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战
摘 要:1925年11月,奉系高级将领郭松龄发起反奉军事行动,张作霖的统治岌岌可危。向以侵略中国东北为己任的关东军,趁机欲索取更多的侵略权益,以军事实力相助与之草签了卖国密约的张作霖,对于击败郭松龄军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郭松龄事件,可以看出关东军已经成为日本帝国主义觊觎中国东北最为倚重的一股侵略力量。
关键词:关东军;郭松龄反奉;张作霖
本文为辽宁社会科学院2015年度课题Lnsky15zx92号成果
1919年4月11日,根据政府敕令第94号,日本关东军正式成立,其前身为日俄战争后设立的关东都督府陆军部所属部队。关东军下辖有1个轮换师团和6个独立铁道守备队,总兵力约为1.5万人。至九一八事变以前,关东军不断地寻机制造事端,干涉中国内政,图谋攫取新的侵略权益,把满蒙并吞入日本的版图,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大陆政策”的前驱。武力镇压郭松龄反奉,就是关东军系列侵略行为当中的一个突出事例。
1925年11月22日,深受国民革命运动影响的奉系精锐第三方面军副军长郭松龄,因不满张作霖、杨宇霆等人飞扬跋扈,穷兵黩武打内战,“关外一片沃野,可以经营开发,不宜在关内抢夺地盘,以致引起战争”,[1]使得人民难以安生,甚至不惜出賣国家利益来换取日本人的支持援助,“然因内乱而引入外国军队自卫,余窃以为耻”,[2]于直隶滦州率所部7万余人反奉。郭松龄将部队改编为东北国民军,11月27日进占山海关,12月5日拿下锦州,兵锋直指奉天。
郭松龄起兵之初,关东军尚未清楚掌握郭反奉的真实意图,和他一旦取得政权会对日本的扩张政策采取何种态度,因此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同时派遣参谋浦澄江中佐专程前往昌黎郭松龄驻地,试探郭本人并加以胁迫利诱。11月27日双方会面时,浦澄江公然威胁郭松龄,要他保证承认日本在满蒙的“特殊权益”,如不然关东军“定会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武装干涉。郭松龄要求日本方面严守中立,不得向奉张当局提供一应军事支援。会谈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依据郭、浦两人首次会谈的情况,关东军初步得出如果郭松龄上台,“显然将以国民党政策主张为纲领”,导致“在我国国防以及满蒙政策方面会出现令人担忧的事态”。[ 3]尽管如此,关东军并没有完全放弃拉拢引诱郭松龄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所用的努力打算。
郭松龄反奉期间,多次通电声明尊重和承认以往中国历届政府与各国签订有关东北问题的国际条约, 但郭松龄显然明确反对外国侵略势力插手利用此次事件,通过扶持奉张当局来获取新的不平等条约,“惟在本军举事以后,抵奉以前,其军事期间,各省政府或张氏个人与外人所定一切新条约、契约,均不能承认有效。”[4]平素具有爱国思想的郭松龄,自身更不会做任何丧权辱国的事情。与郭松龄的意愿相违,惯于趁火打劫的日本帝国主义,不会轻易放弃这一攫取扩张权益的机会。当郭松龄司令部进驻沟帮子时,关东军代表浦澄江中佐再一次会见郭松龄,声称只要郭同意将金州、复州、盖平、海城等地方割让给日本,“将关东州的界线向北扩展到辽阳县”,[5]关东军就将全力助郭取得东北政权。郭松龄对日本的无理侵略要求加以严词拒绝,“甚至拍桌子,谈判遂决裂”。[6]
关东军接触郭松龄的前后,日本驻奉天总领事吉田茂、关东厅长官儿玉秀雄、满铁株式会社社长安广伴一郎,亦先后致电外相币原喜重郎、首相加藤高明,强调“郭军进入满洲是对日本在满蒙权益的重大威胁”,请求政府“必须援助张作霖”。[7]考虑到关东军和其他驻满派出单位,日本军部、外务省的意见,12月7日召开的政府内阁会议,大体上确定采取“援张排郭”的事件对策方针。7日当晚,关东军参谋长斋藤恒少将从旅顺急速赶到奉天,与张作霖举行秘密会晤。斋藤恒提出将间岛地区的行政管理权移交给日本,日本侨民在东三省及内蒙古东部享有与当地中国人同等的居住权和经营权等4项侵略要求。做为交换条件,斋藤恒承诺日本将从军事、财政上全面援助奉张,由关东军出面发表明显只针对于郭军方面的严重警告,形势紧迫时关东军还可直接出兵驱逐郭军。处于极度危急关头的张作霖,当即答应了日本的全部条款,与斋藤恒草签下密约。张作霖和日本人各怀心思彼此勾结,共同镇压郭松龄反奉。
根据跟张作霖之前的约定,1925年12月8日,关东军司令官白川义则大将代表日本政府发出第一次严重警告。警告宣称日本帝国在满蒙拥有的“权利、利益颇为重大”,禁止郭、张两军于南满铁路附属地及附近地区作战,若某一方不顾警告,“因战斗或骚乱之故,致使此重大之帝国权利、利益,有招至损毁及危害之虞时,”“本司令官当然不得不采取必要之措施”。[2]张作霖统治的重要区域包括大本营奉天在内,大多与南满铁路沿线紧密毗连,关东军的警告名义上属于发给交战双方,其实质却是为郭军的进攻行动设置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明显有利于张作霖巩固现有控制的地盘,“给正在向奉天进击中的郭军以重大的打击。”[7]郭松龄为此曾要求关东军明示“日本守备区域”的具体界限范围,日方代表没有给予正面的答复。
12月13日,郭部第2军马恭诚旅进抵营口辽河岸边,防守营口的张作霖军队仓皇撤走,郭军可望在没有违反8日关东军警告的前提下,不经战斗进入营口市区。侵略中国东北最为积极的关东军,事先没有请示政府和军部,白川司令官既擅作主张,命令驻守大石桥的独立铁道守备队第三大队长安河内勇中佐赴马旅发出最后通牒,却蛮横地不准郭军进入营口市区。郭松龄虽几次设法与关东军方面进行交涉,均无果而终。不想与关东军发生直接武装冲突的郭松龄,迫不得已下令马旅从营口退走。由于关东军的粗暴干预,使郭松龄原本制定的从锦州、营口两路夹击奉天省城,一举围歼张作霖军队主力的战略部署无法实施,战争的态势开始变得对郭军不利。
12月14日,日本政府决定由关东军再次出面发表警告,明确禁止在南满铁路附属地周边20华里范围之内,有任何“直接战斗动作”或“扰乱我附属地治安的军事行动”。[7]16日,白川司令官奉命发出第二次严重警告。关东军的警告及最后通牒,严重地干扰和阻滞了郭军正常的军事行动,“因此郭军进退维谷”,[8 ]“是日本以支援张作霖为目的军事干预的一种征兆。”[7]
与郭松龄反奉相始终,关东军一直着手采取军事应对行动,以强有力的军事实力当后盾,做为解决郭松龄事件的最终手段,在决定胜负的巨流河之役里发挥出关键性作用。
11月27日郭军部队占领山海关,打开了进入东北的大门。关东军从即日起调遣军队,辽阳驻军的一部分兵力进驻奉天省城。随着日张之间密约的签定,日本全力援助张作霖。12月8日,日本政府要求关东军将部队“作适宜之配置”。9日,第10师团主力等关东军骨干部队调至奉天。白川义则同时致电陆军省,请求中央速派兵力来满洲增援。12月15日,郭军推进至新民白旗堡,奉天形势愈发紧张。日本政府于当天举行紧急会议,决定由国内驻军第12师团抽调步、骑、炮兵2500余人组成第一混成旅团,和驻朝鲜龙山日军中调出步兵大队、野炮兵中队各2个约1000名官兵,以保护日侨的安全为由增兵到中国东北,归斋藤义夫少将统一指挥,于19日全部抵达奉天,担负起维持奉天城内秩序和防御奉天的任务。原在省城的张作霖军警部队,則大部开拔至巨流河前线,增强了奉张军队同郭军决战的力量对比。
12月15日,关东军单方面宣布将奉天、辽阳、大石桥、抚顺、铁岭、开原、长春等14个城镇划分为“绝对禁止武装部队进入区域”,开始向铁路附属地20华里区域内派出警戒部队,占领并控制铁路沿线的要冲地带。18日,关东军司令部亦由旅顺临时移驻到奉天,加强对集中于奉天地区日军各部的指挥。日军官兵气势汹汹,在铁路附属地周围构筑布署防御阵地,限制行人出入,奉天全城充斥着临战前的气氛。安插进郭军内部的关东军谍报人员,将获取有价值的军事情报及时地提供给奉张军队。日本帝国主义并向奉系当局提供金钱、弹药装备资助,用来打击郭松龄国民军。由于有日本的大力扶持,张作霖重新换发出力量,“只要东三省尚存一兵一卒,则非将郭击溃消灭不可”,[2]从吉林、黑龙江两省调集援军,同已在前方的奉军部队会合,与郭军决一死战。
12月21日,奉、郭两军在巨流河一线展开决战。奉军右翼为张作相统率的吉林省军,左翼吴俊升黑省部队,中路属张学良指挥的第三方面军。郭松龄同样将所部分为三路迎敌。奉军各部均委派有日本军事顾问,谋划制定奉军的战役部署指挥,“在奉军背后指导了对郭军的作战”。[7]关东军林大八中佐“亲自到新民前线,为奉军布置炮兵阵地。”[9]荒木五郎少佐率领由10几名关东军预备役军人组成的炮兵队,携带15厘米口径的重炮直接参加战斗,和奉军炮兵一起轰击郭军,给郭松龄部队的进攻和防守造成很大危害。关东军空军出动和奉军飞机联合,猛烈轰炸郭军阵地。23日,根据郭松龄军队里日本间谍提供的绝密军事情报,奉军侦知郭军两翼兵力空虚,实施迂回包抄,切断郭军后路。是永重夫带领黑龙江骑兵队伍,袭击位于郭松龄部侧后方的白旗堡,烧毁粮秣库和弹药库,迫使郭军的后勤供应面临极大困难。郭松龄三次组织人马突围没有成功,陷入危急境地。多数郭军将领表示不能再战,主张向张作霖请降。郭松龄无奈之下离开部队逃难,被捕后惨遭杀害。
郭松龄反奉失败的结局,主要原因在于关东军的武装干预,“日本通过关东军的两次警告和向满洲出兵,始终给张作霖以有形无形的援助。”[7]关东军已然取代满铁,开始在日本扩张满蒙的征途中发挥主导作用,随后又相继制造皇姑屯事件,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全东北,成为中国东北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参考文献
[1]王之佑.张作霖击败郭松龄的经过[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35)[c].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3.
[2][日]东亚同文会编.对华回忆录[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3]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编译.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大本营陆军部(摘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4]章伯锋,李守一.北洋军阀:1912—1928(5)[M]. 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
[5]罗靖寰.我所知道的张作霖的对日外交[A].天津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二)[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
[6]魏益三.郭松龄反奉亲历记[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35)[C].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3.
[7][日]铃木隆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侵略[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
[8][日]满洲国史刊行会编.满洲国史(总论)[M]. 哈尔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1990.
[9]陶尚铭,关根勤.张作霖与他的日本顾问[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51)[C].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