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奎
(江苏省常州市市北实验中学教导处)
工作这么多年,自己上了不少的公开课,也听了很多的公开课。一节成功的公开课,离不开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一节沉闷的课,不但学生毫无收获,对于听课老师来说也是一种煎熬。相反,轻松的课堂气氛,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学生的收获也会很大,对于听课教师来说也是一种享受。刚刚参加工作时,我的师傅就告诉我:教师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心灵去照亮心灵的职业。我向往那些名教师的课堂,听他们的课总会有一种如沐春风之感。课堂上充溢着智慧,再与他们举重若轻的操作技巧和亲切自如的教学风格融成一体,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
今年二月份有幸上了一节市级公开课,结合自己平时听课和上课的感受,以及这次开课的经验,我深深地觉得,上语文课不容易,上一节精彩的语文课更加不容易,课堂的精彩离不开学生的互动。那么互动应该注意哪些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上课时令学生讨论,由教师做主席、评判人与订正人,这是很通行的办法。但是讨论要进行得有意义,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要准备得充分,如果准备得不充分,往往会与虚应的故事的集会一样,或是等了好久没有一个人开口,或是有人开口只说一些不关痛痒的话,教师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下,只得不再要学生发表什么,只得自己一个人滔滔地讲下去。”张志公曾经说过:“语文教学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本身搞好。”其实两位前辈在告诉我们立足文本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对文本知识熟悉,才可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
在正式上公开课《曹刿论战》之前,我拿一个班级来试上,因为考虑到是一节市级公开课,不能让课堂气氛沉闷。梳理完文章的层次,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淡化处理了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导演,你将如何来拍这部戏,你会重点拍哪场戏?我的问题一抛出,课堂立刻活跃起来,经过2 分钟的小组交流后,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开始展示自己的“导演能力”了。有的说重点拍战前君臣对话,原因是为了显示曹刿口才好;有的说重点拍战争场面,因为现在的观众喜欢看战争的大场面;也有人说拍战争给人的思考。结果是大部分同学赞同拍战争的场面。总之,气氛是异常热闹,甚至还没有等回答问题的同学讲完,下面的同学就急于补充自己的看法。课后我就反思,为什么课堂热闹有余而精彩不够呢?关键是学生没有把握文本,完全偏离了文本,这样的热闹场面可能对于开课是有帮助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讲,真正学到了什么呢?其实《曹刿论战》,关键在于“论”,那么战前和战后的分析,正好体现了“论”,体现了曹刿的智慧。我课后重新设计了这个题目:请根据文本内容,如果你是导演,你将重点拍哪场戏,为什么?同时,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踏踏实实地阅读课文,认真思考,花了一定的时间重点解决了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实践证明,这样设计,在正式上课时,同学的答案不像试上的那个班级那样天马行空、不着边际。
在试上的时候,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比较短,学生还没有读熟课文,文言文基础不好的同学,可能连课文都读不下来。现在想来,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教学就会如雾里看花,隔靴搔痒。要想课上得精彩,必须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这是互动的前提。带领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进而从美的感受中感到趣味,在这个前提下课才能上得充实、有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赏识。”有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很少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这对于上公开课而言,可是一个不太好的现象。于是我在上课前大约两个星期来尝试调动学生上课举手发言的积极性。在课堂上适时采取赞美的方法,让学生在“我是好学生”“我的答案最精彩”“我最有勇气”的心态中听课,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同学,则采用分层教学,给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且大加赞美他们回答问题的勇气。一段时间下来,同学们乐于上我的语文课,也非常愿意在课上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是啊,“数其十过,不如赞其一长”,激励是一种手段,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魔力,寻找闪光点,放大优点,千万别做教育的蠢事,别忘了“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公开课那天,我鼓励同学们大胆发言。我设置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同学们积极参与,勇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后三个环节都是根据文本内容应聘编剧、演员和导演,所有的这些环节都是要学生来参与的,我留给学生除了微笑、大拇指之外,还有赏识的目光、激励的语言。我真诚地告诉学生:“你能行!”于是教室中出现了一片热闹的景象,没有出现冷场,赏识和赞美起了作用。
英国著名课程理论专家斯滕豪斯的“过程原则”认为: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讨论、研究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在处理具有争议性问题时,教师应持中立原则,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论坛;讨论应尊重参与者的不同观点,无须达成一致意见;教师作为讨论的主持人,应对学习者的标准和质量负责。
我在教学《曹刿论战》一文的时候,无论是导入,还是教学过程,以及课后作业,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吸引学生参与进来。比如我的导入:我想拍一部电影《曹刿论战》,今天想从在座的同学中招聘一些演员以及一些工作人员,大家愿意应聘吗?我班级的一部分学生胆子比较小,不敢发言,我精心设计的这个导入,既活跃了气氛,又缓解了学生紧张的心情,为他们能够自由地在课上发言做好了准备。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华教授说:“别忘了教师也有‘听觉功能’,学生也有‘口头语言’,我们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倡导教师在课堂上真诚倾听学生对问题的解释,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念。”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我把《曹刿论战》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环节来进行,把它编成三个招聘广告的形式,如:
招聘广告一
本剧组因业务发展需要,特招聘编剧一名。条件:熟悉剧本故事情节,能够用自己的话生动地复
述情节。待遇面议,非诚勿扰。
《曹刿论战》剧组
2014 年2 月26 日
招聘广告二
本剧组因演出需要,招聘能够出演曹刿和鲁庄
公的演员各一名。条件:能够根据文本内容阐述人物性格特征,把握人物形象。待遇面议,非诚勿扰。
《曹刿论战》剧组
2014 年2 月26 日
招聘广告三
本剧组因业务发展需要,特招聘导演一名。条件:能够根据文本内容,确定本电影主题,设计几场重点戏。待遇面议,非诚勿扰。
《曹刿论战》剧组
2014 年2 月26 日
这样的设计,可以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论坛,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发挥。这三个环节的难度是逐层深入的,可能个体的学生解决不了,需要发挥学习小组的功能。这三个环节都需要学生来参与,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确实尽情地发挥了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很是热烈。课堂讨论则既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尤其对一些语文成绩一般、性格内向的学生,课堂讨论为他们提供了一次次与他人交流、合作、竞争的机会,既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又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水平。
莫克利特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法国思想家帕斯卡说“人类的伟大来自思想。”毋庸置疑,一节高效优质的课,离不开学生的有效参与。但是,在特定的课堂时空中,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让没有多少知识积累和能力储备的学生自主地完成老师所布置的问题,得出完美的答案,是不太现实的。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偏差,在辩论分析时会出现偏激,甚至固执己见,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适当引导,既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的效率,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在课堂上,难免会有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当学生回答问题失误而导致全班哄堂大笑时,老师应该巧妙抚慰,同时用得体的办法控制局面。只有这样,学生的参与热情才会得到保护,才会和老师一同完成课堂教学。如在课堂的第二个环节,“本剧组因业务发展需要,招聘能够出演曹刿和鲁庄公的演员各一名,条件:能够根据文本内容阐述人物性格特征,把握人物形象。待遇面议,非诚勿扰。”有个学生竞聘的理由就是觉得自己和曹刿长相有点像,引起大家的大笑。我鼓励他的勇气以及自己的独到见解,但是提醒他要注意看清问题,以文本为主,巧妙地控制了课堂局面。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当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或情绪低落时,老师应该调节教法,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看法要支持、鼓励,让他们感到老师看到了他们的成功,让他们感受到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动生机勃勃。
以上只是我在上课时对于“互动”的一点看法,虽然来自实践,但是想法可能还是比较幼稚的,恳请方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