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自然环境与道教的关系探讨

2014-03-22 09:47:41许俐俐余巍巍官云兰
关键词:仙人洞庐山道教

许俐俐, 余巍巍, 官云兰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抚州 344000)

庐山自然环境与道教的关系探讨

许俐俐, 余巍巍, 官云兰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抚州 344000)

江西的道教在中国的道教史上书写过辉煌的一页。庐山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一直是道教名人青睐的活动场所。文章先介绍庐山的整体情况和道教的基本宗旨,说明自然环境和道教产生的密切关系。然后具体地从庐山道教的三个时期:早期传播、中期弘传、后期发展,说明不同发展时期庐山道教的选址和周围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说明道教的产生、发展是建立在优美的自然环境基础上的。同时,道教思想的影响也对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庐山;道教;自然环境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内,处于亚热带季风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宜人,总面积302 km2,山体面积282 km2,最高峰为汉阳峰,海拔1 474 m。庐山东依鄱阳湖,西临京九铁路,南邻星子县,北靠长江。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雄奇险秀,刚柔并济,为我国著名的旅游、避暑圣地,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

道教是产生于我国本土的一个发育成熟的宗教,源于黄帝,集成于老子,创立于张道陵天师,距今已有1 800多年的历史,它与华夏本土文化密切相连,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特色。道教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和修行的最终目标,主张道化生物,以《道德经》的思想为主要教义,它不仅追求神仙信仰,而且走进世俗社会,在医学、养生、地理学、天文学、生物、化学、哲学、经济、文字、政治和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自然环境与道教的产生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老子认为,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自然环境,万物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自然而然产生,最后又自然而然地回归于自然环境[1]。道教的产生源于优美的自然环境。道教提倡道法自然,关注天、地、人的协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

庐山的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大致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早期传播,中期弘传,后期发展[2]。下面分别从不同时期庐山的道教产生与发展说明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1 自然景观独特、名人遗迹丰富的南麓,是庐山早期道教的发源地

道教创立伊始都非常重视对地理环境的考察与利用,并且利用当地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态条件、自然资源占据有利地形来修建道观,传道布教。道教的修炼方术中的重要一个步骤也是“择地”,只选“福德之地”, 即所谓的“将欲修炼,先须择地,惟选福德之地,年月吉利,洁净之地,方可修炼……”,道教所选的风水宝地,即“洞天福地”,洞天意为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福地即意为得福之地,居此地可受福度世,修成地仙[3]。庐山南麓作为庐山道教的发源地,具备了道教“择地”的要求。

庐山南麓临鄱阳湖、星子县,有秀峰、观音桥、白鹿洞、太乙村、桃花源、温泉景区等八大景区,现有80多处景点,400多处景观沿庐山南麓连成一片。其中秀峰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地,素有“庐山美景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之称。这种独特的美景,使得许多名人踏足于此地,留下许多的痕迹,如宋代朱熹讲学的白鹿洞书院,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陶渊明的醉石馆、桃花源,王羲之的养鹅池,还有颜真卿手书碑刻、康熙御碑、李璟读书台等。秀美的自然环境为道教在庐山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

南朝到隋朝时期,庐山的道教活动很兴盛。大明五年(461)陆修静游历至庐山,在东南瀑布岩下营造精庐,隐居修道七年,他致力于振兴道教的事业,广收门徒。他在庐山建立的道观名“太虚观”,位于庐山南麓,背倚高峰,面对大湖,沐浴在云霞雨露和水光山色之中[4]。一千多年来,太虚观四周一直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观后山崖上双瀑直泻,观旁有苍翠古樟和陆修静手植的14株六朝古松,林中有听松亭、白云馆、朝真馆、炼丹井、捣药池、洗药池,陆修静讲道与观星象的礼斗石。石上有诗:“古地名踪一任游,山清如故水长流。当年礼斗人何在?石上空余绿意浮。”观后有布袋崖,传为陆修静升仙处。

2 地势平坦、濒临长江的庐山北麓,是中期道教发扬光大之地

道教所选的“洞天福地”,不仅是自然景观秀美的地方,而且还要有茂盛的树木、花草、清泉、秀水,更是各种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其自然环境呈现出异香芬芳,绿树成行,井泉甘美,气候宜人的景象[5]。庐山北临长江,中间过度有肥沃的平原,境内林木幽深,峰峦叠翠,寺院道观竹树掩映,田庐村舍鸡犬相闻,更有悬泉瀑布、嵯峨怪石点缀其间。春来山花烂漫,夏则无风自凉,秋季天朗气清,枫叶流丹,冬日遍山铺琼砌玉,银装素裹。这优美的地方,长时期吸引众多道教名人来此活动。

隋唐五代两宋时期,为庐山道教发展的中期。这个时期庐山的道教活动非常活跃,形成了一大批的道观,出现了许多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道教人士,这批道观主要有:白鹤观、寻真观、太平宫、栖隐洞、太已宫、清虚观等。

白鹤观位于庐山的五老峰下,其峰峻峭撑天,五峰涧水由犀牛塘流出,绕观前后,水秀山明,东坡居士称之为“庐山胜地第一”。此观为唐朝道士刘混成修道的地方。经过刘混成的身体力行,当时的白鹤观就是峰峦奇秀,岩壑深邃,林泉茂美的庐山第一佳境。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其七白鹤观》诗云:“五老相携欲上天,玄猿白鹤尽疑仙。浮云有意藏山顶,流水无声入稻田。古木微风时起籁,诸峰落日尽生烟。归鞍草草还城市,惭愧幽人正醉眠。”描述了其时所见的白鹤观[6]。

宋代,庐山道教更加兴盛。太平宫是当时庐山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道观,被誉为道教“咏真第八洞天”。太平宫建于圣治峰下,在董奉的杏林和慧远的东林寺之间。南宋后期,著名道士白玉蟾在嘉定十一年游历庐山,寓居太平宫,写下了许多诗句,《福海院记》中描述:“院之居,林峦环抱,松林周遭,状若鸾翔,形如燕处;院之左,则有月轮云顶,罗汉祥云,翠巘千重,峨峰万叠。是真法窟,如幻龙宫;院之右,则有碣石之门,锦绣之谷。茶香山绿,花媚草灵。河伯飞轮,文殊现相。天池圣灯万颗,呈祥为瑞。屋头妙音,翠堵七层,倒影分形。水底锦云密布,彩雾轻舒。居其前,则有崇冈一七里,岿嵚二九峰。龙侯虎溪,连珠东西。大林映带,面乎淮甸,背彼铁船。万壑风清,千岩月皎。野猿献果,仙鸟衔花。桂子飘香,木奴灿彩。烟霞不老,水石长秋”[6]。太平宫附近谷地有一莲花洞,周围有莲花峰,清虚观就在其下。白云蟾《和张紫微韵题清虚庵》一诗描绘了此地幽静环境,诗云:“鸡犬声村市,烟霞古洞天。晨坛凝玉露,夜井浸珠躔。凤翼团宸画,龟趺负古镌。于湖诗去后,今昔几千篇。”[6]

大名鼎鼎的“神仙”吕洞宾,亦得道于庐山,扬名于庐山。吕洞宾足迹遍及庐山南北,游览了太平宫、归宗寺、简寂观等山中胜迹,留下了大量诗作。

3 秀丽梦幻的山腰洞穴,是庐山道教后期发展之地

道教的宫观皆远离尘嚣,多为清静安谧、枝叶茂密的名山胜地,特别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道教的活动场所向山中发展,庐山山中林木葱茏,古树参天,溪涧纵横,山润岩湿,常年流水不断。明朝时,庐山的道教活动就由原来的山下慢慢向山上转移,特别是朱元璋为周颠仙立御碑亭之后,山上的道教活动越来越多了。

庐山道教文化的后期发展以庐山仙人洞为中心。庐山仙人洞位于海拔900多米的山腰,地处庐山天池山西麓,是一个天然风化的石英砂岩石洞。这里不仅自然条件好,而且道观建设灵活布局,就地取材,与自然山势相互协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建筑模式。

锦绣谷—仙人洞一线是庐山最精华的一条旅游线路,其中仙人洞为最著名的四大名景之一。仙人洞洞深有三四米,可容百来人,因为洞的上沿儿形状像个佛手,又名佛手岩。在洞的深处有二眼泉水,泉水终年不溢不损,当地人称之为玉液琼浆,早在《后汉书》中就有记载,称之为千年不竭的“一滴泉”。洞中供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据说吕洞宾在咸丰年间中进士,任山下九江的县令,后来因亲人们在战乱中相继身亡,他也因此心灰意冷来到山中修练。

仙人洞中的题刻很多,其中有明太祖朱元璋的一首诗:“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眼光湖北三千界,势压江南十二州。庐山美景观不尽,天缘朋份再重游。”描绘了当时的胜景。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在江青的相片背面题了一首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使得仙人洞更加蜚声海内外。

仙人洞的边上就是一所道观,是九江道教协会所在地,是庐山道教场所。来到庐山,走在这静静的林间小道,悠然的钟声,会让你的心情宁静,也能体验一下现实生活中的人间仙境了。

千百年来,道士们潜心修炼于名山,深研地理,对名山的形成和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庐山如今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这与庐山道教的发展及道教思想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道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事物与人一样有着相同的结构,如土地像人的血脉筋骨,“泉者,地之血;石者,地之骨也;良土,地之肉也。”道教风水中还以人体来比喻住宅,“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俨雅,乃为上吉”。这种“万物一体”的思想讲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7]。

目前威胁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这是以人类为中心主义对待自然、利用自然、掠夺自然的结果。今天我们提倡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意识,均可追溯到道教的观念中,人类应该主动依据自然的地质、气候等环境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合理、有机的运转,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1] 王毅.道教基本常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欧阳镇.庐山道教文化刍议[J].世界宗教文化,2013(6):114-116.

[3] 王巧玲.道教风水生态哲学初探[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69-73

[4] 吴国富.庐山道教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5] 毛丽娅.道教生命观与自然环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8):97-100.

[6] 胡迎建.白玉蟾与庐山[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6.

[7] 陈平辉.文化地理与空间生产视阈下江西道教文化资源开发探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67-271.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Lushan and Taoism

XU Li-li, YU Wei-wei, GUAN Yun-lan

(EastChinaInstituteofTechnology,Fuzhou344000,China)

Taoism in Jiangxi plays a glorious part in the history of Taoism in China. Lushan, as a Chinese famous tourist resort, has become popular with Taoists. This essay first introduces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Lushan and the basic purpose of Taoism, illustrating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aoism. Then from the three periods of Lushan Taoism: early propagating period, middle spreading period and the late developing period, it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tion of Taoism on Lushan and its natural surroundings. The result shows Taoism is set up and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beautiful natural environment; meanwhile, Taoism idea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tecting the local natural environment.

Lushan; Taoism; natural environment

2014-09-10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规划基金项目(JC1233)。

许俐俐(1967—),女,江西临川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地理学研究。

许俐俐,余巍巍,官云兰.庐山自然环境与道教的关系探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4):345-347.

Xu Li-li,Yu Wei-wei,Guan Yun-lan.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Lushan and Taoism[J].Journal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4,33(4):345-347.

K901

A

1674-3512(2014)04-0345-03

猜你喜欢
仙人洞庐山道教
仙人洞村
《庐山仙人洞》粉彩瓷瓶
景德镇陶瓷(2021年1期)2021-03-24 05:47:22
云雾庐山
心声歌刊(2020年1期)2020-04-21 09:25:06
做一次庐山客
西夏道教补议
西夏学(2018年2期)2018-05-15 11:21:42
游仙人洞
庐山
毛泽东登庐山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11-25 10:35:17
半山有洞曰来仙
贵阳文史(2017年3期)2017-11-24 13:00:58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