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理论对介词空间意义的多义性研究
——以介词in为例

2014-03-14 08:29苏小兰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多义参照物义项

苏小兰

(1.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江苏 无锡 214153;2.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19 世纪 60年代,语言学家布雷尔提出了“一词多义”。所谓一词多义,简单说就是一个词有多个义项。它是人类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体现了人类语言的经济原则。介词的一词多义是指一个介词有多个不同意义。我们把其中涉及空间概念的意义称为介词的“空间意义”如:over “在…上”;under “在…下”; out “在…外”; in “在…里”等等。介词属最复杂、最常见的多义词类之一。前人对介词的多义现象有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研究重点为:“介词”与“其他词类”发生关系时的作用;研究方式为:采取举例的、描述的、解释的方式。然而介词的多义现象折射出的是人类经验和认知过程的复杂性,语言使用者要深刻理解介词的多义结构,有必要从介词内部多义项之间的关系挖掘多义现象产生的机制,即从认知的角度系统研究介词的多义现象。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就介词in空间意义的多义现象进行系统解释。

一、介词多义现象的认知研究综述

针对介词多义现象的认知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语言学家就开始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如:Lakoff(1980)[1]、Lakoff(1987)[2]、Dewell(1994)[3]、 Kreitzer(1997)[4]、Tyler & Evans(2003)[5]等等。前人的研究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三类观点:第一种观点简称“细节观”,以Lakoff和Dewell为代表人物,他们认为:介词反映的是动体(Trajector)与界标(Landmark)之间的种种细节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意象图式,多个意象图式各自表征一个意义。诸如:目标关系、源头关系、路径关系、大小关系、方位关系等。介词“以拥有大量多个意象图式形式”存在于人类心理词库中。[2-3]第二种观点简称“抽象观”,以 Kreitzer为代表人物,此类观点认为,介词反映的是一种抽象关系不是具体的细节关系,介词“仅有少数几个意象图式”存在于人类心理词库中。[4]第三种观点简称“派生观”,以Tyler & Evans为代表人物,此观点主张,介词的多个意义是由介词的中心意义直接或间接“派生”而成的,介词在人类心理词库中“有且只有一个意象图式”。[5]总体看来,认知语言学家把介词的多义结构看作是一个互相包容,自然连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明显边界的范畴。因此,多义现象的“认知观”比传统的“任意观”更有解释力,更具理据性,更符语言事实。[6]

国外研究者还有从空间范畴化的角度探索范畴成员的典型性因素、母语的空间概念、母语和目标语在空间语义分类和语言结构上的差异对介词习得的影响。例如:Ijaz(1986),Correa-Beningfield(1990)及Jarvis和Odlin(200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对介词的多义现象进行认知解读,如:沈家煊(1994)、刘家荣(1997)、鄢春艳(2006)、黄月华和白解红(2006);张琳(2010)、刘莎、杨丹、袁羽(2011)、等。其中鄢春艳阐释了介词“on”的多义网络,其理论依据为“原则性多义模式”[6],张琳用“原则性多义模式”对介词“in” 的多义网络进行了探讨。[7]

纵观以上研究,我们发现前人极少运用“原型理论” 单独对某个介词的“空间意义”进行研究。即使有少数研究,其研究对象也只限于粗略描述某个介词的多种义项,忽略解释:(1)如何确定多义结构中的原型意义;(2)如何分析多义结构各义项形成过程;(3)如何联结多义现象各义项的关系。

二、原型是范畴的基础

原型范畴理论(简称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它的基础是传统范畴理论。传统范畴理论的基本假设是:范畴是由一组符合特征和条件的成员组成的,范畴内的成员非此即彼,地位是相等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传统范畴理论采用的“二分法”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事物的分析工具。20世纪的结构主义和转换生成语法学派都受到此影响。但是,传统范畴理论的假设是存在着重大缺陷的。维特根斯坦在20世纪50年代,对“game”多个词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理论,认为:范畴内成员的特征不是二分的,范畴的边界是模糊、不确定的,范畴中心与范畴边缘的区别是一个隶属度的问题。此观点为原型理论提供了有利的哲学支持。在此基础上,20世纪60年代末Berlin和Kay对“颜色”词进行了研究,20世纪70年代Labov和Rosch等人对“杯子”和其他一些自然范畴的研究( 如:bird-鸟、fruit-水果、furniture-家具、vegetable-蔬菜等),这些都为原型理论的提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原型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能区分不同的实体,是因为对现实世界建立了范畴。建立范畴的依据是实体的属性。那么,什么样的属性是建立原型的标准呢?研究发现标准如下:好的、清晰的、区分度大的、连续的、不是二分的。非原型都是在原型的基础上建立的,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其地位、资格都不一样。范畴与范畴间的边界是模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8]

介词的原型意义该如何判定? Tyler & Evans[5]47提出了5条评判标准:(1)义项出现时间:被证实最早出现的义项;(2)义项地位:在整个语义网络中占主导地位;(3)义项形式:以组合方式出现;(4)义项之间的关系:与共同组成同一语义场的其他空间介词的关系;(5)义项功能:语法预测性。

三、原型理论对介词in空间意义多义性研究

介词的空间意义用于在空间定位一个实体。Langacker[9]157-231分别给动体、参照物定义如下:移动的需要被定位的实体称为动体(Trajector),用来参照的实体称为参照物(Landmark)。介词就是用来表现动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关系的。这种关系可以是静态关系,如位置关系、包容关系、高低关系;也可以是动态关系,如显示动体运动的目标、路线和源头。介词还可以表现诸如:动体与参照物是否接触、动体与参照物之间的距离、动体与参照物的维度等等方面的关系。

根据原型理论,认知语义学家们一致认为多义介词的语义结构是一个连续的、粘着的、以原型意义为中心的、辐射型的范畴,人们理解一个词的多义结构,关键要理解原型意义。[6]现在让我们先来考察介词in空间意义的一些用法实例:

① The book is in the drawer. 书在抽屉里。 [containment + full enclosure + full occluding]

② The pens are in the pen container. 笔在笔筒里。 [containment + partial enclosure + partial occluding]

③ She is sitting in the doorway. 她坐在门槛上。 [partial enclosure + partial occluding]

④ There is a nail in the wall. 墙上有颗钉子。 [partial enclosure + partial embedding + partial occluding]

⑤ There is a hole in the door. 门上有个洞。 [partial enclosure + partial embedding + non-occluding]

⑥ The veins in his hands are lumpy. 他手上的血管很突出。 [part-whole + full enclosure + full occluding]

⑦ There is a curve in the railway. 铁路上有个弯道。 [part-whole + partial enclosure + non-occluding]

⑧ There are notes in the margin. 页边上有些注释。 [partial enclosure + non-occluding]

⑨ The three flags are waving in the wind. 风中飘着三面旗帜。 [full enclosure + non-occluding]

介词in可以描写9种不同的空间关系,对比in的所有9个语义成员,根据Tyler & Evans[5]47提出的5条标准,我们来判断介词in的空间意义的原型意义、各义项派生形成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一)介词in的原型意义

1.被证实最早出现的义项。词典中的义项一般是根据历史顺序排列的。 词典The compact edition of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Ⅰ[10]中in的基本意义为“the preposition expressing the relation of inclusion within limits of space”。因此,介词in最初主要描写的是“动体完全或部分在参照物内”。

2.在整个语义网络中占主导地位,即原型意义所表示的空间场景统涉语义网络中大多数的义项[9]157。我们发现上述所有义项都涉及“动体完全或部分在参照物内”。

3.以组合方式出现,即介词in通常与其他词语组合构成合成词,如inside, income, indoor, in-law, in-print, in-service等;或介词in与其他动词组合构成短语动词,如take in,come in, put in, get in, hand in等。

4.与共同组成同一语义场的其他空间介词的关系。即:此介词与彼介词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一个互相补充、互相制约、互相解释的集合,那个用来解释此集合中介词区别的意义就是原型意义[9]157。例如in,at,out这 3 个介词可以组成一个集合并从水平维度划分空间关系。in表示在…里/中;at表示在…的边缘;out表示在…外。3个介词互相形成由里及外的空间关系集合,他们互相限制、互相补充,呈有序分布状态。

5.语法预测性。即:根据已确定的介词的原型意义,预测介词可能出现的其他意义。这种预测是有依据的,不是盲目任意的[9]157。例如in 的非空间意义之一“从事”可以从句子She is in publishing. 中找到答案,in 呈现的空间场景是动体“She”在参照物“publishing”范围之内,根据社会学原理,某人一直在某一行内,自然表示某人从事/干某一行了。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物体A将物体B完全/部分地包含/包围在三维、两维或一维的空间范围内,或者遮挡物体B使其不能与其他物体接触和互动,即[containment + full enclosure + full occluding] 和 [containment +partial enclosure + partial occluding]是最典型的核心成员,它们所表示的是这个范畴最具代表性的语义特征。[11]173-183这也就是空间介词in 的原型意义。

(二)介词in空间意义各义项派生形成过程

确定了in空间意义的原型语义特征后,我们来看in空间意义其他义项的派生形成过程。

句①书在抽屉里。动体(TR)书和参照物(LM)抽屉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容纳关系,书完全放入、完全封锁在抽屉里;句②笔在笔筒里。动体(TR)笔和参照物(LM)笔筒之间的关系尽管也是一种容纳关系,但已有所变化,笔的一部分在笔筒里、一部分在笔筒外,笔筒是一个敞开的容器。可以说,句②的意义是由句①的意义演变而来。他们都有共同的特征,即容纳关系,只不过句①是完全容纳而句②是部分容纳而已。

而句③她坐在门槛上,句④墙上有颗钉子,句⑤门上有个洞,都表示一种存在关系特征。只不过句⑤动体(TR)洞是一种完全嵌入于参照物(LM)门,句④动体(TR)钉子与参照物(LM)墙的关系则可能是完全嵌入可能是部分嵌入,句③动体(TR)她与参照物门(LM)槛的关系就仅仅剩表面接触而已。可以说,句③句④句⑤中in的空间意义在于接触面层层深入而已。

而句⑥他手上的血管很突出,句⑦铁路上有个弯道,则共同表示了部分-整体的关系。其差别则在于:句⑥动体(TR)血管和参照物(LM)手之间是一种完全的围绕,完全的封锁;而句⑦动体(TR)弯道和参照物(LM)铁路之间则是一种部分围绕,无封锁的关系。可以说,句⑥与句⑦中in的空间意义差别在于完全和部分的关系。

而句⑧页边上有些注释,句⑨风中飘着三面旗帜,则共同表征存在有的关系。差别在于句⑧动体(TR)注释和参照物(LM)页边是二维平面的存在关系,而句⑨动体(TR)旗帜和参照物(LM)风中是三维立体的存在关系。可以说,句⑧和句⑨中in的空间意义差别是二维与三维的关系。

(三)介词in空间意义各义项间的关系

根据以上语义特征分析,我们用图表示in空间意义各个语义项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图中我们看出,义项2由义项1引申而来,他们之间是一种链状结构;义项3、4、5同源于义项1,他们之间也是形成链状结构;义项6、7也是源于义项1,形成链状结构;义项8、9也是源于义项1,形成链状结构。整体而言,in空间意义各个义项之间形成了以原型意义为中心的辐射结构。

图1 in空间意义各语义项关系图

四、结语

多义是人类话语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语言经济原则和认知经济性原则的客观要求。介词in的空间意义不是随意的,而是从其基本空间意义逐渐派生而形成的,其边缘义项与其基本(原型)义项有着密切的联系。表面上看,介词in的多义性近乎混乱,各义项之间似乎缺乏有机的联系。然而认知语言学却运用原型范畴理论揭示了介词具有自身的语义结构,这无疑对传统的“介词用法任意性”做出了挑战。原型范畴理论对于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具有较强的解释力。针对介词in非空间意义的一词多义现象,原型理论是否还具有阐释力呢?我们期待能做出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Lakoff G,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24-350.

[2] Lakoff George.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51-280.

[3] Dewell Robert. Over Again: Image schema Transformations in Semantic Analysis [J].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4(5): 351- 380.

[4] Kreitzer, Anatol. Multiple Levels of Schematization: A Study in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Space [J].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7(4): 291-325.

[5]Tyler Andrea, Vyvyan Evans. The Semantics of English Prepositions: Spatial Scenes, Embodied Meaning and Cogni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47.

[6] 鄢春艳. 介词的认知语义结构:On的个案分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 2006,(6):24-28.

[7]张琳. 原则性多义模式视域下的空间介词语义结构研究——以介词In为例[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4):23-26.

[8]Javis S,T Odlin. Morphological type, spatial reference, and language transfer [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0(22):535-562.

[9]Langacker Ronald W. Fou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1: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157-231.

[10]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The compact of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Ⅰ[Z].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395.

[11]马书红. 中国学生对英语空间介词语义的习得研究[J]. 现代外语,2007(2):173-183.

猜你喜欢
多义参照物义项
利用参照物计算
运动还是静止 参照物说了算
参照物和我们的宇宙
维吾尔语动词“t∫iqmap”多义范畴的语义延伸机制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锦瑟》赏析
多车道自由流技术在多义路径识别领域的应用
Enhanced Precision
俄语动词隐喻的语义解读*——兼动词多义的分析
爱是爱的参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