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让练习课也精彩

2014-03-03 20:43于永祥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角是个角分配律

于永祥

小学数学练习课是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的课型,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那么,如何上好练习课?下面谈谈我个人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心得。

一、先做后讲,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习“三角形”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求角1的度数。

因为教材之前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四边形的内角和知识又属于教材上思考题的内容。所以看到这道题目,我便认为学生完成可能有困难,不禁有提醒的冲动,但最后还是克制自己,让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

虽然有一部分学生不会,但有一部分学生做出来了,而且有几个学生做出了我没想到的方法。方法一:因为四边形内角和是360°,180°-130°=50°,90°+90°+50=230°,360°-230°=130°。方法二:如图2,180°-130°=50°,180°-50°-90°=40°,40°+90°=130°。学生竟然运用了高年级乃至初中“添辅助线”的方法,真了不起。

其实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作为教师应该给他们展示的机会:一是通过他们的汇报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是通过他们的汇报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其他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

二、有效整合,注重知识的层次性

练习设计不但要考虑教学内容,也要考虑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每一步都要做到“让学生跳一跳刚好摘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三角形”单元练习中一道习题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第1层次:出示一个只有2个角的三角形,让学生说一说少掉的那个角的度数,并说一说怎么思考的。

第2层次:出示只有1个角是40度的三角形,让学生说一说少掉的那个角的度数。

第3层次:出示只有1个角40度的等腰三角形,让学生说一说少掉的那个角的度数。

小结:如果已知的这个角是顶角,怎么算少掉的2个角?如果已知的这个角是底角,怎么算少掉的2个角?如果已知的角没说是什么角,有几种可能?

第4层次:出示撕碎的等边三角形,问:一个角的度数都没告诉你,你知道每个角的度数吗?

一道题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解决已知两个角的度数,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算第三个角;第二层次只知道一个角的度数,那么另两个角的度数就有无数种情况,不确定,但两个角的和一定是140度,发散了学生的思维;第三层次,巩固了等腰三角形中已知一个角算另外两个角的方法;第四层次巩固了等边三角形“不论大小每个角是固定的60度”的性质。这样把几个知识点合为一个整体,每个知识点之间过渡自然,由易而难,步步深入,避免了学生完成一题又一题的枯燥感。

三、合理取舍,注重练习的针对性

练习课的设计不能只以学生做了多少道习题为标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是否学会了自我学习、练习的方法。所以,练习课的习题应该注意“少而精”。

在学习“利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后,教材安排了练习课,主要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变式及简便计算。看似是练习课,其实内容相当于新授课,所以这节课的重点要放在变式的学习上。所以我就放弃了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的练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第一题:

完成这题后,问学生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便能提出:黄色小正方体比蓝色小正方体多几个?,再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等式,猜测像这样的2个算式都相等吗?最后把之前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和这节课运用变式简便计算的题目进行比较性练习。

这样就把这节课的黄金时间用在了重要的地方,避免了在复习旧知上花大量时间。如果没有精心的设计练习,而只是按教材的内容和顺序去教学,可能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即使花费的时间很多,做的习题却不多,也不会得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要上一节高质、高效的数学练习课,需要教师精心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练习,组织学生,及时总结,其难度不亚于一节新授课。但只要我们用心去浇灌,练习课这片绿洲一定也能生机盎然。

(责编 金 铃)endprint

小学数学练习课是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的课型,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那么,如何上好练习课?下面谈谈我个人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心得。

一、先做后讲,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习“三角形”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求角1的度数。

因为教材之前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四边形的内角和知识又属于教材上思考题的内容。所以看到这道题目,我便认为学生完成可能有困难,不禁有提醒的冲动,但最后还是克制自己,让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

虽然有一部分学生不会,但有一部分学生做出来了,而且有几个学生做出了我没想到的方法。方法一:因为四边形内角和是360°,180°-130°=50°,90°+90°+50=230°,360°-230°=130°。方法二:如图2,180°-130°=50°,180°-50°-90°=40°,40°+90°=130°。学生竟然运用了高年级乃至初中“添辅助线”的方法,真了不起。

其实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作为教师应该给他们展示的机会:一是通过他们的汇报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是通过他们的汇报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其他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

二、有效整合,注重知识的层次性

练习设计不但要考虑教学内容,也要考虑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每一步都要做到“让学生跳一跳刚好摘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三角形”单元练习中一道习题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第1层次:出示一个只有2个角的三角形,让学生说一说少掉的那个角的度数,并说一说怎么思考的。

第2层次:出示只有1个角是40度的三角形,让学生说一说少掉的那个角的度数。

第3层次:出示只有1个角40度的等腰三角形,让学生说一说少掉的那个角的度数。

小结:如果已知的这个角是顶角,怎么算少掉的2个角?如果已知的这个角是底角,怎么算少掉的2个角?如果已知的角没说是什么角,有几种可能?

第4层次:出示撕碎的等边三角形,问:一个角的度数都没告诉你,你知道每个角的度数吗?

一道题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解决已知两个角的度数,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算第三个角;第二层次只知道一个角的度数,那么另两个角的度数就有无数种情况,不确定,但两个角的和一定是140度,发散了学生的思维;第三层次,巩固了等腰三角形中已知一个角算另外两个角的方法;第四层次巩固了等边三角形“不论大小每个角是固定的60度”的性质。这样把几个知识点合为一个整体,每个知识点之间过渡自然,由易而难,步步深入,避免了学生完成一题又一题的枯燥感。

三、合理取舍,注重练习的针对性

练习课的设计不能只以学生做了多少道习题为标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是否学会了自我学习、练习的方法。所以,练习课的习题应该注意“少而精”。

在学习“利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后,教材安排了练习课,主要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变式及简便计算。看似是练习课,其实内容相当于新授课,所以这节课的重点要放在变式的学习上。所以我就放弃了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的练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第一题:

完成这题后,问学生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便能提出:黄色小正方体比蓝色小正方体多几个?,再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等式,猜测像这样的2个算式都相等吗?最后把之前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和这节课运用变式简便计算的题目进行比较性练习。

这样就把这节课的黄金时间用在了重要的地方,避免了在复习旧知上花大量时间。如果没有精心的设计练习,而只是按教材的内容和顺序去教学,可能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即使花费的时间很多,做的习题却不多,也不会得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要上一节高质、高效的数学练习课,需要教师精心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练习,组织学生,及时总结,其难度不亚于一节新授课。但只要我们用心去浇灌,练习课这片绿洲一定也能生机盎然。

(责编 金 铃)endprint

小学数学练习课是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的课型,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那么,如何上好练习课?下面谈谈我个人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心得。

一、先做后讲,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习“三角形”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求角1的度数。

因为教材之前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四边形的内角和知识又属于教材上思考题的内容。所以看到这道题目,我便认为学生完成可能有困难,不禁有提醒的冲动,但最后还是克制自己,让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

虽然有一部分学生不会,但有一部分学生做出来了,而且有几个学生做出了我没想到的方法。方法一:因为四边形内角和是360°,180°-130°=50°,90°+90°+50=230°,360°-230°=130°。方法二:如图2,180°-130°=50°,180°-50°-90°=40°,40°+90°=130°。学生竟然运用了高年级乃至初中“添辅助线”的方法,真了不起。

其实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作为教师应该给他们展示的机会:一是通过他们的汇报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是通过他们的汇报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其他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

二、有效整合,注重知识的层次性

练习设计不但要考虑教学内容,也要考虑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每一步都要做到“让学生跳一跳刚好摘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三角形”单元练习中一道习题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第1层次:出示一个只有2个角的三角形,让学生说一说少掉的那个角的度数,并说一说怎么思考的。

第2层次:出示只有1个角是40度的三角形,让学生说一说少掉的那个角的度数。

第3层次:出示只有1个角40度的等腰三角形,让学生说一说少掉的那个角的度数。

小结:如果已知的这个角是顶角,怎么算少掉的2个角?如果已知的这个角是底角,怎么算少掉的2个角?如果已知的角没说是什么角,有几种可能?

第4层次:出示撕碎的等边三角形,问:一个角的度数都没告诉你,你知道每个角的度数吗?

一道题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解决已知两个角的度数,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算第三个角;第二层次只知道一个角的度数,那么另两个角的度数就有无数种情况,不确定,但两个角的和一定是140度,发散了学生的思维;第三层次,巩固了等腰三角形中已知一个角算另外两个角的方法;第四层次巩固了等边三角形“不论大小每个角是固定的60度”的性质。这样把几个知识点合为一个整体,每个知识点之间过渡自然,由易而难,步步深入,避免了学生完成一题又一题的枯燥感。

三、合理取舍,注重练习的针对性

练习课的设计不能只以学生做了多少道习题为标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是否学会了自我学习、练习的方法。所以,练习课的习题应该注意“少而精”。

在学习“利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后,教材安排了练习课,主要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变式及简便计算。看似是练习课,其实内容相当于新授课,所以这节课的重点要放在变式的学习上。所以我就放弃了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的练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第一题:

完成这题后,问学生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便能提出:黄色小正方体比蓝色小正方体多几个?,再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等式,猜测像这样的2个算式都相等吗?最后把之前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和这节课运用变式简便计算的题目进行比较性练习。

这样就把这节课的黄金时间用在了重要的地方,避免了在复习旧知上花大量时间。如果没有精心的设计练习,而只是按教材的内容和顺序去教学,可能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即使花费的时间很多,做的习题却不多,也不会得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要上一节高质、高效的数学练习课,需要教师精心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练习,组织学生,及时总结,其难度不亚于一节新授课。但只要我们用心去浇灌,练习课这片绿洲一定也能生机盎然。

(责编 金 铃)endprint

猜你喜欢
角是个角分配律
多种方法数角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一次“错误”引发的思考
数一数一共多少个角
除法中有“分配律”吗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活用乘法分配律
“相交线”检测题
丽丽的年龄
认识平面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