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雪 ,胡曾曾
(1.江苏理工学院 商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2.青海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需要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与之相适应,这就必须对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进行变革,构建生态化的生产方式。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民营经济无疑是生态化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实践者和实现者,其生态化方式升级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以民营经济这一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转型升级的生态化模型,不仅是生态文明国家战略新思想付诸于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也是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的一个新内容,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的体系。同时也为我国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生态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进而有利于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本文在根据现有文献及转型升级理论以及产业生态化理论的相关知识,认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的内涵要从五个层面来看:第一是改变以往的民营企业发展观,要理解和贯彻执行政府制定的生态化政策,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建立企业的愿景与目标[1]。第二是在民营企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通过广泛使用绿色技术来提高持续竞争能力以及产品、服务的附加值[2]。第三是在绿色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设计生产流程,将清洁生产工艺作为绿色产品生产的中心环节[3]。第四是从民营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的角度全面推行生态化,进行绿色营销[4]。第五是在民营企业的资源回收阶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5]。在此基础上对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生态化的概念界定为:民营经济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在进行企业优化调整以提高持续竞争能力以及产品、服务的附加值的过程中,不仅注重经济效益,更加注重循环经济的生态化效益,即通过广泛使用绿色技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增加物质循环、减少物质总投入和最终废弃物排放量,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根据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的内涵及其概念界定,构建的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评价模型为:以评价目标即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生态化水平作为一级指标,以持续发展水平、技术创新水平、能源消耗水平、低碳化水平、生态化潜力5个方面作为二级指标,具体说明如下:
持续发展水平。包括成本费用利润率提高比率、总资产贡献率增长比率、民营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占人口比重等具体指标。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生态化是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为其发展提供保障,这些指标既反映了民营企业经济持续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
技术创新水平。包括R&D经费投入强度、万名从业人员专利发明数两项具体指标。民营经济要实现生态化方式的升级,创新技术的运用是关键,这两个指标能很好地反映出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的水平,体现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能源消耗水平。包括单位产值电耗、单位产值用水量、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三项具体指标。这三个指标衡量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发展所需消耗的资源量,资源减量化是民营经济实现生态化方式升级的必然结果,因而也是衡量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低碳化水平。包括每万人废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每万人废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每万人固体废物产生量等具体指标。民营经济的生态化方式升级使民营工业企业按照生态系统的规律进行生产,进而引起终端污染排放水平大幅减少,低碳化水平直接反映了企业清洁生产的水平,是衡量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十分关键的指标
生态化潜力水平。包括治理污染投资增加额、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四项具体指标。生态化潜力水平反映了生态化升级方式发展的持续性水平,包括在生态化升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循环利用、环境保护投入水平、自然生态环境,这四项指标能从各方面很好地衡量生态化潜力水平。
通过运用同一年份数据资料,对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间的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以下根据2012年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方法,采用SPSS软件和Arcgis软件进行分析。
1.因子分析:对各变量的适度性进行检验,通过计算得到的KMO值为P0.77>0.5,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3 701.008,P<0.001,高度显著,说明所选变量间的相关性强,因子分析的效度较高,满足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根据因子分析原理,建立相关系数矩阵并计算其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前4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5.564%,已能够代表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故提取这4个因子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命名,具体如下:第一公因子在每万人废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每万人废水排放量、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每万人固体废物产生量等4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主要反映了污染物排放水平和能耗水平,体现了社会生产过程中有害物质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各省在减少污染排放方面的力度。可将其命名为 “节能减排因子”;第二公因子在单位产值电耗、单位产值用水量、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3个指标上载荷较大,主要反映了能源的利用、资源的再循环的水平,可将其命名为“资源循环利用因子”;第三公因子在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提高比率、总资产贡献率增长比率等2个指标上载荷较大,主要反映了创新对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效益,可将其命名为“持续性创新因子”;第四公因子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2个指标上载荷较大,主要反映了生态化持续发展的一些基础条件,可将其命名为“生态化潜力因子”。因子命名与之前构建的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名称基本吻合,可验证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以及因子分析结果的可信度。
运用公式Fj=ωj1x1+ωj2x2+ωj3x3+…+ωjpxp(j=1,2,3,……,m) 计算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得到各因子得分,并以方差贡献率为权重,采用公式F=(32.475F1+24.209F2+11.807F3+7.073F4)/75.564 计算出子综合得分,根据各因子得分进行排序,结果见表1。
表1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因子排名
从表1中的各公共因子上看,对于节能减排水平,民营经济结构较高级地区和资源能源较缺乏的地区排名靠前,而民营经济结构较低级、资源能源较丰富的地区排名靠后,东部地区远远优于中西部地区。对于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循环经济较发达地区排名靠前,循环经济较落后的地区排名靠后,东部地区整体优于中西部,中西部地区差距不大;对于持续性创新水平,处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的地区排名靠前,民营经济扶持力度较弱的地区排名靠后,东中部地区差别不大,西部整体上落后于中东部。对于生态化潜力水平,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排名靠前,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排名靠后,东中西部地区之前的差别不大。从综合因子得分可知,位列第1的北京市领先优势十分明显,其综合得分比位列第2位的上海市和第3位的天津市高出了两倍多,而处于发达水平的8位省市的均是东部省市。处于中等水平的13位省市几乎为中部省市,而处于落后水平的省市除了山西均是西部省份。因此,可以看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生态化发展不平衡,其生态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
2.聚类分析:以因子分析得到的因子综合得分作为变量,对各省市(直辖市、自治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生态化水平进行聚类分析。采用系统聚类法中的组间平均连接法,以平方欧式距离为度量标准的聚类方法,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生态化水平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可以划分为四大类型:第一类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领先区,仅包括北京1个地区,北京市在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持续性创新和生态化潜力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其因子综合得分排名第一,具有绝对优势。第二类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发达区,在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持续性创新和生态化潜力上均存在一定的优势,包括上海、江苏、海南、浙江、广东、天津、山东、江西8个省市。第三类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中等区,包括辽宁、湖北、湖南、吉林、重庆、福建、四川、安徽、河南、河北、广西、陕西、内蒙古13个省市(自治区),这些省市在资源循环利用、持续性创新、节能减排和生态化潜力方面都处于中等水平。第四类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落后区,包括贵州、黑龙江、山西、云南、宁夏、甘肃、新疆、青海8个省(自治区),因子综合得分排序也处于落后地位,在资源循环利用、持续性创新、生态化潜力和节能减排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劣势。
根据上述划分的四大类型,对进入新世纪以来这四大类型地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选取了2005年—2012年共8年的数据,对不同年份四大地区民营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以15个指标为分析变量,以所属地区的指标值平均值作为每类地区每年的各指标值,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由相关系数矩阵计算其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前四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8.399%,故提取了这四个主成分加以分析,计算出主成分综合得分[8]。
动态水平分析结果显示:自2005年以来每类地区的主成分得分呈递增趋势,这与现实也是相符合的,我国从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各地区已开始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向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态文明方向努力,从而使得各地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生态化水平有所提升。从整体来看,领先区、发达区、中等区、落后区的总体格局未发生变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本文聚类结果的合理性。同时可以看出,在2005年—2008年间,四类地区的差距保持不变,但2008年—2012年期间,中等区的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在逐步提高,领先区和发达区在波动中上升,落后区在曲折中略有上升,且与其他地区差距越来越大。
通过上述实证研究,静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差异较大但是具有聚类性,可根据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差异特点划分为四大类型:领先区、发达区、中等区和落后区;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在波动中逐步上升,但四大类地区之间差异在逐步扩大。四大类地区之间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的差距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从上述实证分析可得各类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基础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思路存在差距、区域要素投入和国家相关政策等为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本文认为应该从各大类地区的民营企业自身所处的阶段和水平出发,有侧重点地提高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中的生态化水平,缩小民营经济生态化发展差距,从整体上提高我国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中的生态化水平,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
落后区地区的当务之急是要提高民营企业入驻的能耗和环境门槛。一方面是当地政府要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构建低碳化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当地的民营工业企业应积极调整其生产结构,逐步减少原煤直接使用,优化用能结构,提高其工艺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
中等区地区应侧重打造资源节约、低碳排放的循环经济民营工业企业体系。中等地区几乎都是中部地区,其资源优势较大,高效利用资源,通过循环利用资源带来收益和减轻环境污染是关键。一是要推进清洁生产,实现企业层面的集约生产。二是形成集约高效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从水资源循环利用与水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及其再生利用两个方面着手[9]。三是延伸其生产链,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发达地区应将技术创新与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发展为重点。从静态分析结果可知发达地区的A类地区持续性创新发展已进入瓶颈区,技术创新的高效率运用是突破该瓶颈的关键。一是要建立相关信息网,重视以技术专利、技术秘密使用权、工艺流程等为载体的软技术的引进;二是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长期合作机制,使企业获得稳定的技术资源及产品信息;三是制定技术创新战略,建立长效的创新激励机制[10]。而B类地区则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业,打造低碳产业体系。积极在民营工业企业中推进清洁煤技术、新能源技术、物联网等的创新与产业化以推进民营企业结构的生态化升级。
领先地区现阶段应利用其优势提高其生态融资水平。通过给积极从事生态技术创新的民营企业提供更充裕的资金,同时使污染型的企业在融资上变得相对困难,可以引导企业向生态化模式转变,从而提高该地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生态化水平。一方面应加大生态专项补贴政策力度。有重点地以对生态化升级水平提升为根本目标的民营企业实施专项补贴,另一方面应支持社会中介机构参与贷款审理,为资质较好的民营企业争取银行授信,建立多种资金来源、多种组织形式参与、多层次结构的担保体系,扩宽民营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 陈浩.生态企业与企业生态化机制的建立[J].管理世界,2003(2) :102-104.
[2] 周枝田.企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0.
[3] 张松滨.集对分析与企业环境经济效益综合评价[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3(9) :239-241.
[4] 杨永芳.我国企业生态化建设的问题及其发展思路[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2):492-494.
[5] 武健鹏. 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路径创新研究:基于政府作用的视角[D]. 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2.
[6] 陈述云.综合评价中指标的客观赋权方法[J].上海统计,1995(6):16-18.
[7] 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134-137.
[8] 陆根尧,盛龙,唐辰华.中国产业生态化水平的静态与动态分析——基于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3):150-151.
[9] 杨召,区域循环经济生态化发展模式设计与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10] 王亮.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路径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