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实的孔子

2014-11-07 22:26陈烈燕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论语理想孔子

陈烈燕

【设计意图】

孔子一直以圣人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让后人敬而又敬。事实上孔子首先是一个“人”。北大教授李零说:“历史上的孔子有两个,一个是《论语》中的,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一个是孔庙中的,泥塑木胎,供人燃香磕头。”因此如果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孔子形象,首先应该从《论语》中去了解,而不是从后代君王给孔子的封号里去拜读。《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对话。黄济先生曾说,“回到孔子”就是要回到孔子语录的原意上去,真实而全面地理解孔子的思想。这也是我教学本课的目的:引导学生走进《论语》的真实情景,感受真实的孔子及其智慧和魅力。

【教学展示】

一、导入

先出示“文圣尼父”“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等孔子称号;再出示“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燕居,闲居。“燕”,优雅自在快乐安闲的样子。申申:干净整洁的样子。夭夭,桃花满树、满枝盛开的热烈模样,在这里用来形容人积极达观的生活态度)。

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形象是统治者封的,孔子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是闲适、达观的。

二、进入论语

孔子在我们的眼里似乎总是忧国忧民,为实现济世安民理想而奔走列国,这样“高大”的孔子似乎距离我们很遥远。如果我们沉下心来读《论语》,那么真实的孔子就在我们眼前。

1.三月春风:孔子的理想观

(1)我们先看一篇出自《论语》的故事,故事原名叫《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很长,也有一定阅读困难,以后读高中时会读到,今天发下的是这篇文章的白话版,请全体同学阅读后讨论相关问题。

请同学们说说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等四人的理想分别是什么?

明确:四个弟子都有高远的理想。分别表现在:

子路——三年之内就可以使老百姓勇敢无畏,而且明白道理。

冉有——使老百姓富足。

公西华——想做一个司仪。

曾皙——没有说出具体职业,而是说:“在暮春时节, 穿上做好的春装,邀上一些朋友和孩子,在沂水中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2)各组继续讨论思考:孔子欣赏谁的志向,这是一个怎样的理想状态?为什么孔子会喜欢他的理想?

明确:四个弟子都有高远的理想,孔子当然也希望自己的学生有更大的出息,因此才会有“如果公西华只能为诸侯做小事,那谁能为诸侯做大事呢?”(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的感叹。但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却喟然感叹说: “我和曾点想得一样啊! ”(吾与点也。)

曾皙言志与他人不同,洒脱自然的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副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其乐融融。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他也主张“入仕”,要求读书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不仅着眼于弟子具备从事某一职业的才能, 他更关注一个人内心的安静、充实与完善。和曾皙的对话说明,孔子认为理想应该是温暖而轻松的。这种可触摸的理想,让人们感受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圣人形象,而不是一个高大上的偶像。

2.厩烧问马:孔子的仁慈观

孔子是圣人,但他首先是一个人。如果前面的材料,让我们看到生活中的孔子是踏踏实实地憧憬着自己的美好理想,那么下面的材料我们又可以从中看到孔子怎样的情怀呢?

材料一: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网捕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材料二: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学生朗读材料并为材料二划线句断句。

明确:学生一般会出现三种断句情况:

①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解释为:马棚失火了。孔子退朝回来,问道:“伤人了吗?”没有问马。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解释为:马棚失火了。孔子退朝回来,问道:“伤人了吗?”再问马。

③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解释为:马棚失火了。孔子退朝回来,问道:“伤人了吗?”管马厩的人回答说:“没有伤着。”孔子转而问马。

(2)同学们的三种断句,也是后人争论的三个焦点。小组讨论:根据材料一,依照孔子的理想与处世哲学,哪一种版本更贴合孔子的性情?

明确:朱熹说:“贵人贱畜,理当如此。”他赞成第一种。韩愈认为:“圣人岂仁于人,不仁于马。”因而赞成第二种,而第三种是第二种的更具体描述,加了一问一答,对马仍然是表示关注的。联系“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要觉得只要问及人,表现以人为本,就一定是一个高尚的人。对鱼和鸟都心怀仁慈的孔子,不仅问人,也问马的安危,应该最符合他的情怀。这样的举动正是孔子的真实的写照:他对自己周围的普通人的命运及生死祸福的热切关注。

3.乐以忘忧:孔子的忧乐观

孔子一生为推行仁政到各个国家游说,周游列国的孔子吃了多少苦。理想的实现的确是困难的,面对困难孔子又是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呢?

(1)学生自读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一: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材料二: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

(2)从这些材料中你感受到孔子是如何对待困境的?

明确:材料一说出了孔子对自己的评价:为了理想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都忘了年岁已暮。

材料二告诉我们,周游列国时,孔子来到郑国,和弟子们失散了,一个人在那里茫茫然地站着,四下环顾。其中的困境可想而知。但在这样的境遇下,他听子贡转述别人形容他为丧家之犬时,并不生气,还很高兴地自嘲:“是啊,我是像一条丧家狗啊!”这样的精神境界,说明了孔子对实现理想的艰难困苦是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的。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喜不满悲不忧,这才是一个伟人的真实人生。

(3)孔子笑对“郑人”对他的评价,那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所谓的“丧家犬”呢?请各小组结合所学过的有关《论语》的材料进行讨论。

明确:我们相信这就是真实的孔子,他强挣扎,时而得意,时而沮丧,但总是保持自身的魅力和良好的幽默感,也不惜自我嘲弄。这是真实的孔子,他并不是儒家学者和西方汉学家欲使我们相信的那种圣洁完美、无可指责的人物。(林语堂《孔子在雨中歌唱》)

孔子的一生颠沛流离,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但他却能“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他并不是指天骂地,牢骚满腹,而是自有一种平淡与幽默,对苦难坦然接受。平淡幽默,也是动人心魄的力量,这种人生的积极态度是值得后人尊重的。

由于到处碰壁,孔子有时也流露出消极情绪,特别是晚年回鲁国后避世的思想很突出。中年老成的孔子在政治上失败后彻底放弃政治抱负,潜心从事学问研究,著书立说。

纵观孔子一生的言行,他绝不像“丧家狗”那般“可怜”,更不像“堂吉诃德”那般“可笑”。

4.孔老夫子:一个真实的伟人

结合上述内容,给孔子画像:他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明确:他充满理想,既有远大的愿景,又有对脚踏实地的生活场景的向往。其理想使人如沐三月春风。他爱百姓,也同样爱万物。他也有陷入困境的时候,也会出现消极的念头,但他还是会坚持,也会潇洒地自嘲。他是劳碌的,同时也是闲适的。他是追求理想的,但也是超脱淡泊的。他是快乐而率真的,他至死也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但这不影响他成为伟人。这样的老人是脱去后代帝王戴给他的各种冠冕后的真实的孔子。这样的老人才值得我们同学去敬仰他。

三、结束语:

乔羽写过《千年孔子》,其中有这样的话:“你仍旧是你,你仍旧是你,你是一位善解人意的朋友。你仍旧是你,永远活在众生之间。”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仁说和礼说,体现了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孔子的学说一直以开放的姿态生发扩展,为世界文明形态的延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是一个伟人,但千万别忘了,他首先是一个真实的普通的伟人。

【教学后记】

初中阶段关于孔子的了解,大概就在《〈论语〉十则》的课文里了。学生一般对孔子作为教育家的一面有一定认识,对于学习上的诸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名言都有理解。正好学校推行国学校本读本,这当中《论语》的内容也占了不少,学生在每天的诵读中又积累了孔子更多的言论。但是再深入一步还了解孔子有哪些品质?他有哪些理想?他的为人如何?学生就不清楚了。这是我想给学生上一堂“真实的孔子”一课的初衷。

另外,讲到孔子总免不了讲孔子的政治理想与道德规范,讲孔子创导的“儒家”学说。孔子太伟大了,怎样去讲都不为过。但面对初二的学生,所接触的仅仅几则语录而已,我只能选择冰山一角,从孔子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了解这位伟人。这便是我的教学定位。

其次,毕竟初二的学生接触文言文还很困难,而《论语》距离学生年代久远。如果仅将文言文抛给学生去学习,光是梳通文字障碍都要好几节课。因此,我选取原文与白话故事相结合的材料给学生。特别要求之处如关于“问马”,因为要让学生在断句中体会孔子的真实想法,就保留原文。这样既让学生能根据白话翻译了解原文的意思,又可以在较浅易的文言学习中获得古文知识。因为课时紧,材料力求精要。在初始备课中,本来还想展示孔子从小生活穷困却因此而自独立自主的一面,以及多才多艺,尤其具有较高音乐素养的一面,还有生活中更多的自嘲与可爱的一面,但一节课的课时不能展示更多,所以作了取舍。但我想如果这一节课的学习能够指引学生更多地去阅读《论语》,接近真实的孔子,也是可喜的。

第三,跟初二学生讲《论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多让学生讨论交流,从中悟出学习材料中的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学习也是课堂目标之一。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进入孔子的真实世界,而不是由老师告诉他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上课的最后,让学生在几则材料学习后谈谈对孔子的认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的感受,不一定深刻,但确实是自己的认识,因此是比较有意义的一次尝试。

课后我布置了小作文,结合今天的学习,根据你课外所了解的孔子,谈谈你对孔子的认识。可喜的是,从上交的作业看,学生能从自己的角度进入孔子的精神世界,当孔子以普通人的面目出现时,学生是能够亲近孔子从而理解孔子的。这正是我设置这堂课的初衷。

猜你喜欢
论语理想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