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几个着力点

2014-03-05 07:42戈振芳
考试周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着力点初中数学教学教学设计

戈振芳

摘 要: 数学教学设计应抓住“夯实双基,形成技能”和“渗透思想,积累经验”等着力点,注重夯实双基,促进学生的数学发展.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教学设计 着力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对此,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应该抓住怎样的着力点呢?

一、抓住“凸显概念本质”的着力点

数学基础知识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载体.在“有理数”教学中,课堂教学设计要根据负数、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和无理数等重要概念的内在要求,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理解、掌握和应用这些概念.首先是明确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者反映的是所有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总和,后者指的是对象的全体.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在“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教学设计中,为了引导学生从小学学过的分数出发,进一步将有限小数、整数均写成分数形式,为揭示有理数的本质特征做好知识准备.我先抛出问题l:写出几个分数.问题2:还有哪些数可以写成分数形式?试举例说明.接着,又设计了问题3:无限小数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吗?若能,试举例说明;若不能,试简单说明理由.引导学生将无限小数分成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抛出问题4:按照能否化成分数形式这一标准,将所有的数进行分类.问题5:尝试给有理数和无理数下定义.在用问题串引导学生总结出有理数的概念内涵后,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标准,将所有能化成分数形式的数分为一类,即有理数;将不能化成分数形式的数分为另一类,即无理数.这样,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积累数系扩充的经验,理解概念的数学本质.

二、抓住“提高运算的能力”的着力点

运算能力,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思维能力.运算的合理性,表现为运算目标的确定和运算途径的选择.合理选择运算途径不仅是迅速运算的需要,而且是运算准确性的保证.比如,在“代数式的值”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入手提出问题.问题1:用代数式表示(1)a与b的和的平方;(2)a与b两数的平方和;(3)a与b的和的50%.问题2:用语言叙述代数式2n+10的意义.问题3:对于第2题中的代数式2n+10,可否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打出投影.)问题4:某学校运动会需要添置一批排球,每班配2个,学校另外留10个.如果这个学校共有n个班,总共需多少个排球?(若学校有15个班(即n=15),则添置排球总数为多少个?若有20个班呢?)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指出:需要添置排球总数,随着班数的确定而确定,计算结果也不同.显然,当n=15时,代数式2n+10的值为40;当n=20时,代数式2n+10的值是50.其计算结果40和50分别称为代数式2n+10当n=15和n=20时的值.

三、抓住“渗透数学思想”的着力点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方法,以及规律本质的认识.某种意义上,它是学生“将具体的数学知识都忘掉以后剩下的东西”.与基本知识和技能相比,数学思想具有更大的“潜在性”和“稳定性”.同时,数学思想包括抽象思想、推理思想、模型思想等.其中,抽象思想表现为从特殊到一般、分类、符号化等形式;推理思想表现为归纳、类比、演绎、数形结合、化归等形式;模型思想(数学化)表现为函数、方程与不等式、随机、统计等形式.数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提高数学能力.以“数轴”的教学设计为例,问题1:如何在直线上用点表示有理数?(1)如何在直线上用合适的点表示-1和1?(2)如何在直线上用合适的点表示-2和2?(3)如何在直线上用合适的点来表示0?问题2:能表示数的直线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在此环节中,教师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先提出用图形表示数,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做好准备.再将问题分解为3个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概括数轴的三个特点.接着,抛出问题3:(1)如果点A表示的数是“-1”,你能在数轴上找到这个点吗?(2)你能给数轴下个定义吗?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依次去掉数轴上的正方向、单位长度和原点,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要素的作用,从而感受数轴的三要素的必要性,经历建构数轴概念的过程.最后,抛出问题4:(1)指出数轴上设定点表示的数;(2)在数轴上表示下列数:-3,2,0,■,并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两个问题分别是“数轴上的点可以表示有理数”和“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体现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思想.

四、抓住“积累活动经验”的着力点

数学活动经验形成于学生的活动过程之中,伴随着学生的数学学习而发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活动中获得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其中,包括学生具有的数学知识、对数学活动的领悟、思维方式、推理方法等,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至关重要.数学的教学设计应凸显以下特征:一是凸显主体性.注重数学活动经验是基于学习主体的,具有学生的个性特征,属于特定的学生个体.二是凸显实践性.注重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在学习的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强调离开了活动过程,就无法形成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经验.三是凸显发展性.强调数学活动经验必须反映学生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或者在某一学习阶段中对学习内容的经验性认识.当然,这种经验性认识更多的时候是内隐的,原来的或直接感受的,它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变化的.比如,在“一道课本习题的延伸与拓展”的教学案例中,原题(苏科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复习题第18题):桌子上有3只杯口朝上的茶杯,每次翻转2只,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这3只杯子的杯口全部朝下?7只杯口朝上的茶杯,每次翻转3只,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这7只杯子的杯口全部朝下?如果用“+1”、“-1”表示杯口“朝上”、“朝下”,你能用有理数的运算说明理由吗?为了解决此题,一位骨干教师成功地将其改造为一节数学活动课“茶杯翻转”,帮助学生在动手实践、数学思考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并有效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总之,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既要夯实双基又要渗透思想.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活动经验,提高数学素养.endprint

摘 要: 数学教学设计应抓住“夯实双基,形成技能”和“渗透思想,积累经验”等着力点,注重夯实双基,促进学生的数学发展.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教学设计 着力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对此,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应该抓住怎样的着力点呢?

一、抓住“凸显概念本质”的着力点

数学基础知识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载体.在“有理数”教学中,课堂教学设计要根据负数、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和无理数等重要概念的内在要求,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理解、掌握和应用这些概念.首先是明确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者反映的是所有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总和,后者指的是对象的全体.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在“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教学设计中,为了引导学生从小学学过的分数出发,进一步将有限小数、整数均写成分数形式,为揭示有理数的本质特征做好知识准备.我先抛出问题l:写出几个分数.问题2:还有哪些数可以写成分数形式?试举例说明.接着,又设计了问题3:无限小数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吗?若能,试举例说明;若不能,试简单说明理由.引导学生将无限小数分成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抛出问题4:按照能否化成分数形式这一标准,将所有的数进行分类.问题5:尝试给有理数和无理数下定义.在用问题串引导学生总结出有理数的概念内涵后,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标准,将所有能化成分数形式的数分为一类,即有理数;将不能化成分数形式的数分为另一类,即无理数.这样,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积累数系扩充的经验,理解概念的数学本质.

二、抓住“提高运算的能力”的着力点

运算能力,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思维能力.运算的合理性,表现为运算目标的确定和运算途径的选择.合理选择运算途径不仅是迅速运算的需要,而且是运算准确性的保证.比如,在“代数式的值”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入手提出问题.问题1:用代数式表示(1)a与b的和的平方;(2)a与b两数的平方和;(3)a与b的和的50%.问题2:用语言叙述代数式2n+10的意义.问题3:对于第2题中的代数式2n+10,可否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打出投影.)问题4:某学校运动会需要添置一批排球,每班配2个,学校另外留10个.如果这个学校共有n个班,总共需多少个排球?(若学校有15个班(即n=15),则添置排球总数为多少个?若有20个班呢?)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指出:需要添置排球总数,随着班数的确定而确定,计算结果也不同.显然,当n=15时,代数式2n+10的值为40;当n=20时,代数式2n+10的值是50.其计算结果40和50分别称为代数式2n+10当n=15和n=20时的值.

三、抓住“渗透数学思想”的着力点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方法,以及规律本质的认识.某种意义上,它是学生“将具体的数学知识都忘掉以后剩下的东西”.与基本知识和技能相比,数学思想具有更大的“潜在性”和“稳定性”.同时,数学思想包括抽象思想、推理思想、模型思想等.其中,抽象思想表现为从特殊到一般、分类、符号化等形式;推理思想表现为归纳、类比、演绎、数形结合、化归等形式;模型思想(数学化)表现为函数、方程与不等式、随机、统计等形式.数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提高数学能力.以“数轴”的教学设计为例,问题1:如何在直线上用点表示有理数?(1)如何在直线上用合适的点表示-1和1?(2)如何在直线上用合适的点表示-2和2?(3)如何在直线上用合适的点来表示0?问题2:能表示数的直线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在此环节中,教师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先提出用图形表示数,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做好准备.再将问题分解为3个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概括数轴的三个特点.接着,抛出问题3:(1)如果点A表示的数是“-1”,你能在数轴上找到这个点吗?(2)你能给数轴下个定义吗?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依次去掉数轴上的正方向、单位长度和原点,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要素的作用,从而感受数轴的三要素的必要性,经历建构数轴概念的过程.最后,抛出问题4:(1)指出数轴上设定点表示的数;(2)在数轴上表示下列数:-3,2,0,■,并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两个问题分别是“数轴上的点可以表示有理数”和“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体现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思想.

四、抓住“积累活动经验”的着力点

数学活动经验形成于学生的活动过程之中,伴随着学生的数学学习而发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活动中获得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其中,包括学生具有的数学知识、对数学活动的领悟、思维方式、推理方法等,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至关重要.数学的教学设计应凸显以下特征:一是凸显主体性.注重数学活动经验是基于学习主体的,具有学生的个性特征,属于特定的学生个体.二是凸显实践性.注重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在学习的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强调离开了活动过程,就无法形成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经验.三是凸显发展性.强调数学活动经验必须反映学生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或者在某一学习阶段中对学习内容的经验性认识.当然,这种经验性认识更多的时候是内隐的,原来的或直接感受的,它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变化的.比如,在“一道课本习题的延伸与拓展”的教学案例中,原题(苏科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复习题第18题):桌子上有3只杯口朝上的茶杯,每次翻转2只,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这3只杯子的杯口全部朝下?7只杯口朝上的茶杯,每次翻转3只,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这7只杯子的杯口全部朝下?如果用“+1”、“-1”表示杯口“朝上”、“朝下”,你能用有理数的运算说明理由吗?为了解决此题,一位骨干教师成功地将其改造为一节数学活动课“茶杯翻转”,帮助学生在动手实践、数学思考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并有效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总之,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既要夯实双基又要渗透思想.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活动经验,提高数学素养.endprint

摘 要: 数学教学设计应抓住“夯实双基,形成技能”和“渗透思想,积累经验”等着力点,注重夯实双基,促进学生的数学发展.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教学设计 着力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对此,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应该抓住怎样的着力点呢?

一、抓住“凸显概念本质”的着力点

数学基础知识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载体.在“有理数”教学中,课堂教学设计要根据负数、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和无理数等重要概念的内在要求,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理解、掌握和应用这些概念.首先是明确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者反映的是所有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总和,后者指的是对象的全体.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在“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教学设计中,为了引导学生从小学学过的分数出发,进一步将有限小数、整数均写成分数形式,为揭示有理数的本质特征做好知识准备.我先抛出问题l:写出几个分数.问题2:还有哪些数可以写成分数形式?试举例说明.接着,又设计了问题3:无限小数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吗?若能,试举例说明;若不能,试简单说明理由.引导学生将无限小数分成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抛出问题4:按照能否化成分数形式这一标准,将所有的数进行分类.问题5:尝试给有理数和无理数下定义.在用问题串引导学生总结出有理数的概念内涵后,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标准,将所有能化成分数形式的数分为一类,即有理数;将不能化成分数形式的数分为另一类,即无理数.这样,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积累数系扩充的经验,理解概念的数学本质.

二、抓住“提高运算的能力”的着力点

运算能力,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思维能力.运算的合理性,表现为运算目标的确定和运算途径的选择.合理选择运算途径不仅是迅速运算的需要,而且是运算准确性的保证.比如,在“代数式的值”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入手提出问题.问题1:用代数式表示(1)a与b的和的平方;(2)a与b两数的平方和;(3)a与b的和的50%.问题2:用语言叙述代数式2n+10的意义.问题3:对于第2题中的代数式2n+10,可否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打出投影.)问题4:某学校运动会需要添置一批排球,每班配2个,学校另外留10个.如果这个学校共有n个班,总共需多少个排球?(若学校有15个班(即n=15),则添置排球总数为多少个?若有20个班呢?)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指出:需要添置排球总数,随着班数的确定而确定,计算结果也不同.显然,当n=15时,代数式2n+10的值为40;当n=20时,代数式2n+10的值是50.其计算结果40和50分别称为代数式2n+10当n=15和n=20时的值.

三、抓住“渗透数学思想”的着力点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方法,以及规律本质的认识.某种意义上,它是学生“将具体的数学知识都忘掉以后剩下的东西”.与基本知识和技能相比,数学思想具有更大的“潜在性”和“稳定性”.同时,数学思想包括抽象思想、推理思想、模型思想等.其中,抽象思想表现为从特殊到一般、分类、符号化等形式;推理思想表现为归纳、类比、演绎、数形结合、化归等形式;模型思想(数学化)表现为函数、方程与不等式、随机、统计等形式.数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提高数学能力.以“数轴”的教学设计为例,问题1:如何在直线上用点表示有理数?(1)如何在直线上用合适的点表示-1和1?(2)如何在直线上用合适的点表示-2和2?(3)如何在直线上用合适的点来表示0?问题2:能表示数的直线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在此环节中,教师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先提出用图形表示数,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做好准备.再将问题分解为3个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概括数轴的三个特点.接着,抛出问题3:(1)如果点A表示的数是“-1”,你能在数轴上找到这个点吗?(2)你能给数轴下个定义吗?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依次去掉数轴上的正方向、单位长度和原点,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要素的作用,从而感受数轴的三要素的必要性,经历建构数轴概念的过程.最后,抛出问题4:(1)指出数轴上设定点表示的数;(2)在数轴上表示下列数:-3,2,0,■,并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两个问题分别是“数轴上的点可以表示有理数”和“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体现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思想.

四、抓住“积累活动经验”的着力点

数学活动经验形成于学生的活动过程之中,伴随着学生的数学学习而发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活动中获得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其中,包括学生具有的数学知识、对数学活动的领悟、思维方式、推理方法等,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至关重要.数学的教学设计应凸显以下特征:一是凸显主体性.注重数学活动经验是基于学习主体的,具有学生的个性特征,属于特定的学生个体.二是凸显实践性.注重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在学习的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强调离开了活动过程,就无法形成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经验.三是凸显发展性.强调数学活动经验必须反映学生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或者在某一学习阶段中对学习内容的经验性认识.当然,这种经验性认识更多的时候是内隐的,原来的或直接感受的,它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变化的.比如,在“一道课本习题的延伸与拓展”的教学案例中,原题(苏科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复习题第18题):桌子上有3只杯口朝上的茶杯,每次翻转2只,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这3只杯子的杯口全部朝下?7只杯口朝上的茶杯,每次翻转3只,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这7只杯子的杯口全部朝下?如果用“+1”、“-1”表示杯口“朝上”、“朝下”,你能用有理数的运算说明理由吗?为了解决此题,一位骨干教师成功地将其改造为一节数学活动课“茶杯翻转”,帮助学生在动手实践、数学思考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并有效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总之,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既要夯实双基又要渗透思想.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活动经验,提高数学素养.endprint

猜你喜欢
着力点初中数学教学教学设计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学好集合的三个“着力点”
乡村振兴的几个着力点
把治污的着力点放到基层去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探究初中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方法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