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慕课”,推进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2014-03-20 14:54李惠玲
梧州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慕课苏轼

李惠玲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 530006)

借力“慕课”,推进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李惠玲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 530006)

“慕课”以全新的理念、鲜明的特色引起了当今教育界的巨大震动,也代表了未来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面对“慕课”时代的冲击,教师应积极应对,深入思考教学改革。就古代文学教学而言,可以借鉴“微课程”灵活的方式、精巧的特点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利用“慕课”平台,还可以丰富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优化古代文学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慕课;微课程;翻转课堂

“慕课”近两年成为教育界一个热词,引起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巨大震动。“慕课”,是英文“MOOCs”的音译,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简称。慕课以全新的教学模式冲击着中国的高等教育,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坦陈:“这场变革犹如一场海啸,它颠覆传统的教育观念,它同样也能给高等教育带来重大机遇。”[1]中国古代文学这一传统学科,面对“慕课”时代背景下的机遇和挑战,该如何进行改革与创新呢?

一、“慕课”时代的冲击与教师的应对对策

“慕课”发端于美国,2011年斯坦福大学塞巴斯蒂安·史朗教授将他的人工智能课程放在互联网上,吸引了190多个国家约16万名学生注册学习。2012年,几个资金实力雄厚的投资商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顶尖大学合作,推出了包括Coursera、edX和Udacity等在内的“慕课”平台近百门课程,影响巨大,发展迅猛,因此这一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2013年,一些中国名校也纷纷加入“慕课”平台。2013年5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率先加入edX。7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也加入Coursera。目前“慕课”已席卷全球数十个国家,600多万名参与学习者遍布全世界220多个国家。这场“慕课”风暴给现代高等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相对于目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慕课”具有三个鲜明的优势特色:一是大规模,与传统课堂教学只有几十个或一二百个学生不同,“慕课”的学生动辄上万人,甚至十几万、几十万人,教育受益范围还可以无限扩大;二是开放性,“慕课”打破了大学“围墙”,使高等教育变得没有国界,这些课程资源是对所有人免费开放的,只有需要学分、证书时才收取一定的费用。而且,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数码终端自由选择课程进行学习,不受时空限制,还可以反复学习。三是授课形式生动活泼,“慕课”将知识点切割成若干10分钟左右的“微课程”,充分运用动画、视频等手段,结合游戏通关式的小测试,以及线上的问答互动,使学生沉浸其中,乐此不疲,甚至欲罢不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慕课”具有大规模、开放性、授课方式生动活泼等特点,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更便捷、更优化的学习模式。面对“慕课”来袭,高校教师既不能固步自封,漠视甚至排斥“慕课”,也不应该过分推崇和神化“慕课”,认为“慕课”是万能的,正确的态度是客观审视“慕课”带来的创新意义,正视“慕课”在诚信问题、评估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以“慕课”为契机,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程改革,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向纵深发展。所以,当“慕课”来了,我们不妨说“拿来”。

作为高校教师,首先,要有“开放”的教学视野,充分接受新生事物,迎接信息化教育的挑战。教师应关注和了解“慕课”发展的意义和前景。“慕课的发展根植于‘开放教育’的理念,认为知识应该被自由地共享,无论学习者自身的人口学特征,经济条件和所处地域如何,其学习需求都应该被满足。”[2]“慕课”正是以其开放性受到了大众的追捧,而教师更应该以开放的胸襟迎接机遇、接受挑战。其次,加强学习规律的研究,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更有效地传授知识和技能,深入思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或者直接投身“慕课”的建设,或者借力“慕课”实施传统课堂的改革,及时应对新形势,探索未来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之路。

二、“慕课”的“微课程”与古代文学“微课程”设计举隅

“慕课”与传统网络视频课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慕课”的优势在于将40分钟的视频课程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能够长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达到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效果。“微课程”并不是课堂录像,也不是一节课的浓缩,而是相当于一节课的一个切片。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灵活生动、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微课程”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适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最佳注意力时长一般在10分钟左右,而现行课堂的40甚至50分钟的讲授难免冗长而沉闷,教学效果被大打折扣。“慕课”的视频课程基于对学习规律的研究,视频以约10分钟的“微课程”的形式呈现,能不断刺激学生集中注意力,因而“微课程”的形式在教学效果上更具优势。

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程”由许多小问题穿插其中构成,学习时,学生好像经历电子游戏的通关过程,只有答对之后,才能继续听课。这种方式容易让学生为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所吸引,不再开小差。如果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还可以在线提问,5分钟左右就会有师生在线解答,助其闯关。这种新颖活泼的学习方式更受学生的欢迎。

三是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制作“慕课”视频时,除了把握教学规律,合理地控制时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外,还需要巧妙地设计问题和答案。“微课程”中设计的各种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复旦大学程士安教授谈到“慕课”对现行课堂的影响时说,“慕课对中国实体教育的影响也必须这样。大学教育一定是以话题和知识点为核心,让学生去思考收集材料和文献,提出对这个问题的判断和见解,这才是大学教育。”[3]所以,“慕课”的“微课程”更适合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辨析能力。

四是有效支持“探究式教学”。“微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精巧”,较之填鸭式的满堂灌有天壤之别。这些较短、信息量较少的知识点更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接受。“课程设计的精细化,一定程度上的‘娱乐化’,消解了传统的教师督促式教学法,取而代之的是在兴趣驱动下的学生自我探究。教育界倡导多年的‘探究式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真正得到了实施。”[4]微课程以上课时间短、教学内容精简、教学目标清楚、教学内容明晰、教学效果好等诸多优势获得了学生的青睐。

那么,如何将慕课“微课程”的教学理念贯穿到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在对课程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有非常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按其内在关系进行完美切割,将知识点细化,分割成若干10分钟左右的微课程。其次,巧妙地设计问题环节,一节“微课程”讲清楚一个问题。最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探究式学习。以宋元文学课堂教学中的“苏轼词”为例,讲授时间是2课时80分钟。教师须将80分钟的PPT课件切割成为9个约9分钟的“微课程”,由文字、音乐、图片、视频构成,可以按“苏轼其人”“苏轼其词”“‘以诗为词’的创新”“苏词的里程碑意义”四个板块进行讲授。第一板块是一个微课程,先从苏轼在四川眉山“三苏祠”的雕塑(配以图片)说起,结合林语堂《苏东坡传》对苏轼的评价(配以文字),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苏轼其人,约8分钟。第二板块共五个“微课程”,包含四个作品解读的“微课程”和一个问题讨论的“微课程”,用时各7分钟左右,分别介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悼亡词、《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四首词,配以背景音乐和音频朗诵,结合词作中的意境添加图片,让学生结合声情吟诵和体会。之后,设计“苏轼词按风格可以分为几类?各有什么特色?”这两个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展开讨论。第三板块是一个“微课程”,主要是探究式学习,在PPT中列举苏轼“以诗为词”的相关文献,逐条分析,引导学生对苏轼“以诗为词”的功过得失进行思考和讨论,用时10-12分钟。第四板块由两个“微课程”组成,先是插播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诗意人生五典型》第八讲苏轼(下)关于阐释苏词地位的视频,用时15分钟。然后,归结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苏轼成为词史上又一位“里程碑式”人物的原因,包括关键因素(苏轼宏通的文学观)、性格因素(苏轼跟词的体性特征未能尽合)和心理因素(苏轼不囿于规范的争强性),用时约10分钟。

这两堂课的设计跟以往完全由教师按PPT课件口头讲授以及完全是教师主讲的视频课程都不同,将课程分割成若干知识点,通过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判断,穿插网络公开课的部分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真正达到“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目标。

三、借助“慕课”优化古代文学教学的实践

“慕课”具有传统课堂难以企及的优势,但毕竟目前我国高校仍主要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所以不妨融“慕课”于教学环节,让它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就古代文学教学而言,如何借助“慕课”这一契机,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则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一)利用“慕课”平台,丰富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现行的古代文学教学形式主要还是以纸质平面教材、课堂口头讲授、PPT课件展示、课后查阅资料为基本形式。这种形式不仅不能使广大学生共享极为丰富的学术资源,也难以有效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慕课”平台共享了国内各高校甚至全球的古代文学优质课程资源,这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且可以使古代文学的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长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丰富的“慕课”课程资源使古代文学的教学与学习更便利。目前“慕课”平台共享了不少优质的古代文学视频课程,“爱课程”、“超星学术视频”、“网易公开课”、“中国网络电视中国公开课”、“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北京大学公开课”、“Coursera”等平台都推出了一系列名校名师的古代文学视频课程。比如诗词类的有南京大学莫砺锋的《唐宋诗词的阅读与研究》、东南大学王步高的《唐诗鉴赏》、武汉大学尚永亮的《唐诗艺术》、四川大学王红的《中国诗歌艺术》、南开大学叶嘉莹的《小词中的修养境界》、上海交通大学李康化的《唐诗宋词人文解读》等;小说类的有复旦大学黄霖的《〈金瓶梅〉研究》、南开大学陈洪《明清小说专题》和《六大名著导读》、暨南大学张世君的《〈红楼梦〉的空间艺术》、中央民族大学曹立波的《红楼十二钗评讲》等;戏曲类的有苏州大学周秦、梁谷音等的《昆曲艺术》、东南大学王廷信的《戏曲史话》等等。与古代文学相关的视频课程资源还有北京大学阎步克、邓小南等的《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武汉大学郭齐勇的《中国古代思想智慧》等。这些教授各具特色,或者激情澎湃、或者娓娓道来、或者吹弹歌吟……学生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目睹名家的风采。

借助古代文学“慕课”资源,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或者在课前让学生在线上观看相关“慕课”视频,然后在课堂讨论、点评;或者在课堂讲课时插播“慕课”视频,给学生以强烈的印象,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活跃课堂气氛;或者布置学生在课后观看“慕课”视频,完成课后的拓展学习,及时有效地补充和提升所学知识。比如,在课堂讲授古典诗词的格律和吟诵问题时,笔者插播了台湾成功大学王伟勇教授《古典诗词之诵吟歌唱》的“慕课”视频,短短的十多分钟,学生不仅被幽默风趣的王先生所吸引,而且弄清了“诵”“吟”“歌”“唱”的区别。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由自主地跟着王先生吟诵《清明》一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是课堂插播的一个成功例子。另外,教师也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或课后观看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诗词格律与写作》的视频课程,让学生不但对诗词格律有更系统的认识,还能亦步亦趋模仿写作古诗词。

(二)借鉴“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古代文学的教学模式

现行的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依然是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既单一又缺乏活力,甚至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的现象也并不少见。当今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将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免费送到师生面前的同时,也催生着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慕课”体现的是一种“翻转课堂”的全新教学模式。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学生在寝室、在家完成网络在线的“慕课”学习,遇到问题学生可以在线上提问,由学生或老师线上解答,老师可以通过软件监控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从根本上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教师从一个讲授者真正变成学习的启发者、激励者、助学者、点评者,而学生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中解脱出来,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使学习变得更个性化,也更加高效,教学质量也得到有效提高。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妨借鉴“慕课”的教学模式,利用“慕课”平台,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线上“听课”和阅读文献预习并掌握基础知识,而把课堂提升为师生间深度知识探究、思辨、互动与实践的场所。这种先学后教、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让学生进入深层的思考和研究领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实践表明,采用这种‘翻转课堂’的学习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5]

“翻转课堂”之后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深度备课,反复审视和重新整合课堂内容。教师首先要对知识点进行精心提炼,并将之巩固和细化;其次要对这些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串联,使之系统化;再次是进一步拓展深化、探究创新,在课堂里直接完成研究性学习。将这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于现行古代文学课堂,针对基础知识问题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把问题设计得恰到好处,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时,笔者先让学生在课前阅读《窦娥冤》文本和观看首都师范大学张燕瑾教授《元代戏曲·〈窦娥冤〉的悲剧价值》视频公开课。在课堂上,笔者主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研究、讨论。“关于《窦娥冤》的结尾,有这么两种声音:一是认为应该到第三折就结束,才能突出悲剧性,加上第四折,就冲淡了悲情;一是认为第四折必不可少,非常有意义。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为什么?”这道思考题的提出,立即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有学生说:“《窦娥冤》表达的是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到第三折就结束才能让作品的‘悲’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有同学认为:“加上第四折也不无道理,可以让故事情节更完整,况且,文学作品应该要让人看到希望!”学生们经过思考后,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课堂的讨论又能相互激发更深一层的思考,收获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慕课”像一场风暴,席卷全球,对大学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认为,“‘慕课’无疑将引发‘学习的革命’,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带来深刻变革。”[6]“慕课”给学生提供了远程听课和个性化学习的机会,这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而“微课程”的设置、“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又使研究型学习、探究性学习得到了有效的实现。“慕课”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表现出优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鲜明特色。利用“慕课”平台,吸收“慕课”的优点和长处,未尝不是我们修正现行课堂不足、推进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1]于忠宁.“慕课”来袭,传统大学安否[N].工人日报,2013-09-27.

[2]殷丙山,李玉.慕课发展及其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

[3]石剑峰.慕课能倒逼大学传统教育改革[N].东方早报,2014-02-28.

[4]顾骏.“慕课”虽好,难解国内教育难题[N].东方早报,2013-07 -19.

[5]黄震.慕课正引发一场学习和教育革命[N].文汇报,2014 -04-09.

[6]方鸿琴.“慕课”能否引发大学教学模式变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9-30.

G642.4

A

1673-8535(2014)02-0074-05

李惠玲(1973-),女,广西桂平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诗词和文学地理学。

(责任编辑:高坚)

2014-01-06

广西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B136)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慕课苏轼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问题意识”探究一一以《诗经》为例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