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初中地理课学习兴趣的培养

2014-03-05 04:53:49蔡小静
考试周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更新观念初中地理教学教育创新

蔡小静

摘 要: 初中阶段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刻,中学生学习地理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学生若不喜欢学习地理,则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争取最佳地理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 学习兴趣 更新观念 教育创新

中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科学素质。地理学科是中学基础教育的必修课之一,是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必须具备的文化素质。

为了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独特的教育功能,广大地理教师尤其是初中地理教师要站在时代的前列,树立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使命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地理学习状态,取得最佳的学习综合效果,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如何使学生愿意学习地理呢?必须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地理学习对象或地理学习活动力求认识的心理倾向,是最活跃的地理学习非智力因素,它和智力因素一起贯穿地理学习过程始终,且对地理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因此,地理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动力,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主要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初中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但学习的自觉性还不强,兴趣和爱好往往是他们学习的内驱力,甚至对老师的好感也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要培养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从提高自身素质出发,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喜欢老师,学生就会更加关注该老师任教的学科,能更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与老师合作得更好,学习效果自然较好,这是一种教学的良性循环。

要使学生喜欢教师,教师首先要以良好的师德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尽职尽责,力所能及,同时热爱学生。坚信“有好的老师才有好的学生”,坚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学生循循善诱,即使是对学生的批评,也要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善意,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树立起“爱岗敬业”、“爱生敬业”的良好形象。其次,教师要善于学习,苦练教学基本功,树立起“有能力”、“有水平”、“有魅力”的形象,做受学生尊敬和喜欢的老师,以感染学生,使之与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更新观念,教育创新

地理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形成教育创新意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致力于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变革,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处理好教学的主客体关系。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把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放在突出地位,避免“注入式”、“填鸭式”的“满堂灌”,使学生从被动中解放出来,成为真正的主体。

1.精心设疑,创设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顺利实现师生的互动和谐,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好奇心可以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观察、思考。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因势利导,精心设疑,引发好奇心,把学生的心理需求转化为学习的驱动力。古语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有疑有问,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设疑包括课首设疑、课中设疑和课尾设疑。课首设疑是导入新课设疑,指教师创设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引起悬念,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顺其自然地导入新课。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见开好头的重要性。同样的道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几个精彩的疑问,则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对教学活动大有裨益。课尾设疑是为下一节课学习创设悬念,调动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期待下节课接着学习。例如,我在“极地地区”一节的教学中,分两个课时学习。第一节课时,我利用课本中“因纽特人”的图片创设疑问,先引导学生看图片,并做简介,然后设问:“因纽特人原来叫爱斯基摩人,为什么后来又叫因纽特人呢?”一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引发了好奇心,然后释疑:“爱斯基摩”一词是印第安人首先叫起来的,即“食生肉的人”,因为历史上印第安人与爱斯基摩人有矛盾,所以爱斯基摩人并不喜欢这个名字,而将自己称为“因纽特”或“因纽皮特”人,在他们的语言中即“真正的人”之意。乘学生好奇心正满足时,适时导入新课:因纽特人是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居民,那么北极地区究竟指哪儿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包括北极地区在内的“极地地区”。在课堂中间,我还创设了几个疑问:“你知道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哪个范围广些?”意在引导读图:“南极洲为什么被称为‘风极、‘白色沙漠”;“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哪个气温更低?为什么两者纬度相当却有如此大的差别呢”等,这些问题,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心理活动。在课尾,我又创设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南极地区这个极其寒冷、根本没有树木生长的地方,却发现有在暖湿环境中主要由森林演变而成的煤呢?”学生的好奇心又来了,想知道答案,这为下一节课“开发和利用”的学习埋下伏笔,好比章回小说里的“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的作用,使学生期待下节课,从而知道其原因的心理需求。第二节课,我又把上节课的课尾设疑作为课首设疑,启发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去理解,并引入新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还补充了“怎样看极地地图”的教学内容,其中创设了疑问:“如果从理论上看,在地球上找个地方建房子,房子四周都要朝北,能在地球上找到这个地方吗?”然后引导学生掌握看极地地图的本领,提高读图能力,教学效果还不错。

2.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教师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要注意,不要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要讲求变化和有机结合。在学生心目中才有新鲜感,使他们精神不易疲劳,注意力不易分散,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这好比吃饭,如果饭桌上老是同几种菜,可能会影响食欲,对小孩来说,甚至会厌食。举例来说,新世纪版八年级地理教科书,学习国家地理时,安排了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等几个国家,日本作为世界地理中首先学习的国家,侧重用启发式讲授法、谈话法、地图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突出如何学习一个国家区域特征的方法。那么,对后面几个国家的学习,就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营造新鲜的教学氛围,无疑对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甚至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好处。当然,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要体现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

3.语言、文学因素的恰当运用。

“地理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其中高超的教学语言艺术对培养学习兴趣有重要作用。

地理教师一定要刻苦学习和磨炼口头表达技巧,才有利于培养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地理教学语言一般要求表达准确清晰、科学性强,做到“科学性”、“准确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语言表达要有声有色,以声助教,使学生情绪波澜起伏,体验深刻,如果平淡干巴,难免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甚至有催眠的作用,致使学生厌听;地理教学语言也要注意语气腔调的抑扬顿挫、轻重快慢、高低起伏的变化恰如其分,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时而慷慨激昂,催人振奋,时而轻声细语,润人心田。对于重点知识、重要概念和数据,可加重语气,唤起学生注意,强化学生记忆,有时可稍作停顿,给学生留下思考和联想的时间。另外教师要学会使用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在愉快中领悟教师的用意,理解知识、发展智力、受到教育,对于培养学习兴趣有神奇功效。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引用诗歌、谚语、成语、故事、顺口溜、修辞手法等文学因素的内容,增强地理教学内容的文学色彩和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学习内容的生动有趣,在得到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增加教师的个人魅力,十分有利于培养地理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活动老,学到老”,地理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当今是信息社会,教师只要善于学习,是容易获取相关的有用信息的。如描写黄梅时节的有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学习高原山地气候时有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习我国西北温带大陆性气候时有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学习地球自转、公转时,可以运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学习我国地形地势时有“一江春水向东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学习交通运输时,有顺口溜“要想富,先修路”,说明交通的重要性等。有时还可以自编顺口溜之类的,如我在“陆地和海洋”一节教学中,编了一句“亚欧非,‘堆一堆,南极大洋南北美”,然后指图并做解释,很好地帮助一些“记忆难”的同学,克服记忆七大洲名称和分布的困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灵活运用教材。

地理教材包括地理教科书和地理课外补充材料,是地理教学的重要载体。

地理教师不要完全被教科书牵着走,应分析教材,适当加工改造。有时对其顺序可做适当调整,不拘泥于原来的顺序,否则容易在一些学生心目中造成“照本宣科”的错觉,不利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同时,教师还应该结合实际适当补充课外补充材料,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有趣,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另外,如果教科书中存在不妥之处,教师应解释清楚。如在新世纪版八年级地理教科书中,“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把好望角的位置说成“非洲大陆西南端”是不恰当的,应该是“非洲大陆南端”更为妥当些,因为方向有相对性,好望角的方位是相对于非洲大陆主体部分来说的。另外教科书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气候类型,描述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疏林草原气候,而没有提及热带沙漠气候,也有不妥之处,因为从课本中的气候类型图看,热带沙漠气候的分布面积并不亚于热带雨林气候,教学时应补上这一气候类型,不然的话,容易导致不可知论,使学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莫名其妙,失去学习信心,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加强直观教学

地理教学离不开直观教具,可借助地图、地理模型、标本和仪器等地理教具,甚至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深化感性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原理等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如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时,借助三球仪的帮助,可以化难为易,使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地理教师要积极训练画图技能,掌握在黑板上画地图的本领,特别是轮廓图。一方面方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黑板上画的空白地图,引导学生在读相应完整的彩色地图后强化记忆,强化记忆一些地理事物的名称及分布,提高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提高记忆效率,也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画图技能。另一方面,教师过硬的画图本领能使学生更加信服老师,学生更乐于同老师合作学习,完成好教学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帮助学生提高“地理有用”的认识

地理教师须常用现实材料、例子,结合当前的形势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使学生更加关注地理学习。同时,教师还要结合实际,常用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是有用的地理,感到“生活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身边”,从而对地理学习建立一种需求感和内驱力。如春初秋末,有时下了一场雨,气温有时升有时降的天气现象,可适时用锋面雨形成的相关知识,结合谚语“一场春雨一场暧,一场秋雨一场寒”来解释。又如学习“日本”时,结合2011年日本3.11地震和海啸的实际,用板块构造理论来解释日本多地震的原因,并适当介绍一些防震知识,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的确有用,那么学习地理的兴趣自然而然会增加,何乐而不为呢?

“学习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认识地理不仅对生活有用,而且对终身发展有用。要向学生阐明,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可以形成人地协调、因地制宜、全球观念、环境伦理观、可持续发展等地理学思想观念,是现代公民健全文化素质的必备成分,可以受用终身,对终身发展有用。同时,教师还应从发展智力、培养人才的角度激励学生,告诉他们地理学习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智力。地理学科是通过空间视角来研究客观事物的,它十分强调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区位特征,通过对空间方位的判断、事物之间空间联系及结构的确定、地图运用的训练,有利于培养空间思维能力,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灵感,产生创新意识,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21世纪十分需要创新型人才。还要告诉学生,初中阶段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十分关键的时期,学习地理有利于他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和现象,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十分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心理需求就会加强,从而激发他们努力学习地理的动机,进而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以上几点,可能只是培养地理学习兴趣的点点滴滴,还有更多好的方法需要地理教师探索、发现、实践、创新。总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要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用心努力去做,我相信会有更好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张明,刘晓明主编.中学心理健康教育.

[2]严铁毅主编.专业技术人员科技论文写作.

[3]孙小娟,任一鸣.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

[4]彭钢,张晓东编著.课程理念的更新.

猜你喜欢
更新观念初中地理教学教育创新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
未来英才(2016年17期)2017-01-06 10:26:39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图像教学探析
考试周刊(2016年95期)2016-12-21 01:14:53
对初中地理教学中兴趣教学的探讨
考试周刊(2016年21期)2016-12-16 11:17:13
师德建设之我见
考试周刊(2016年94期)2016-12-12 13:44:30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考试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 13:29:36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生价值观教育创新探讨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26:35
浅析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教育理念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4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