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娇 吴穹
摘 要 本文首先列举了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接下来从学校办学定位存在偏差、实训环节严重不足、就业指导不够充分等方面分析了原因,最后提出主动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加强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加强舆论引导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偏见等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就业 现状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the Actuality of the Graduates' Employment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uggestions
LI Xiaojiao[1], WU Qiong[2]
([1] Aviation Services Department, Changsha Nanfang Profession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208;
[2]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74)
Abstract At first, this paper lists the actuality of the graduates'employment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n analysis the reasons of this question,such as the target of the college is uncorrect, the practice is not enough,and the guide of the employment is poor. The last, gives the suggestions, just as the education consistents with the needs of society,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personal ability for students, and change the prejudice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mployment; actuality
高等職业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近年来,由于国家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高职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办学效果显著,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目前高职毕业生已接近每年高校毕业生总数的一半。但在规模扩大的同时,高职院校本身并未做到与时俱进,从而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反日益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导致培养的人才缺乏竞争力优势,很难满足就业市场需求。因此,就业问题成为高职教育需要加以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1 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
在目前国家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力度,整体就业形势基本向好的大环境下,占据毕业生规模“半壁江山”的高职毕业生却无论在学历、个人能力,还是工作经验等方面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总体就业率普遍低于本科院校毕业生三到四个百分点,工资水平大约低600-800元。以2011届高校毕业生为例,这一群体在毕业半年后的全国整体就业率为89.6%,其中本科院校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2%,而高职院校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8.1%,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略低一些;2011届高校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为2815元,高职院校毕业生仅为2142元。从其他方面情况看,211 院校、非211 院校和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花费分别为1230元、1138元和 1061元,高职毕业生不仅没有明显优势,还处在相对不利的位置上。在雇佣主体方面,高职毕业生最多的雇主类型是民营企业/个体,尽管时至今日大多数民营企业发展势头也比较好,并存在着灵活性强、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内部氛围较为和谐等自身独特的优势,但与国企、跨国公司等毕业生所热衷的一类岗位相比,其各方面待遇偏低、对个人锻炼助力不大、成长环境和未来发展空间不容乐观等劣势也非常明显。此外,在整个大学毕业生群体中,高职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最低,仅为68%,而211院校毕业生通常为83%,非211院校毕业生也达到了74%,应当说,这一结果也与就业不够理想有很大关系。
2 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目前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高校扩招过快、生源质量滑坡、高职院校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质量下降等社会因素,也有受教育程度较低、实践经验不足、就业心理误区的等学生自身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职院校本身存在的问题是其中的主要因素。
办学定位存在偏差导致学生“学非所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各类职业教育院校如同雨后春笋。由于发展速度较快,加之相互之间的比较和竞争,大部分院校过于重视在校园建设、招生规模等看得见的“硬指标”扩充上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使学校的外在“名片”看起来更加富有吸引力,而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自身办学定位等“软指标”方面就没有进行深度考量,在一味“招兵买马”、做大做强的同时,多数学校都忽视了“内功”的修炼,做细做实的功夫不够。突出表现为:通用类专业设置过多,甚至与普通高等学校雷同,特色明显且满足未来就业需求的专业设置不足或没有,选用的教材没有紧跟时代的发展变化和技术创新趋势,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不够、实践经验缺乏,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与未来就业岗位需要严重脱节。在调查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反映书本上的东西工作中用不上,而工作需要的知识在校学习期间又没有讲授,进入用人单位后需要较长的“磨合期”,或是必须在经过单位组织的针对性技能培训才能适应并逐步胜任。
实训环节严重不足导致学生“纸上谈兵”。近几年,熟练的技术工人和产业工人相对短缺,社会对各类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本应定位于“培养职业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毕业生相对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而言应当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但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具体的专业课程设置上却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时代要求,具体表现为:知识讲授类课程较多,实习实训课程比例较少,部分课程甚至没有安排实训环节,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更新不够及时,场地设置受限,设施设备陈旧老化,甚至与目前主流设备存在“代差”,不能很好地满足未来岗位需要,更没有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制定实施计划,导致学生实践经验不足、动手机会缺乏,很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较低,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不难预见,在知识运用和积累上本就存在弱势的高职毕业生,若是在应当占据一席之地的动手能力上也表现的“技不如人”,其就业前景可想而知。在调查中,不少用人单位反映,当下高职院校教学中最应该改进和大力加强的地方就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
就业指导不够充分导致学生“定位不准”。部分高职院校把注意力更多放在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和学习成绩的提高上,对于学生就业问题这一整个教学过程的末端环节,并没有提到应有的重视程度,学生在校学习的几年,都没有开设相关课程或是系统安排专门的老师进行就业指导,普遍做法是在毕业离校前夕,通过“讲座”、“专题”等传统简单方式开展毕业生指导和咨询工作,更谈不上对整个毕业生群体进行系统全面和全方位的就业心理辅导。由于相关工作不充分,导致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误区”,比如,有些毕业生就认为毕业后找工作还要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一纸定终生”,一辈子只从事这一个岗位,将专业对口、收入稳定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在等待与观望中错失了不少良好的就业机会。而有些毕业生则存在先就业再换岗的“骑驴找马”心理,不管是否适合自己,先随便找一个岗位就业,在发现岗位与求职预期不符后,不是积极想方设法去适应,而是简单地辞职了事,导致“频繁跳槽”,工作经验积累严重不足,就业率和对工作岗位的满意度都较低。
3 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
就业问题既关系到学生个体的未来发展,更是高职院校本身乃至整个高等职业教育行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要做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彻底解决就业难题,可以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主动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高职院校本身要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确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组织专门力量对毕业生拟从事的行业特别是目标企业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重点分析其各个工作岗位对毕业生专业素质和技能的特殊要求,探索构建科学详尽完备的人才素质能力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工作过程为标准做好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逐步完善课程设置,选好用好专业教材,选准配强授课教师,使“课堂所学”即为“工作所需”,真正实现校园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让高职院校毕业生走出校门即能上岗,真正做到顶岗。
二是加强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当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尤其是动手实践能力和岗位创新能力,要对未来岗位所涉及到的技能和各种机械做到了如指掌、熟练使用,这是与其他注重知识传授和研究能力培养的本科院校毕业生相比最大的优势。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集中精力在优势领域打造院校品牌,特别是要注重学用结合、学以致用,重点突出对学生个人能力的锻炼,使培养的学生真正成为工程技术实践领域的“专才”,真正成为就业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抢手货”。
三是加强舆论引导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偏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主要来自专科批次和部分本科二批、三批的录取生,虽然不能简单地将高考分数与能力划等号,更不能简单地将分数低等同于能力低,但不可否认,高职院校的生源教育基础相对较差。同时,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又重新抬头,认为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只能做基础、简单、重复性强的工作,在社会分工中充当的是底层“苦力”的角色,这无疑是对职业教育的沉重打击。高职院校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舆论引导工作,建立相对完善的信息发布机制,使公众能够方便查询院校的培养特色、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和学生就业情况。同时,积极实现“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有机结合,加强校企交流,不仅要利用学生实习的机会到企业去搞好宣传,还要创造条件使企业走进校园、了解学生,通过建立校企之间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宽阔就业平台。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http://wenku.baidu.com/view/5a1143 65f5335a8102d22044.html
[2] 丛筠.浅析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状况.现代企业教育,2011(19).
[3] 张宇.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劳动力市场分析.职教通讯,2006(6).
[4] 黄敬宝.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12(36).
[5] 張宇.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劳动力市场分析.职教通讯,2006(6).
[6] 秦祖泽,刘迎春,覃事刚.发挥企业办学优势 创新“校企共同体”办学新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4).
[7] 李梦卿,张碧竹.我国校企合作办学制度的回顾与思考.职业技术教育,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