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新平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系,江苏 常州 213164)
物流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提高经济的运作效率,降低制造业的运作成本,制造业与物流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将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1+l>2的耦合效应[1]。常州市提出将进一步集中资源十大产业链的计划对常州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快常州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共赢是常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结构升级所面临的极为迫切的任务。鉴于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的影响因素很多,属于灰色关联系统。本文采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常州市制造业与物流业两者之间的关联状态,在此基础上,针对制造业与物流业在联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常州市提升物流业服务能力等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灰色系统理论是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创立,是用来研究数据少、信息贫等不确定性问题的方法。通过测算影响因素的关联度数值,数值越高,两者关系越密切[2]。具体模型及计算步骤如下:
参考数列为因变量数列,记为:x0={x0(k)|k=1,2,…,n};
比较数列为自变量数列,记为:xi={xi(k)|k=1,2,…,n};
由于原始数据量纲不同,本文采用均值法进行变量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参考序列x0′(k)与比较数列在点xi′(k)在k点(k=1,2,…,n)差的绝对值构成绝对差序列Δ0i(k)
r0i(k)=(m+M)/[Δ0i(k)+M] ,∈(0,1) ,k=1,2,…,m;
李维国等[3]认为采用全社会货运量、货运周转量或二者结合可以比较合理地表征物流发展状况,本文采用货运周转量作为关联分析的因变量。自变量的选取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流通贸易、产业结构、交通基础设施及固定投资五大类13个指标。具体指标及数据见表1。
表1 2006-2012 年度常州市制造业与物流业主要影响因素指标数据
资料来源:2006~2012年常州市统计年鉴
采用均值法对表1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根据上述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步骤,计算灰色关联度数值,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关联度数值不尽相同,但各因素对常州物流业发展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表1 物流影响因子灰色关联度
1.社会发展类指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 位居第6、8位。这标明常州地区物流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高,物流业发展水平与强大的经济实力不相匹配。
2.流通贸易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批发和零售业总额分别位居第4位和第2位。这表明常州市旺盛的社会消费需求创造了可观的物流需求,这与常州地区以江苏凌家塘市场、江苏湖塘纺织城、江苏长江塑料化工交易市场、武进夏溪花木市场为代表的商品交易市场在资源配置、扩大内需、引导生产、搞活流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分布开的。进出口总额位居第5位,这说明外贸进出口总额与常州市物流业发展的关联度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层面。
3.产业结构指标: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排名靠后,分别位居第7、9位。的较低排名说明常州物流业发展水平并未能与制造业形成联动发展局面。究其原应,一方面,巨大的制造业物流需求并未完全释放到本地物流市场,未能有效推动常州物流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说明常州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能力不高,无法有效满足制造业的物流需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位居第1位,说明常州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常州物流业的发展起到非常强劲的推动作用,该项数据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批发和零售业总额的关联结果符合。
4.交通基础设施指标:公路里程、公路载货汽车拥有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分别位居第12、10、13位。此类指标关联度系数排名靠后,但并不能说明其与物流业的发展关联度低,相反更是表明道路交通及公路载货汽车拥有量不再是物流业发展的瓶颈。经过多年的建设,常州市路网四通八达,截止到2012年第,公路里程达到8 677km。完善的路网有效提高了物流服务水平,促进了物流运输的发展。港口吞吐量指标低是局限于常州港的区位条件及出口企业运输方式的选择。
5.固定投资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指标排名第3位,说明该指标对物流的需求比较大。近年来,常州地区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的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对物流服务的巨大需求。随着房地产刚性需求的逐步满足及房地产非理性投资的降温,由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物流需求很难再长期保持较高的水准。交通运输投资额位居第11位,该数据与交通基础设施指标反应出一致性结果。
1.搭建两业联动发展政策平台,完善两业联动发展市场机制
地方政府应积极鼓励制造业实现非核心业务的外包,扩大物流的社会化需求,努力搭建两业联动发展的平台,从政策、资金、税收等不同层面给予大力扶持,积极鼓励有影响力的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机制。同时, 地方政府应建立以制造业、商贸业集群为依托的物流产业集群,集群内物流企业通过分工协作,资源共享提供更专业、更高效率的物流服务,从而实现制造业、商贸业和物流业的联动发展。[4-5]
2.营造良好的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环境
截止到2013年6月,常州物流集聚区域达到50余个,其中省级重点物流基地10家。但是真正具备良好的物流产业集聚环境的不多。市区两级政府应该更加合理布局物流集聚区域,通过用地、税收政策及高效的行政服务体制积极吸纳有影响力的物流企业入驻,同时构建高水平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帮助集聚群内企业共享物流资源,提高群内企业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同时,常州地方政府应借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制定的《物流企业信用评级管理办法》实施本地区物流企业的信用评级与赏罚机制。
3.打造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信息共享平台
常州现有的如易呼通、现代物流网和常州城西物流市场物流信息平台服务内容简单,停留在传统的干、支线运输业务撮合层面。政府应多举措加快建设包含制造企业、物流企业、政府职能部门、在常职业院校等利益共同体在内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各方实现在人才培养、人才招聘、企业需求发布、业务数据共享、政府网上办公、物流案例分享、物流企业信用评级公示等多方面的合作。
1.不断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满足制造企业物流需求
加强物流人才的引进和现有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理论与操作水平;通过运用TQM、PDCA、6S管理等质量管理方法来不断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构建企业服务语言、服务态度、着装、作业流程、作业质量的标准化等,以构建物流业务标准化服务流程,提高物流企业服务效率,打造物流服务品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2.加强企业间联系,进行资源共享,从竞争走向竞合[6]
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和微笑曲线理论,物流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应不断发展附加值高的物流服务,如一站式物流服务、物流方案的规划与设计,不断打造物流服务品牌,发展成综合物流和高端物流服务供应商。常州地区中心物流企业应培育企业内部价值链中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取得竞争的领先优势;然后通过分析企业在外部价值链的位置,制定企业与市场其他参与者整合的方案,从而实现差异化经营,使企业成为整个物流行业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节点。再此基础上,通过集群内企业的资源共享,发展成一体化物流供应商,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赵曼.江苏省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0.
[2] 王珍珍,陈功玉.我国物流产业集聚对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6):49-54.
[3] 李维国.区域物流经济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1-3.
[4] 王兴.东莞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13(11):297-299.
[5] 束惠萍.产业结构转型中要着力发展新兴优势产业——以常州高新区为例[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38-40.
[6] 谭妮莎.物流产业集群的优势及对策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7(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