边道咽喉要道,是东边道的一个重要门户。

辽源原来受民国初年正式划定的所谓东边道行政区辖属②②1902年,在今辽源境内建置西安县,1948年10月1日,成立西安市,1952年4月3日,因其与陕西省西安市重名,更名为辽源市。吉林省地方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地名地情文库》,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4页。田志和等:《吉林建置沿革概述》,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57页。,并系该区军事经济重镇,而东边道南起今辽宁东北部,北迄延边,西邻辽北,东与朝鲜隔江相望。东边道是日伪最寄予希望的经济区,日本侵略者对东边道的资源垂涎已久,认为那里是“东洋的萨尔”(萨尔,德国的一个重工业区)[4]538。东边道煤、铁储量很大,所以它成为满铁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日本帝国主义早在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当年,即派了所谓“国防资源调查团”,窜入东边道各地秘密进行勘测产业资源,尤其是战争军需的钢铁、煤炭及稀有金属铝、镁等[5]332。各班调查结果向关东军提出的“东边道调查班报告”暗示:东边道资源丰富,极具开发经营价值。因而,在关东军总部策划下,旋于1936年4月,组成了“满洲矿产资源调查会”,对东边道地区进行了规模广泛而较细致的勘探与综合调查,并将结果向关东军总部提出了调查报告。调查会的头目读到富有成果的调查报告,欣喜若狂,并预感到“东边道的黎明就要到来③③[日]森崎宣著:《东边道》伪,1940年10月。”。经过上述各次调查,综合结果证明,东边道的确是名不虚传的满洲宝库,这对于昭和12年日满一体的战时经济体制的“产业开发五年计划”,进一步掠夺东边道矿产资源,无疑是一个根本性、可行性的重大依据。“满业”创立后,实施开发东边道计划是其当务之急。第一步是设立通化事务所,有个落脚点;第二步派出满业企划部长奥村慎次,带领各方地质、采矿技术权威,全面核查已调查过的资源。通过到各矿现地核查,加深了对东边道实体印象,强烈地刺激了“满业”、“满铁”、“满矿”(满洲矿山会社)、“满炭”(满洲炭矿会社)关系当局,一致惊呼:“东边道—满洲的金库!”[5]336-337因而打破常规,于1938年9月14日,特设立东边道开发会社,进行所谓区域性开发。日本统治东北后是按行业统治,但唯独东边道是按地区成立会社。东边道地区丰富的资源对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意义由此可见一斑。东边道铁路建设也成为满铁铁路建设的重点,产业五年计划中所说的“产业开发上所需要的经济线”,是一条以新建的鸭绿江口安东大东港为起点,连接凤城、宽甸、通化、濛江、抚松等地,至京图(长春至图们)线某一站的所谓东边道纵贯铁路。在铁路计划制定和实施时,计划线路经过地区仍系抗联第一、二军的抗日根据地,是日伪进行“讨伐”镇压的重点地区。铁路修筑的经济目的:一是掠夺东边道经济资源;二是使东边道与鞍山、本溪湖、田师付等南满重工业地区连结。日本帝国主义朝思暮想在东边道奇迹般地出现个“东洋萨尔”,并与南满重工业区连成一片,从而形成亚洲最大的重工业基地[4]541。由此可见,丰厚的战略物资基础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是日本最后采取“通化防卫体制”的一个先决条件,因为随着侵略战争的不断升级,“日本期待于满洲国之重要物资甚切”[6]。当然也是促使日本侵略者把盟军高级战俘集中营设立在辽源的原因之一。

二、政治谋略

东边道是东北红色抗日武装的发源地和重要游击区。唐聚五率领的辽宁民众自卫军就是在东边道地区,与日伪军展开了浴血奋战。1932年,整个东北的抗日武装斗争达到最高潮,而唐聚五率领的辽宁民众自卫军更是纵横驰骋,到处出击,闹得不仅铁路沿线重要城市,就连南满的中心—奉天都岌岌可危。为此,恼羞成怒的日本侵略者竟以大规模屠杀无辜作报复,制造了整个伪满时期的一起最大惨案,即抚顺平顶山大惨案。这一惨案的结果,共屠杀平顶山3000无辜民众[7]。大惨案发生后,中国乃至世界为之震惊。面对唐聚五起义和辽宁民众自卫军的蓬勃发展,1932年日伪军进行了3次东边道“大讨伐”。其中第二次东边道“大讨伐”,是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亲自指挥,特别强调“力求捉住或杀死其头目唐聚五④④《满洲事变作战经过概要》,第5页。”。讨伐使唐聚五率领的辽宁民众自卫军遭受一定损失。

杨靖宇率领的由抗联第一、第二军组成的抗联第一路军也是以东边道为中心,与日伪军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殊死搏斗。这里也是中朝人民并肩作战的地区,所以这个地区是日本殖民统治最为残酷的地区,也是日本殖民统治者讨伐镇压中国人民抗日武装最为疯狂的地区。当然这里也是日伪殖民统治最为严厉的心脏地区。整个东北沦陷时期日伪军进行的三次重点大讨伐,有两次发生在东边道。这就是1936年至1937年的东边道独立大讨伐和1939至1941年的野副大讨伐。东边道独立大讨伐是关东军制定治安肃正三年计划后首次进行的重点地区大规模武力镇压行动,讨伐目标是原在通化地区活动的王凤阁抗日救国军,和来自吉林及延边地区的抗联部队。当时这一地区是抗日武装最活跃的地区,即日伪当局所称之治安“癌症”地区,因而特别部署这一行动,并广泛动员日伪各机构参加。在这次讨伐中,王凤阁及其妻儿惨遭杀害,其抗日救国军遭受致命损失[8]。但其他抗联部队依然如故。而野副大讨伐也是在东边道地区,对东北抗日联军进行的一场大规模血腥围剿。这次镇压行动按其魁首一般称为“野副大讨伐”,讨伐的目的是“捕杀匪首、灭绝匪根”,手段是,日军、伪军、伪警分别组成挺进队,进行追击。反映了抗联仍给日伪以巨大威胁,是其日夜难宁、如坐针毡的反抗力量。日本侵略者不惜孤注一掷,妄图解除后顾之忧。而且随着战时经济掠夺的加剧,东边道地区作为钢铁、煤炭和森林等资源品的供应地,也日趋受到掠夺者的青睐。此次大讨伐给抗联一路军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抗联一路军主要领导人杨靖宇等在敌人的“讨伐”中惨遭杀害。

三、地理位置

辽源地处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区向西部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位于哈尔滨、长春和沈阳三个重要城市的中轴地带,距当时伪满州国的首都新京(今长春)约100公里,距当时东北重要城市奉天(今沈阳)约200公里,距东北最重要的口岸城市哈尔滨约300公里,距大连港约500公里,距营口海城和珲春等口岸也很近。而且日军在距辽源45公里处的东丰还设立了军用机场。同时,辽源周边相邻的城市分别是四平、吉林、梅河口和辽宁的西丰,可见,辽源恰好处在当时伪满州国重要城市的枢纽地位,成为二战时期日本在东北极为重要的军事、政治及经济重镇。因而辽源当然地成为了日军当时在东北这个大后方的心脏位置,极为重要而又隐蔽。

辽源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历来的统治集团都十分重视其交通发展。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出于军事战略考虑在东边道地区扶持伪满州国修建了大量的铁路与公路。其中,经过辽源境内的四(平)梅(河口)线铁路全长170公里,并成为长大和沈吉两大干线的联结线[2]3。基于战争需要,日军续建了西(安)四(平)支线,且于1937年将两条线路合并称“四梅线”,四梅线铁路贯穿辽源全境,便利了日本对辽源资源的掠夺,也为日军战略物资、装备以及人员的战略转移创造了条件。辽源一直以来即被人们称颂为“平安埠”、“安乐窝”,据资料记载,地震、冰雹、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很少发生。辽源属半湿润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5.2°C,夏季雨热同季,光热条件好,非常适宜人们居住[2]136-136。清朝末年,辽源因其景色优美、物产丰富,做为皇家钦点的“风水宝地”,被列为“皇家鹿苑”,专供皇室成员打猎游玩之用。

综上所述,处于东边道重要门户的辽源,位于白山之尾,辽河之源,四周群山环绕,景色优美,龙首山在城中间,东辽河于城中流,形成了龙山戏水的独特景观。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何本大作曾苦心经营之处,可见,辽源,易守难攻,可进可退,进可攻,退可守。东边道位于东北东南部,与朝鲜直接接壤。东边道地处长白山脉,长白山脉呈南北走向,老爷岭山脉呈东西走向。崇山峻岭,林海波涛,河川纵横,易守难攻,军事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伪满后期,日本为了进行垂死挣扎、负隅顽抗,制定了以东边道地区为根据地进行长久作战的通化防卫体制,并且最终将盟军高级战俘集中营设立在东边道的军事重镇辽源,优越的自然环境、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其重要原因。

四、军事部署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美国海空军基地珍珠港,拉开了“大东亚战争”的序幕。战争给美英等国以沉重打击,整个1942年,是日本军阀得意忘形、踌躇满志的黄金时节。他们的如意算盘是给美英以沉重打击,然后迅速从战争中脱身,但事与愿违,就像在侵华战场一样,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也陷入不能自拔的战争泥潭,1942年6月初爆发的中途岛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堪称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中途岛战后日军失去制海权。美国扭转了在太平洋战区的被动局面;而日本则由主动变为被动。1942年8月至1943年2月间美日展开瓜达尔卡纳尔岛(以简称“瓜岛”)争夺战,瓜岛之战使日本海空力量再度消耗巨大,更深地陷入了战略上的被动局面。随着战局的恶化,日军统帅部重新分析形势做出决策。1943年4月20日,参谋总长杉山得到这样的报告:“敌人反攻的威力及速度大大超过我之预料。南太平洋方面的作战目的,由于空中形势变化,特别是后方的补给问题已经不可能实现。……必须抛开以前的观念,预见到战争全局的未来,希望断然进行战略转变。”杉山认为:“自开始即为勉强发动的战争,无论是第一线还是国内,可谓弓弦正在绷紧;因此恐不能轻易撤退。然而,船只渐趋枯竭已成不可避免的事实,不管怎样努力,现有战线也恐将不保。”这就要求前线作战的同时,应“迅速向后方重要战线部署兵力及储运物资,以备日后总反攻⑤⑤[日]《战史丛书·大本营陆军部》(7),第142页。。”日军这种主动的战略上的战线收缩表明他们对战争时局及其最终结局有客观的预见。

实际上,进入1943年以后,即日本在最坏事态发生前,寻求实现和平线索的活动,已在各方面逐渐表面化。重光葵(外相)在其所著《昭和之动乱》中写到:“我入阁之际即从东条首相处得知,天皇陛下关心实现和平的时间问题。陛下之意希望尽快恢复和平,只要能维护国家尊严,诸如海外领土之类的问题则不必多作考虑。”[9]124-125细川护贞(近卫文麿之婿)在1943年11月10日的日记中写到:“有见识的政治家,今天已是应该制订某种决策之时。看来,当今之计策可有一下四个方案:……(四)由于认定德国必败,现在即下定停战决心,在太平洋或印度洋予敌一大打击,然后,将战争目的限于战前对美交涉的条件,立即停战。以上所述以第四方案为上策。”[9]127-128面对极为恶化的战局,日本统帅内部也大多失去信心。1944年2月18日,军务局长佐藤就战区形势向东条首相建议,不要拘泥于条件,只要不是投降,能“在保持名誉的条件下讲和”即可⑥⑥[日]《战史丛书·大本营陆军部》(8),第93页。。战局恶化如此之快,正像侵华日军总司令畑俊六所说:“形势如此剧变,及其难受,可全面情况所致,别无良策”。而日军当局认为当时为“上策”的停战讲和,毕竟“不能轻易说出口”,需“注视着实现的时机”[9]124和托辞。那么高官战俘这个政治筹码当然也是日军当局翘首以待的。

1943年5月29日,阿图岛失陷,1944年6月15日,美军登陆塞班岛,关岛、提尼安岛等海上战略要点也相继失守,1945年4月,同盟国军队发动硫黄岛战役、冲绳岛战役等,至此,日军几乎丧失了太平洋上的全部岛屿。从1944年6月起,开始对日本本土进行战略轰炸,同时在海上进行布雷封锁,使日本战时经济彻底陷于崩溃。日本法西斯经济面临绝境。

与日本战局恶化过程的时间表相对照,我们根据温莱特将军《回忆录》来看一下高官战俘转移的时间,1942年6月9日,日本军官告诉温莱特:“现在你是战俘了,你以及你的随行军官今天要动身去打拉高级军官战俘营。”[10]156打拉(Tarlac)位于马尼拉以北偏西,是菲律宾吕宋岛中部重镇。打拉战俘营曾是菲律宾军队训练新兵的营地,可容纳80人。日本人却把180名战俘关押在这个临时改造的战俘营里,拥挤不堪[10]158。两个月后,即同年8月16日,日军将温莱特等北上转移到台湾花莲战俘营,到1943年4月2日,又转移到花莲南边的玉里战俘营,直至1943年6月5日,这期间,高官战俘与士兵战俘一同过着极端艰苦难熬的岁月。6月5日,战俘营看守官将包括温莱特在内的28名高级军官、文职官员及其勤务兵挑选出来,并命令其余的89名官员和士兵(收拾行李)离开玉里[10]213-214。1943年6月23日,温莱特等高官战俘被转押到台北附近的木栅战俘营[10]215。实际上这时的日本战局,已“面临绝境”。而关押在木栅战俘营的高官战俘的生活条件却来了个180度转弯,以至于他们觉得难以置信。高官战俘们预感到:日本人又耍花招了。果然有一天,一个驻台湾的日军中尉来到温莱特将军的房间,极具煽动性地诱惑温莱特将军“如果你能够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告诉他美国再进行战争也是没有用的…,那么你就会如愿以偿”[10]216-217。战俘们时常被逼迫着给家人或美国陆军部写如此内容的信:他们在战俘营的待遇是如何如何好等等。日本人之所以这样做,是想通过这种间接的努力,使美国缓和与削弱彻底击败日本的决心。1944年10月14日,日军将战俘高官又继续北上转移到了郑家屯战俘营,生活条件好些,能吃上“真正的白面馒头”同年12月1日,又转移关押到辽源战俘营[10]250。高官战俘的生活待遇依然较好。据当年在北大营当电工的袁师傅说:这里有三种伙食标准,一是日本军官,二是战俘,三是日本兵和工作人员,日军当局在高官战俘的问题上可谓用心良苦。

把日本战局恶化及其军事部署的时间表与高官战俘转移时间表联系起来,不难看出一些迹象,随着日本战局的恶化和战线的逐渐收缩,以及日军作战方案的不断调整,高官战俘也逐渐北上转移关押。1942年6月,中途岛战后日军失去制海权,由主动变为被动。而同一时期的德、意在欧洲的战争开始走下坡路,日军原本寄希望于德、意在欧洲战场牵制英、美诸国的幻想行将破灭,正如中途岛战后作战部长田中新一曾担心的“德意败,日本危”。1942年7月下旬,大本营陆海军部对国际形势曾做出如下判断“现在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从1942年6月到同年年末的半年时间内,攻守形势发生了明显变化,轴心国的战略主动已被盟国夺去。……国力不足、缺乏激动能力的轴心国方面,此后难望再次夺回战争的主动权了。”[9]5071942年7月20日,田中第一部长关于战争指导曾有如下见解:“现今应该采取的战争指导思想究竟是决战还是持久战?”;鉴于“现在的态势,大体上虽可认为不败态势,但考虑到1944年后的局势,决不能称为不败态势,相反却是失败态势。”因此,“拟于1942、1943年内结束战争的思想是决战的方式。为此,必须在1942、1943年全力以赴,即使1944年以后要付出某种程度的牺牲,也必须在1942、1943年内尽力采取各种手段结束战争。”可见,日本是想速战速决,尽快从战争中脱身。尽管如此,日军对于美军反攻的时间仍估计失误,日军认为反攻不会早于1943年夏,但是美军仅在中途岛战后两个月,即1942年8月7日对瓜岛展开攻势,完全打乱了日军战略部署。也就在这时候,即1942年8月16日,日军将温莱特等从打拉战俘营北上战略转移到台湾东海岸中部偏北的花莲战俘营。1943年末,战局更加恶化,到1944年夏,整个战局,特别是太平洋战局更加恶化,日本的国防圈终于完全崩溃,日本当局大多对战争失去信心并提出停战言和。在这种情况下,从昭和18年(1943年)末至昭和19年(1944年)夏,关东军总司令部的首脑曾认真地就如何“确保住满洲的大部分地区”这一问题反复同中央部门进行了多次协商。大本营为此也煞费苦心,不断地研究各种方案。但是,因驻满部队的骨干兵力被大批抽调了,大本营终于决心放弃过去一些考虑,采取了所谓全面持久作战的方案。这一方案就是,在满洲国境方面的前线重要地区击破苏军,同时利用满洲的广阔地区,阻击和骚扰苏军的入侵,谋求持久作战;由此可以看出,到1944年夏,该方案已经将战线收缩到满洲地区,而温来特将军等高官战俘是于1944年10月,由台湾被北上转移到了郑家屯战俘营,这是第五次转移了。而郑家屯正处于正西面防线的枢纽位置(见“关东军改变态势概况图”[11]1513),其后关东防卫司令部迁移到郑家屯,是为了令其担当正西面的防务[11]1512。而当温来特将军等高官战俘于1944年12月又从郑家屯转移到辽源时,“通化防卫体制”已经浮出水面,这一作战体制是日军“在迫不得已时也要确保从满洲东南部到北朝鲜的地区,以图进行长期、持久的作战”,比较上一方案而言,这一作战计划是日军“不得已”而又继续将战区由上一方案确定的“满洲的广阔地区”收缩到“满洲东南部到北朝鲜的地区”,即长春、大连、图们所构成的三角地区,而辽源则为这一三角地区的重要门户,可见其计划之周密。

关东军的主要作作战目标是对苏作战,由于日本尽量避免两面作战,所以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尽管关东军一再扩大编制,但一直处于守势,极力避免与苏联冲突,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多达25个师团的关东军始终无作为地处于总预备队的地位,但随着日本在太平洋战局的急剧恶化,1944年2月至7月关东军的几乎二分之一的兵力南调,而且抽调还在继续进行,到1945年初,关东军不但原有的师团被调走,新建的6个师团中也有两个被抽调。这些师团的战斗力很低,根本无力对苏作战[4]826。同时调出的还有关东军的几乎全部空军和大量作战物资。为此,关东军开始进行所谓彻底的满洲总动员,决定从满洲动员可能动员的约25万人和国境守备队的装备,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一切武器物资,依靠自己的力量,断然实施最后的军备计划,以增强兵力。这样关东军对苏战备只能实行老弱齐上战场,紧急编成一些师团,真可谓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如此紧急拼凑的结果,至开战前,关东军又成为拥有6个军、24个师团、9个独立混成旅团及其他部队的总兵力达75万人的大军了。虽然关东军从兵员数量上看再度膨胀起来,但是,新组建的部队,其实际战斗力,换算成过去的驻满常备师团,实际上仅为8个半师团[11]1518-1519。人员素质很差,武器装备也及其缺乏。一向自诩“无敌”、作为“皇军精锐”的关东军竟完全变成“用竹枪武装起来的不堪一击的纸老虎”和“稻草人兵团⑦⑦[日]岛田俊彦:《关东军》,第186页。”。

日本兵力严重削弱,力不从心,极力避免对美、苏两面同时作战。然而,战局的发展并没能以日本的意志为转移。当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时,苏联将其欧洲兵力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向远东运输已达高潮。而且,在此之前的4月5日,苏联已通告日本废除日苏中立条约[9]601。因此,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是迟早的问题。日本大本营判断:“苏联将乘机企图行使武力,在东亚扩张势力,故于夏季后,有可能随时对日进攻。必须严加戒备。”[9]621届时苏军将有40至50个师的兵力对关东军发动进攻。是时,日本大本营的本土决战计划业已确定,而且也已抽调了关东军的骨干兵力,准备拖住盟军进行持久战。1945年5月下旬,冲绳的激战大局已定。美军对日本本土或朝鲜、华中方面的进攻已经只是时间问题。战局时刻迫近最后阶段。为此,大本营向关东军下达了新的命令:加强对美、对苏作战的准备,并将驻朝鲜的第十七方面军在北朝鲜的部队划归关东军指挥[4]828。同时,大本营制定了《满鲜方面对苏作战计划要领》,命令关东军准备放弃东北大部分地区,“大体上确保京图线(新京至图们)以南,连京线(大连至新京)以东的重要地区,进行持久作战”,也就是由以新京(今长春)、大连及图们组成的三角地区,作为日本进行本土作战的第一道防线,进行防卫战,这一将东北、朝鲜形成一体的作战体制,即“通化防卫体制”。

这一“作战体制”,是在苏军强大攻势下迅速撤退并谋求负隅顽抗的作战计划。也就是:苏军一旦进攻,关东军将其“国境”地区兵力迅速撤至哈尔滨以南,军司令部迁往通化,将朝鲜军纳入属下,并与华北日军密切联系,将朝鲜、东北、华北日军融为一体,以通化为根据地,以周围的山区为抵抗线,进行持久的防御作战[4]828。这一计划实际上是关东军早已着手炮制的,还是在1944年8月,关东军参谋副长池田纯久中将就将该计划透露给伪满总务长官武部六藏和总务厅次长古海忠之。为秘密建立关东军的通化防卫据点,关东军要求伪满当局向伪通化省配备有力的日本人省次长,为此,当时的伪间岛省省长菅原达郎被任命为伪通化省次长;并由总务厅次长古海忠之亲赴鞍山,指挥昭和制钢所向通化迁移1座高炉。1945年4月,关东军参谋长秦彦三郎和总务厅次长古海忠之还曾前往京城(汉城),要求朝鲜总督府协助通化防卫据点的建设,就具体措施达成协议,利用为建设朝鲜黄海道水力发电厂所开凿的隧洞,作为武器工厂[4]829。从作战计划来讲,还包括新计划的部队及物资器材的纵深配置,以及南满、朝鲜之间所要构筑的一系列的军事工程;从重要的作战准备事项来看,增强了关东军“筑城部”的关东军建设团等,以全部兵力担负起这一任务;从7月份起,又增调约3万名满洲国军,以及满洲国“勤劳奉公队”[11]1515。尽管做了诸多方面的努力,然而,如此浩大的工程谈何容易,实际上当苏军发起总攻时,大部分工程仍在纸上谈兵。正如关东军参谋长秦彦三郎于8月13日前往通化时,对驻屯通化的第125师团叹息说:“到处都在急急忙忙地修筑反坦克壕沟,这可真是‘临阵磨枪’。”[12]

而辽源则是“通化防卫体制”所确定的三角作战地带的重要咽喉要道及军事重镇。日军将高官战俘转移关押到“通化防卫体制”所确定的三角作战地区,其目的和用意不言自明,从“通化防卫体制”看,日本对盟国的战争要进行到底,但也不排除捕捉机会对敌方进行政治谋略,如上所述,曾利用战俘向美方提出停战言和,以求得少受损失、从战争中脱身,也不排除把这些战俘当作人质资源与盟国进行讨价还价。比如在美国决定对日本使用原子弹方面,使用原子弹的临时委员会在决定是否事前警告日本时,委员中的巴恩斯表示:“如事先通知日本在某地使用原子弹,担心日本将美军俘虏带到该地……。”[9]625可见,日军是不会放过任何对战俘加以利用的机会,至于把这些战俘利用到何种程度,这要看时机、看条件,总之,日本对盟国战俘有着它不可告人的目的。

纵观二战太平洋战争的历史,整个战争局势的变化与高官战俘关押地的6次变迁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反映出太平洋战争的阶段性变化和日军战略态势的不断改变,也清晰透视出日军最终选择把高官战俘关押在辽源战俘集中营的真实意图。

[1]解学诗,[日]松村高夫.满铁与中国劳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22.

[2]辽源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辽源市志[M].吉林人民出版,1995.

[3][日]河本大作.接收西安煤矿[M]//孙邦.伪满史料丛书·经济掠夺.吉林人民出版,1993:346页。

[4]解学诗.伪满洲国史新编[M].人民出版社,2008.

[5]卓昕.满业垄断并掠夺东边道产业资源[M]//孙邦.伪满史料丛书·经济掠夺.吉林人民出版,1993.

[6]日本产业调查会满洲总局.满洲产业经济大观[M].1943:443.

[7]1951年10月15日抚顺市政协委员会关于平顶山惨案的调查报告[R]//中央档案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东北历次大惨案.中华书局,1989:10.

[8]东边道独立大讨伐[R]//中央档案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东北“大讨伐”.中华书局,1991:247.

[9]日本防卫厅战史室.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大本营陆军部》摘译(下)[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10]Jonathan M.Wainwright:General Wainwright’ s Story[M].The Country Life Press,Garden city,N.Y.,1946.

[11]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4)[M].商务印书馆,1984.

[12]煤本舍三.关东军全面崩溃[M]//孙邦.伪满史料丛书·经济掠夺.吉林人民出版,1993:237.

猜你喜欢
关东军辽源战俘
辽源鴜鹭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资源开发
辽源市优势主导产业分析
拯救战俘的“大富翁”
吉林辽源地区土温室建造技术
齐齐哈尔日军“忠灵塔”探析
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使用化学武器探析
也门交战方两天内交换224名战俘
关东军的强力干预与郭松龄反奉事件
江南鱼
日本王牌部队“关东军”灭亡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