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亚群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自诗骚起,诗歌传统历经两千余载而不绝。今天,我们徜徉于古诗词的艺术天地,仍会为传统诗词言之精、情之深,以及所蕴含的历史韵味、人生感悟而沉醉神往。
进入20世纪,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充斥着“旧诗必亡”“平仄的消失,极迟是五十年以内的事”(柳亚子语)等言论。但正如新加坡诗坛泰斗潘受先生所说:“中国古诗是打不死的神蛇。”八十年代,随着国学热的升温,各地诗社词社“你方唱罢我登场”,加之网络诗词推波助澜,终使传统诗词枯木逢春,焕发新生。
只是,热闹与繁荣的内里,仍是诗词事业难以为继的现实。江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胡迎建不无感慨地说:“诗词队伍中,年龄最高的九十多岁,最年轻的不足二十岁,而年纪六十岁以上的占百分之七十,与八十年代诗词复兴期相比较,青年诗词作者在增多,比例在上升,但直至目前为止,学会各项活动仍是以壮年老年人为参与的主体。如何吸引更多的青年同志参与诗词活动,使诗词真正成为老中青共同喜爱的艺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传统诗词方兴未艾之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鼓励中学生研习古诗词,为诗词艺术注入年轻血液,使其在21世纪得以发扬光大,意义可谓深远。2012年12月,我与校内爱好古诗词的学生共同创立了“水云间”词社,旨在引导中学生研习古典诗词,唤醒其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经过一年半的研习与实践,社员们在语言文字运用、文学文化素养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本文就谈谈创建“水云间”词社的具体做法及收获,希望能为他人今后从事此类活动提供参考。
一、 创建“水云间”词社的具体做法
“水云间”词社每周举办一次活动,内容充实,氛围自由。主要活动有:
1. 专题讲座,普及诗词常识
古典诗词篇幅短小,格律井然,玲珑剔透,如珠玑一握,粒粒生辉,具有精致的美感。然而,四声、平仄、押韵、对仗、拗救等专业问题,难免使学生产生受挫感和畏难情绪,使其止于“临渊羡鱼”,惮于尝试。为降低入门门槛,词社做了如下尝试:
(1)自编研习教材
词社定期组织社员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自编格律诗词创作辅导教材,研究填词作诗要领。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由社长或骨干社员分专题备课,轮流主讲,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将平仄、用韵、对仗等难题各个击破。
(2) 配备参考书籍
“术业有专攻”。词社为每位社员配备了诗词格律的专业参考书籍,如王力的《诗词格律》、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佩文诗韵》《词林正韵》等,帮助社员领悟古典诗词创作的门径。此外,利用《当代学生·古诗文大赛专辑》上的古诗文,夯实社员的古诗文基础,助其在古诗文大赛中获胜。
(3)邀请行家传经
词社主动与上海高校文学类社团,如华东师范大学夏雨诗社、复旦大学昆曲研习社等建立联系,邀请懂行的学长为社员传授古诗词创作经验。有了高校学长点拨要领,传授心得,社员们的创作热情大增。
2. 趣味活动,激发参与热情
玩是学生的天性。“水云间”词社寓教于乐,策划了各类趣味活动,让社员们在轻松、特别的形式中“边玩边学”,提高了社员参与的积极性,也增强了社团的凝聚力。
(1)吟咏诵读,激发兴趣
学习诗词离不开诵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词社先后举行“千古风流人物”咏史怀古诗诵读会、中秋诗会、新春诗会等诵读活动,学生以念、诵、吟、唱等活泼形式,感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传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2) 网络互动,切磋琢磨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为了加强社员间的联系,词社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手机QQ、微信等便利的通讯工具进行互动,答疑解惑,赏评习作,相互切磋,砥砺促进。
(3)校外采风,抒情写志
校外采风是“水云间”词社一种独特的体验式学习。或亲近自然,欣赏四时佳景,或走进博物馆、名胜古迹、高校名园,感受人文情怀。采风中,社员互相对弈、对诗、猜字谜,体验闲情雅趣,增进彼此情谊。每一次采风,社员们总是诗兴大发,创作出不少佳作。
3. 自我研习,充实文化底蕴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学习古典诗词写作,离不开文化之源,“厚积”才能“薄发”。除了集体研习,“水云间”词社还要求社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我研习”,勤下诗外功夫。为确保效果,由指导教师和社长提供自习材料,并在之后的社团活动中答疑。自习内容包括“平仄、断句的加强版练习”“诗词的平仄、用韵”“文学常识一览”“绝句诵读”等。自我研习灵活自由,又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活动效率高,倍受社员喜爱。
4.搭建平台,展示研习成果
(1)竞答互问,强化积累
中学生年少气盛,有着突出的自我表现欲望。在诗词研习中,创设竞答氛围,对这种表现欲望加以科学的引导,可产生正面效果,激发学习兴趣。“文学常识问不倒”“古诗词常见意象知多少”“诗词名句对对碰”等竞答活动,充实了社员的文化积累,使其惧怕古诗词的心理变作“昨夜星辰昨夜风”。
(2)编辑词刊,作品争鸣
经过系统的专题学习与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逐步解决了诗词创作技术层面的问题,沉睡的诗心被唤醒,创作水平日长,作品渐丰。2013年6月,“水云间”词社创办词刊《短长亭》,以典雅的形式呈现社员的创作成果。此刊一出,即在校内外引起关注,专业诗词报也选登了部分社员作品。在办刊、发表的过程中,学生自我实现、自我认可、社会认同等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幸福感与成就感油然而生。
(3)参与竞赛,实战提高
实践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引导得当、得法、得力,学生就会有令我们想象不到的精彩表现。创社以来,我们积极参与全国、上海市及闸北区的各类与古诗词相关的活动和比赛,词社社员在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获得了锻炼。
创社之初,即有11名成员在首届全国青少年古诗词创作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佳绩;在第十二届上海中学生古诗文大赛中,1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在上海市“让青少年读懂中国”系列活动中,5人征文获奖,5人书法获奖。今年,在第六届上海市中小学生古诗词现场创作大赛中,词社选派的5名选手全部获胜,其中,一等奖1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1人;5月30日,又有3名成员在闸北区20余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成功晋级即将在暑期举行的上海市民经典诵读大赛……
二、 创建“水云间”词社的收获
凭着对古诗文的一往深情,词社学生“不待扬鞭自奋蹄”。研习愈久,兴趣愈浓,功底愈深,对各类古诗文比赛也愈自信,愈游刃有余。
1. 增强对汉字的感悟,提高表达能力
中华诗词是汉字的直接产物,其语言极凝练,有非凡的涵盖力,所谓“退之则藏于密,放之则弥六合”。作为传统诗词的爱好者、赏析者和创作者,必须对汉字有一定的感悟,并能运用好汉字。在诗词鉴赏与创作中,激活汉字,释放一字、一词的巨大能量,保持汉字的纯洁与鲜活。
一个会写诗词的人,在情景交融、结构布局、语言锤炼方面都下过功夫,他掌握的诗词格律及修辞技巧,对从事自由诗、歌词、散文、小说的创作以及翻译、广告词设计等各种文字工作,都大有裨益。
2.提升个人文化素养,陶冶高尚情操
“腹有诗书气自华。”传统诗词作为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它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积淀着民族的智慧。中学生研习古诗词,可以“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李白的浪漫情怀,杜甫诗中的家国兴亡之叹,宋词慷慨激昂的爱国之声等等都给学生提供了认识当时社会、体会古代生活、激发爱国热情的范本。中学生研习古诗词,可以丰富内心,滋养诗性,可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高尚品德。
3.彰显诗教特色,丰富校园文化
孔子关于诗歌的“兴、观、群、怨”之说,为我们着力推进古诗词研习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诗歌可以激发读者的情感,提高读者的观察思维能力,可以让读者和其他人相处得更加和谐,也可以“怨刺上政”,发挥社会功能。无论是从培养学生兴趣看,还是从构建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看,让学生重视诗词,喜欢诗词,创造出一个热爱诗词的校园文化氛围,都非常必要且有意义。
以上所述,为本人与学生创建“水云间”词社的具体做法及收获,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资料:
1.胡迎建《当代诗词社团及作者状态评述》,《诗书教育系列:诗词学(第一辑)》,暨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