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03-22 09:47徐跃进
关键词:校区校园文化办学

潘 颖, 徐跃进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合并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潘 颖, 徐跃进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校园文化是高校的魂,对高校自身的发展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在高校合并的大背景下,以多校区高校为研究对象,从行为、制度、精神上探讨分析了此类高校多校区文化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对合并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整合;对策

校园文化是高校的魂,是高校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稳定、内隐、具有指导意义的精神文化的集中表现,代表了高校发展的方向[1]。当前高校合并的大浪潮虽告一段落,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合并的结束,而是新一轮浪潮的开始——“后合并时代”的建设,即高校合并后校园文化的深层次融合。如何将两个甚至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高校整合,达到实质性的合并,是我们现今面对的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1 高校合并形成多校区办学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这也对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上世纪90年代,在一片强强联合的呼声中,在李岚清副总理的“共建、调整、合作、合并”8字方针指导下,全国各院校掀起了一股大规模合并浪潮。纵观各高校合并工作,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强强联合型,如原北京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合并为北京大学;强弱互补型,如原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农学院合并为上海交通大学;弱弱增强型,如原中国纺织大学、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合并为东华大学。随着高校的合并,多校区教学办学模式应运而生。

当前高校多校区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强校原有校区的基础上,开辟形成多个校区,另一种是多所高校合并,各自在原有校区办学。从长远发展眼光来看,与单一校区办学的高校相比,多校区办学有其自身的优势。

首先,高校合并办学,在教学楼、住宿楼、图书馆、实验室等硬件设施方面,双方可以互通有无,实现资源的共享,降低人才培养的成本;其次,高校合并办学,对那些规模较小、生源匮乏、门类单一的“劣势”院校,有利于其通过合并后校名的改变、校区的扩建、学科的重组、师资的增强,使其重获新生,这在强弱合并型的高校中比较常见;再次,对于强强联合、一强带专型高校,在合并过程中,优质教育资源得以重组,学科门类得以互补,这就为组建综合化、多样化、合理化的学科结构奠定了基础,有利于提高高校综合办学实力,培养跨学科、综合性的“高、精、尖”人才。

2 多校区校园文化整合面临的挑战

目前学界已有不少关于高校“后合并时代”发展问题的研究,如尚大军在其《多校区办学格局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一文中指出,高校合并之后,为了某些利益的分配会产生小集团思想,“强校”教职工会与“弱校”教职工产生攀比心理,导致部分员工不思进取,安于现状[2];刘新荣在其《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一文中指出,由于校园环境、办学层次、学科设置等方面的差异,导致高校合并后的发展存在很多“瓶颈”[3]。合并高校在进行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与单一校区高校相比,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鉴于多校区自身条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带来了一些现实性问题与挑战。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上自身的调研,从行为、制度、精神三方面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2.1 行为上——重旧校,轻新校

校园行为文化的建设,主要通过全校师生的活动得以体现,其中包括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组织管理活动、学生课外社团文化活动乃至学校物业后勤服务等等。高校的兼并,很少存在两所地理位置相邻院校的合并现象,往往一个在主城,一个在郊外,有些甚至是跨区、跨市的合并,这就产生了跨区域多校区办学,空间距离造成了校区间沟通的困难,给学校的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

对于教职员工而言,如学校的组织部、人事处、后勤物业管理等职能部门,在合并之时虽然进行了机构裁减,人员优化调整,但是相关负责人主要办公地点往往还是在各自的旧校区,他们一切生活关系都在那里,这样就给师生办事带来了不便,有时候为了找负责人盖一个章、签一个字或者交一个材料,需要往返校区之间,把简单的小事复杂化,导致办事效率低下。

对于任课教师而言,同样如此。师资整合有利于资源的优势互补,教师兼顾多个校区的教学任务,对于老一辈教师,他们的人际关系、家庭、住所等都在旧校区,这些教师往往讲完课就离开,与学生、与同事交流甚少,对新校归属感不强,有些老师可能一学期结课了,还不知道班上同学的名字,这样就不利于新校区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曾经有学生笑称他们是“后妈生的孩子,没人疼没人爱”。

2.2 制度上——重整合,轻融合

校园规章制度是学校发展的理论依据,是学校运行的主导系统。合并初期进行各项整合,如果各院校没有一致认可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念,各项规章制度的整合只会也只能停留在表层,很难达到实质性融合,由此产生的差异与矛盾势必会加大高校融合的难度。例如老牌理工科高校与师范艺术类高校合并,理工科学生专业操作熟练,实践动手能力强,但他们往往不善于人际沟通,相对比较内敛,而师范艺术类的学生正好相反,他们外向活泼,喜与人交往、沟通,协调能力强,两者合并,如不充分考虑各院校实际情况,采用统一的规章制度约束他们,那么合并极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效果大打折扣。

高校领导人对合并院校的各项制度进行了整合,但是没有充分考虑各自院校特色,只是简单地整合,没有相关机制检验整合的效果,这种现象在不同门类院校合并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1]。比如现在的江苏某大学是由原某医学院、某工学院、某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在合并初期,该校三种办学理念间的冲突是十分明显的,对于新的规章制度,很多教职工和学生都觉得失去了方向,学校中一度有教师和学生在怀疑合并是否是正确的选择,教职工对今后院校及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都充满了疑虑。

2.3 精神上——重传承,轻创新

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方向。由于各所高校在合并之前,都是独立的院校,拥有各自的校史、校训、校徽、学科特色、规章制度,由此也形成了各校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院校合并之后,在制度更新的过程中,新学校的规章制度,一部分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没有充分尊重教职工的生活习惯及观念,文化认同上存在矛盾,特别是老一辈教师,已经习惯了原学校的工作方式,难以很快接受新的规章制度,更别提创新了,这对于强弱结合型的院校特别突出。

对强弱合并的高校,有些“弱校”虽然规模小,但是专业特色明显,优势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突出,但是其被“兼并”后,新校区改革往往是以“强势学校”为蓝本,削弱甚至忽视这些“弱校”的利益,而“弱校”也是饱含了一代代领导人的心血和汗水,大家一起经历了成功,体验了失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在其任期内被合并,在心理上往往难以接受,在文化上不认同对方院校,因此合并后形式上虽然接受上一级领导,但是各项规章制度仍沿用原来的,迟迟不进行深层次整合,处于貌合神离的状态。

3 多校区校园文化整合的对策分析

综上所述,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虽然有着自身的优势,但也面临巨大挑战,怎样根据多校区高校原有的资源和各方面条件,扬长避短,建立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还需要我们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深入分析。

3.1 育人于景,创建厚重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外在物质载体,它是学校的“硬件系统”,如果没有它,学校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无从谈起。因此,合并后校园环境的创建工作,对于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认为,高校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学校发展有特殊意义的标志性建筑应该予以保留,因为这是学校的品牌,是学校的形象。研究国内外一些名校,我们不难发现其都留有一些人们津津乐道的标志性建筑,如英国的牛津大学,校区内就有几百年前的建筑群,他们是牛津对外宣传的形象代表;北大的未名湖和博雅楼,现如今已快成为北大的代名词。对于高校,这类景观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学校传统与个性相统一的重要标志之一。

其次,高校合并后,领导层势必会对原先的校园物质文化进行优化改进或者扩建,所以新的教学楼、图书馆、校区的绿化、公告栏、主题雕塑及活动广场等文化景观的建设都应从全局出发,在对各个校区原有的校容校貌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使其成为集实用、审美与教育于一体的物质文化,营造浓郁的人文气息。

再次,在改善校园环境的同时,可以向各个院系征集其学院代表性设计,在校区的各处分别设立,这些设计是学院的象征,体现着学院专业特色和文化底蕴,师生共建的设计必将更受师生的珍爱,这在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院师生对新校区的归属感。

3.2 育人于心,营造特色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具有内隐、稳定、长期等特征。高校在合并过程中,对于原院校的优秀传统,也不能一味地继承,应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继往开来,这不仅包括高校校区内文化活动的创新,也包括校区间文化交流的创新。

关于大学精神,如校训、校徽、校歌的设计,应该要凝练各个校区的特色,彰显出各个校区的意蕴,达到形中有意,既简单大方又耐人寻味,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凝聚力。高校可以以国外或国内优秀大学的校徽校训为蓝本,通过对师生的深入调查,从侧面了解合并前各自院校的核心精神,在此基础上,秉持顾全大局、兼容并济、团结奋进、自强不息这样一种精神态度,塑造一种适合的、先进的、有专业特色的大学精神,新的院校有了精神的指导,就有了“魂”,全校师生就有了发展的方向,遇事能够拧成一股绳,大家同心协力、敢于承担、乐于奉献。

对于校区间精神文化的交流,领导应予以高度重视,明确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校达到实质性融合所起的作用。学校可成立专门的校园文化建设小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些积极向上的跨校区活动,如针对学生的运动会、各类球赛、书法摄影大赛、歌咏比赛,以及心理咨询活动等专业类的交流;针对教职工的校区间的互访、参观、交流、联谊活动,使教职工慢慢消除心理上的隔阂。这些活动一方面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展现个人才华、能力的平台,另一方面,各个校区师生见面交流机会增多了,促进了校区间文化的相互弥补,使各个校区对各自的文化特色从了解、理解到认可,逐渐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在师生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产生感染力,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激励其他教职工对新校产生归属感、责任感。

3.3 育人于理,构建公平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文化的真正落实还需要相关规章制度来保障,校园制度文化主要包括:教师教学制度、财会制度、管理制度、奖惩措施、人事制度等,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校园制度文化的融合,促进合并后高校良性发展。

首先,要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坚持依法治校。学校可以设置专门制度研究部门,对制度改革进行研究,并对实施的结果进行监督,秉着“规范管理,制度先行”的原则,强调各项工作都必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制度改革过程中,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考虑民意,兼顾双方院校实际情况,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对于不同意见应该反复求证,冷静思考,如果确认制度是可行的,那么我们就要求其必须严格贯彻落实,不允许搞特殊化,树立制度的权威性,但同时要对“有意见”的个人进行耐心的解释、引导,使其心理上慢慢接受,从而营造民主、法制的文化氛围。

其次,在原有基础上规范各类活动制度。各个学校在举办表彰大会、开学盛典、学术讲座、人事任免仪式、周年庆典等活动时,都有各自一套流程,院校合并之后,应该予以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应该显得简单、大方,但又富有各自专业特点。因此我们可以广泛征求各院系的意见稿,这样制定的规范,贴近师生,实施阻力相对较小,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教风与学风建设。

3.4 育人于行,打造特色校园行为文化

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精神和学校理念的外在行为表现,是校园文化在师生身上最直接的体现,那么对于合并型高校,如何打造富有特色的行为文化呢?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些恰当的奖惩制度,如晋升制度、工资制度等来调动员工参与高校各方面融合的热情,鼓励他们献计献策。另一方面,要做好高校整合成果的宣传工作,用不断取得的实际成效激发他们支持改革、投身改革的热情;再者,从多方面关心帮助他们,解决他们的困难,如可以在另外校区给教职工安排个人生活起居室、娱乐活动室,为其子女上学提供政策支持,校区间增加公务车,尽可能地为他们生活、工作、教学提供便利,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和新学校的改革当中。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数字一体化校园。数字化校园是指以数字信息为基础,收集教学、科研、制度、管理、物业后勤等校园信息,经过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全校师生都可以共享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任何空间、任何时间,各个校区师生、各部门、各院系都可以在上面获取所需信息,操作便捷,师生也可以在上面进行答疑交流。同时,师生们可以充分发挥现代聊天工具的作用,进行信息的传达与疑难问题的解答,如QQ、微信、飞信,这样就为校区间师生的课后交流提供了媒介[4]。

4 结语

高校要真正实现合并,仅从硬件资源方面着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深层次的融合,建设一种双方认可的具有特色的新文化,以此来统一全校师生的认识,增强其归属感,进行由表及里的合并,实现高校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1] 金玲.合并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整合的研究——以南通大学为个案[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 尚大军,张延超.多校区办学格局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14(1):24-28.

[3] 刘新荣.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1(Z1):38-39.

[4] 詹建英,江光亮.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探讨——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0-73.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Multi-campus Universities

PAN Ying, XU Yue-jin

(EastChinaInstituteofTechnology,Nanchang330013,China)

The campus culture is the soul of a university and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a univers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universities’ merging, this article takes the multi-campus campus cult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behavior, system and spirit, it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multi-campus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 hope it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erging universities.

multi-campus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integration;countermeasures;

2014-07-18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2012)规划课题“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整合问题研究”(12YB161);东华理工大学2014年度研究生创新专项基金(DHYC2014028)阶段性成果。

潘 颖(1990— ),女,浙江台州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理论研究。

潘颖,徐跃进.合并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4):372-375.

Pan Ying,Xu Yue-jin.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multi-campus universities[J].Journal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4,33(4):372-375.

G647

A

1674-3512(2014)04-0372-04

猜你喜欢
校区校园文化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ENSAE学院巴黎萨克雷校区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