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思维课堂"的构建与策略研究

2014-02-13 21:12王轶群于学波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思维课堂定义教学策略

王轶群 于学波

内容摘要:由于教师忽视学生个性阅读体现,常常使语文课堂缺失学生思维训练,出现了无效、低效现象。2011版语文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基于此,结合教学实际,着手研究初中语文"思维课堂"的构建与策略研究,从语文课堂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划分了认知阶段、反省阶段、对话阶段,并总结了创设情境、移花接木、文题评析、首尾联顾、主句切入、换位思考、抓住矛盾、以读带讲、对比求证、赏评结合、批判阅读、读写结合十二种策略。

关键词:思维课堂 定义 模型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基于语文课堂思维训练缺失的思考:

现象一:无效问答。教师的提问不能激活学生思维,多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判断性问题,学生不需要思考。

现象二:自问自答。教师提问后,不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自己做出答案。久而久之,学生思维处于等待状态,期待教师做出答案。

现象三:学无置疑。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或有价值问题,当教师问"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时,多数得到的是鸦雀无声,教师只好自己圆场。

2.基于2011版课程标准的思考:

《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二、"思维课堂"内涵和模型

1."思维课堂"的定义:

"思维课堂"是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以通过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平等对话为主要手段,促使学生获取信息、认识世界,树立深思熟虑、理智怀疑和反思态度,形成面对复杂问题做出合理决定的思维技能的语文课堂。

2."思维课堂"的模型

阅读是人通过语言文字来认识自我、社会和自然的过程,同时形成运用语言文字能力,实现与人和社会交流沟通,最终实现自身价值。阅读是一种认知,就要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走进文本,思维发展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

认知阶段:这个阶段,学生通过反复读文,借助注释、工具书等,扫除基础知识障碍,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脉络和思想情感,读懂文本,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反省阶段:在对文本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反思文本,从内容、结构、修辞、手法等维度,进入"为什么"求索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刻的体认,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对话阶段:在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的前提下,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认同、评价文本阶段,思考"怎么样"的问题。一是教师要指导学生欣赏分析,体味作者选材、立意、谋篇等环节的妙处所在。"写得好与不足"。二是鼓励学生有创见、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培养学生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

三、"思维课堂"的策略研究

(一)"认知阶段"的教学策略

这个阶段一般在第一课时或一节课的起始,常用的策略有:

1.创设情境策略

教师要根据学生生活经历,激活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常用的方法有话题(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的)、场景再现(一般用PPT)、讲故事、作者简介等。

2.移花接木策略

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调动学生已有学习经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常用的方法有温故法(回顾过去的学习经历,例如有一些课文,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过)、拓展法(基于上节课或前一段学习,对学生学习提出新要求等)等。

3.文题评析策略

文题为文章之眼,从文题的评析入手,一直是阅读教学常用方法。通过文题评析,可以引导学生或了解基本内容,或初窥行文技巧,或感知思想情感等,激活学生阅读期待,产生求知欲望。在批判性阅读教学中,文题评析重在引导学生质疑。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通过引导学生评析文题,可能让学生提出"什么样的背影"、"谁的背影"、"为什么写背影""如何写的背影"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读文,就会很快走进文本。又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学生可能会提出"何为紫藤萝"、"为什么叫紫藤萝瀑布"、"是怎样的瀑布""为什么要写紫藤萝瀑布"等,教师要将重视这些问题,在求解学生提出的问题过程中,也是带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开始。

4.首尾联顾策略

一些文章,常常首句领其文,尾处收束全篇。将首尾联系起来,会让学生产生新的发现。如《春》一文。

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结尾: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开头"盼春",盼春之切是为什么?结尾"赞春",赞春之笔恰是盼春之因。作者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春天三个特点:"像刚落地的娃娃"言春之新,"春天像小姑娘"言春之美;"春天像健壮的青年"言春之力。从结尾处,再引发学生探究"作者是如何描绘春天",学生带着问题,去赏析春日、春水、春草、春花、春雨、春天里的人,会对文本有一种更深刻的认识和文本体验。

5.主句切入策略

由文本中关键语句或重点语句或词语切入,引导学生思考,进而深入研究文本。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里永安她的魂灵!"

(二)"反省阶段"的教学策略

这个阶段重在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文本,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在思维训练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辩证地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等,养成系统思考的习惯。

1.换位思考策略

教师指导学生站在不同的人的角度思考,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层用意。在杨绛的《老王》中,引导学生站在老王和作者夫妇角度去审视对方,就能理解人物行为、语言、神态等包含着丰富人性光辉。在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中,指导学生站在我、万芳、家人等不同角度,体验基于不同标准下对友谊的理解,在这个分析中增长人生智慧。

2.抓住矛盾策略

在教学一些小说体裁的文本时,常常用到这种策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矛盾,或自我内心矛盾,深刻剖析文本。如鲁迅的《孔乙己》,鲁店的格局设计针对不同阶层的,穿长衫和短衣帮的代表不同社会阶层,两个阶段存在着社会矛盾;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行为与衣着的也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冲突。抓住主要矛盾,便于指导学生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在悲剧时代的悲剧人生。

3.对比求证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关键语句或段落梳理提炼,前后比较,发现相同与不同,进而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如郑振铎的《猫》,作者三次养猫,有不同经历与感受,让学生梳理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感悟文本。又如朱自清的《背影》,指导学生找出有关"流泪"句子,体会文字流露出的作者不同情愫等等。

4.以读带讲策略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朗读,在读准、读顺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读出感情。用什么语气、语调、重音、节奏等,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味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作者走近藤萝、驻足凝望、快步离开,在人生短短时间里,对人生、对生命有新的感悟,从情郁于心,到情释于怀,这变化都在文字中流露出来。

(三)"对话阶段"的教学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师与生、生与本、生与作者平等对话,体现了对文本价值的认同,或欣赏文章妙处,抑或存在不足等。

1. 赏评结合策略

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表现、写作技巧、思想情感、人生感悟等方面去欣赏评价文本。指导学用勾画批注的办法,找出精彩之处、感人之处、深刻之处等,同时说出理由。

2. 批判阅读策略

批判性阅读重在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形成独到见解。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评价,间接是对作者的评价。学生研究的不仅仅是"为什么"这样写,还思考可以怎么写,将学生的思维打开,更加理性地理解文本。

3. 读写结合策略

一些文学作品,在文中、结尾处留白,引发读者无尽的思索,教师要善于在文本留白处做文章,指导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进行补写、创编、说话等,使学生对作者、对文本有更深层次的实践体认。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关于学生学习,要眼中有人、眼中有思,通过学生课堂表现把握学生学习进程和状态,调整教学节奏和流程,构建"思维课堂",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语文教育。

参考文献

1. 谷振诣、刘壮虎著《批判性思维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 [美]布朗《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猜你喜欢
思维课堂定义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探究小学英语“思维课堂”教学
小学英语“思维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打造思维课堂的实践探索
思维课堂:引领课堂变革从形式走向本质
成功的定义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