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杰
摘 要: 如何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是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问题。科学探究永远是科学课中的主题,它不仅是学习科学要达到的目标,而且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科学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探究必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安排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有效地开展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科学探究活动 有效性 提高方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这一科学学习的核心理念已深深植入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科学教学在贯彻这一学习理念时,应充分体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会科学知识、方法与技能的同时,培养自己的科学能力,促进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学生在活动中看似在探究,实际上还是沿着教师的思路在走。如何真正地让学生探究,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是科学老师必须明白的问题。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方法与思考。
一、在质疑发问中展开探究,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
1.储备质疑探究的素材
教学《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感受空气”,用塑料袋装空气、用嘴吹起纸条、把空瓶子放进水里……学生玩得很尽兴。
这时,我要求学生说说在刚才的活动中是怎样感受到空气是存在的。当他们回答完后就会产生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空气有哪些特点?如何能证明空气的确存在?空气有重量吗?
教师应肯定这些问题的价值,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积极评价,并让学生把在玩中想到的问题记录在“科学本”上,慢慢积累,这便成为他们有效提问的宝贵素材。
2.明确质疑探究的方向
课堂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一个探究主题后,让学生说说感兴趣的问题,于是学生毫无边际地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其实在老师提出探究主题后,还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如教学《蜗牛》这一课,当学生看到活生生的蜗牛时,天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提出许多问题:蜗牛会咬人吗?蜗牛以什么为食?蜗牛长脚吗?蜗牛是怎样生小蜗牛的……
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热情,我将所有问题都记录在黑板上,然后和学生一起盘点、探讨这些问题:哪些问题更具体化、有可操作性;哪些问题是在课堂上就能观察到的,今天观察的目标是什么,这样就给他们明确了质疑探索的方向。
3.培养质疑探究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提问习惯,形成“常问为什么”的科学品质与态度。我欣喜地发现,坚持这样做,学生对科学问题开始有了特殊的敏感,他们常常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事件入手,从学习中的所见所闻入手,然后形成问题。现在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本厚厚的问题本,他们开始真切体会到,原来生活就是一本百科全书。
二、从分析归纳中展开探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1.注重发展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善于深入思考,多做交流,并启发学生发挥自身特长。同时要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足够时间进行观察、实验、思考和交流。
在教学《溶解的快与慢》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物质溶解的事例,通过交流生活中在溶解物质时使用了哪些方法,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诱发他们开展实验,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愿望。这样,学生对溶解快慢方法的思考更加深入,对动手实验更积极,思维更活跃,想象力、创造力更丰富多彩,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2.优化教学方式
教师应善于设计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走自行探究解决问题的道路。如教学《植物的叶》一课的“观察叶的生长变化”环节时,我把一根桑树树枝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这根树枝上的叶有什么变化。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时,我追问:“其他植物的叶也是这样生长变化的吗?”学生开始思考,我又问:“常绿植物是不是跟落叶植物一样也有这样的变化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观察樟树树枝上的叶,明白了常绿植物虽然一年四季常青,但是它们的叶与落叶植物一样都要经历死亡、枯萎这一过程。
教师要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景:在讲台上不小心把盐撒到水杯里了,哪位同学能帮老师把盐和水重新分开?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纷纷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带着浓厚兴趣投入实验中寻找最佳方法,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探究效率大大提高。
3.精心组织活动
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除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外,还要注重层层推进,引人入胜,实现预期目标。
教学《哪种材料硬》一课时,我不是把书上的实验演示一遍,让学生照着做,也没有让学生简单地按照书上的要求做。而是把“生活中哪些工具需要做得很硬?人们使用这些工具完成哪些事?”作为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根据已有经验,铁锤、小刀需要做得很硬以完成敲打、切割等工作。在与其他物体的敲打、切割过程中得出钢铁比其他材料硬的结论,再让学生用书上的方法试一试。
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学生根據所研究的问题,分析相关因素,提出假设,确定实验目的和方法,学生自主研究意识很强,积极参与到探索活动中,提高探究有效性。
三、从合作交流中展开探究,提高思维的创新能力
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形式,当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产生一定兴趣,但自己又不能独立解决时,就会产生相互合作、交流、解惑的欲望。因此,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安排,适时让学生互动,这样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全面碰撞,创新能力得到激发。
1.在产生疑难处展开
当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产生疑问时,可以鼓励他们开展合作探究,相互交流,直至把问题解决。
2.在兴趣高昂时展开
在学习了简单电路,对电路的连接方法有了基本掌握后,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想连接更复杂的电路。这时,我让学生想象红绿灯的电路可能是怎么样的,让他们分组合作,试着连接红绿灯的电路,学生积极性很高,创新的思维得到发展,探究的有效性自然大大地提高。
3.在课外实践中展开
一些拓展延伸问题、综合实践问题和课前准备,需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如《我们关心天气》一课,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天气现象,教师在课前给每个小组安排了合作学习任务:一年四季中分别有哪些天气现象?表示各种天气的符号?学生课前搞调查,作分析、归纳,课上交流时就有话可说,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探究有效性也增强了。
四、在反复验证中展开探究,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任何活动,一次的结果都只是偶然,而不是必然,科学现象是可以多次重复的,科学结论要经得起反复验证。所以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哪怕是最简单的活动,一次也不够。从一次到十次或更多次,这里有科学的较真,有思维的缜密,有大胆的质疑,有反复的坚韧……自然而然,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了,同时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总之,科学探究永远是科学课中的主题,它不仅是小学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还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所以,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探究必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安排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有效地开展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