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有“语文味”的散文阅读课堂

2014-03-18 03:19包春兰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散文阅读语文味反思

包春兰

摘要:语文,本应该是在科学而准确的语言基础上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情感的浓浆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语文讲求“语文味”,能够使教学中出现娓娓动听、声情并茂、回味无穷的美学效应。有“语文味”的教学,应该是教师馈赠给学生的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它能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志得神怡,激荡情怀。本文论述了笔者在散文教学过程中探析有“语文味”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语文味”;散文阅读;课堂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062

散文的教学好比一首乐章,我们追求“起调”的扣人心弦,“主旋律”的引人入胜和“终曲”的余味无穷。散文阅读首先要带领学生进入情境中,势必要有美的情境的渲染,才可以为抒情散文的阅读埋下伏笔、造势。

一、阅读初感知

笔者在《林中小溪》的初步感知板块,便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在《山涧》的轻柔乐声中,一帧帧溪流的光影缓缓呈现,而此时,文字仅仅是音画的批注。在音画声的结合中,笔者摘选的语段朗诵,便使普里什文笔下的那条高山密林中的小溪,给人造成了美的“逼迫”——“山色葱笼入胜境,空谷低回溪流声”。

“水在颤动。阳光把颤动的水影投射到云杉树上和青草上,那水影就在树干和青草上忽闪。水灾颤动中发出淙淙声响,青草仿佛在这乐声中生长,水影显得那么调和……”

边听边欣赏中想一想,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溪?在这堂课的开始,笔者按照阅读规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站起来回答,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初始感觉。初始,是要建立在有感觉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进行下去的,就像要认识一个人,首先要建立初印象一样。学生对课文初感觉的建立,势必会用他的语言进行描述,于是,他们纷纷用了“活泼的”、“有生气的”、“流淌的”、“有生命力的”等这些词来描述。描述初始或许会说的不全面,不够准备,但几个同学说下来,他们的加在一起的就基本全面了,而初感知的准确,对下面的阅读又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在这里的作用是在学生的基础上整合引导,帮助获取感觉。“这原来是一条永不停息的流淌,突破障碍,顽强前行,什么也阻挡不了的乐观的活泼的小溪。”

初读追求的境界就是要基本正确和全面,能建立整体把握的准确性和基本全面性。在对这篇散文建立的初始印象之后,教学者便要引领学生进入到文本中去。进入,是要深入阅读的深厚土壤,观赏被精彩描摹的自然万物之倩影。聆听自然的清音,寻找美妙的踪迹。

二、进入文本中

于是,我们顺着这条不停息的流淌着的溪流完全进入到了自然之境里。

小溪在流淌中冲破了怎样的障碍?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小溪永不停息,冲破重重障碍的特点的?

“从哪些方面找出来的?”依据,却散在文本的各处。学生各有自己的想法,想法的归纳,取决于不同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这种能力的培养,便是需要教师进行强化,落实到具体文本中。

于是,我们找寻到溪流流经的这些障碍,他们有云杉树根的障碍,有又浅又阔的地方,狭窄的水道,有静静的漩涡,有宽阔的洼地,有圆形的水湾,有小白杨树林,有高崖,有空地……“你们讲的就是这些……”,在进入文本后,老师便在他们的基础上整理,将他们的认识进行由感性到理性的梳理和疏导,帮助他们归纳思考。

“可是,溪流经过森林的全过程仅仅是障碍吗?还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思路渐打开,他们的阅读也被引导至多角度多层次,“对啊,不仅仅只有障碍,还有什么?”那“新结的黄色花蕾”,那“垂挂了许多枝条的大灌木”,那“发出响彻整个树林的簌簌声的灰雀和苍头燕雀”,那“艳阳下密林空地里的春景融融”,无不是令溪流留恋的美景吗?我们看到了浅层次的表象——障碍,可光理解小溪是流经重重阻碍且奔腾不止的形象还远远不够,更深层次的,我们还要看到伴随障碍一并出现的美的地方。就像人生的道路,既有困难,也会收获历经坎坷和挫折后的真正意义上的美丽。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由浅至深,紧接着便就豁然开朗:这何止是林中的一条充满着生命和活力的溪流,这简直是真实的生命历程的写照啊!

所以,再请学生概括“小溪”身上所蕴含的精神——“在搏斗中竭尽全力,创造时间和生活,顽强乐观,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积极进取”,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遗憾的是,在深入探究溪流和人生道路的相似之处时,不可避免的流于了政治说教的味道。而事实上完全可以在比较时渗透到。

浸入文本感受情景,值得注意的是,我倒更为欣赏“浸入”而非“进入”,所谓进入,仅是进来,来到这里,但有否收获?无知。完全有可能无获而反,仅是到文字的世界里逛了一圈。而所谓“浸入”,浸入水中,多指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语言的品味以致受到美得熏陶,进入到情境中去,需要的便是浸入。当然,也唯有进入了才能浸入,而浸入一定胜过进入。

三、“浸入”胜过“进入”

《林中小溪》是一篇比较长的散文,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如何在深度上拓展而非全面铺开,便是避免将它教“散”了的良方。

一篇优美的散文放在教者和受者的面前,如何激荡出彼此的情感,一定是要从学生的阅读和体验的基础上层层深入的解读中来的。如此,才能引领学生进入高的境地。而这高的境地,在这里,想必就是领略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和大自然意象的含义,把握到了作者的情感脉络,理解清了作者的人生信念。

那么,既然溪流身上蕴含着竭尽全力,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必定是赋予了其人的情感的。哪里可以体现呢?教学也由此过度到对文本的赏析,品味,揣摩上,而这,正是体会语文味道,持拥强烈文本意识,从而感受语言美的必然途径。

在这里,笔者向学生们展示了这样的中考中出现的问题:“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中的泉水声和普里什文的《林中小溪》的溪流声各有什么特点?在具体文段中都采用了哪种相同的手法,把无形的水声描摹得生动可感?”那么,你可否也来找找文中运用此种手法描写小溪的句子进行赏析。

抛砖而引玉。

学生和笔者细细地分享着阅读的体验,给学生提供的阅读机会,亦进一步提供了感悟的机会。阅读感受的注重,在于反复的去品,好似一杯香茶,反复的品,香的感觉就出来了,平凡语言中的美,就如嚼橄榄,回味无穷。

只有浸入语言的情境中,那背后的东西,就真的如领略初升之日,水面之沦,珠玉之辉,鸿鹄之鸣而入寥廓般的意无穷了。

当然,笔者若还能提供一些描写溪流的片段,譬如贾平凹的《溪流》中“正因为寻着自己的道路,它的步伐是艰辛的。然而,它从石板上滑下,便有了自己的铜的韵味的声音;它从石崖上跌落,便有了自己白练般的颜色,它回旋在穴潭之中,便有了自己叵不可测的深沉……它终于慢慢地大起来了,要走更远的道儿;它流过了石川,流过了草地,流过了竹林,它要拜访所有的山岭,叩问每一次石头,有时会突然潜入河床的沙石之下去了呢……或许,它竟能掀翻一坯污泥,拔脱了一从腐根呢。那么,让它流去吧,山地这么大,这么复杂,只要它流,它探索,它就有了自己的路子……”从内容和写法上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引导学生再次学习阅读的方法,解决文章的思路。那么,这阅读的关键——方法,思路,规范,习惯,就能达成了。

提倡语文味,还是要求教师馈赠给学生更多的美的享受。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对美的教学文本,积极深入地研究、理解和挖掘。要通过品味语言去体会作品的韵味,感受作品的氛围和意境。只有这样,讲授的时候,才能把遥远的内容讲得亲切而生动,这样的表达,这样的教学语言,才能产生美,才能具有美的震撼,好似真正走在林中的小溪上,悠然又觉察到哲思……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区北厍中学 215200)

猜你喜欢
散文阅读语文味反思
以群文阅读助力中考复习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
浅议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