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增华
摘 要:“双案双反馈”教学,设计上分为课前、课中两个学案,课前、课后两次反馈,知识点上的分层有序,逻辑递进,实施过程中有导有学,互动合作。将“双案双反馈”教学引入高三生物的复习课堂,可以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逻辑性、探究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双案双反馈;高效;复习课堂
“双案双反馈”教学,是一种新课程理念下的新的教学方式。它区别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模式,是一种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通过预设和生成设置双案(导学预案和导引课案),通过前案信息反馈,在课前生成后案,通过后案反馈信息对课时所学内容夯实提升的教学方式,该方式中无论是课前的基础知识梳理还是课堂中的重、难点知识探究或是高考解题技巧的生成,都是在教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下,由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完成的,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以,在高三生物的复习课堂教学中实施“双案双反馈”教学,既可以使教师更加精确地了解学生,更加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更加灵活地生成课堂,又可以提高学生在复习中的有效参与度,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生物复习效率。
一、案前有案,强调即时生成
“双案”包括导学预案和导引课案两个学案。其中导学预案是基础,是学生自主梳理知识、向老师反馈知识掌握信息的课时前学案;导引课案是主案,是学生用于重点、难点探究,能力训练和技巧提升的课时中学案。两案知识上逻辑分层,内容上相互补充,技巧上即时生成,学生可以在基础、能力、技巧等各个方面得到提升。两案具体设计如下:
1.预案重梳理,知识有反馈
导学预案是由备课组老师根据教学大纲、《考试说明》等的要求,结合课时知识点统一编制的课时前学案。在内容设计上,导学预案由自主梳理和问题反馈两个部分组成,自主梳理环节中包含课时内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是一些比较容易理解,容易掌握的基础知识)按照逻辑层次进行排列,学生可以在课前进行预习、知识梳理;问题反馈环节中,设置4~5个与课时知识点关系密切的典型题目和一个学生主观反馈问卷部分,该部分可以通过题目和学生自主的反思,为课时学案的设计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反思。该案要求在每课时开始前1天由学生完成,完成后,由教师认真及时地对其进行批阅,找出学生的问题知识点,以便在课案的设计中,对其进行突破。例如,在《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一节的导学预案中,可以设计如下:
一、自主梳理
(一)DNA的化学组成
1.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 ,该单位由 、 、 构成,包含 元素。
2.组成DNA的碱基有四种: ( ), ( ), ( ), ( );有四种脱氧核苷酸: 、 、 、 。DNA的每一条链由四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多脱氧核苷酸链。
(二)DNA分子的空间结构
1.1953年由科学家 、 等提出 结构。
2.DNA分子的空间结构主要特点:
①两条长链按 平行方式盘旋成 。② 和 交替连接,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构成 , 排列在内侧。③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 连接成碱基对,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 、 。可见,DNA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
3.DNA的特性: 、 、 。
二、问题反馈
1.关于下列DNA片段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
2.下列有关DNA双螺旋结构主链特征的表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由脱氧核苷与磷酸交互排列而成
(B)两条主链方向相反但保持平行
(C)两条主链按一定的规则盘绕成双螺旋
(D)排列在双螺旋的外侧且极为稳定
3.某DNA分子片段中,胞嘧啶有240個,占全部碱基的30%,问在这片段中腺嘌呤有
(A)240 (B)48 (C)800 (D)160
4.在某生物的DNA分子中,一条链a中(C+T)/(A+G)=0.8,(A+T)/(G+C)=1.25,那么和它们互补的链b中相应的碱基比率依次是
(A)0.2,0.8 (B)0.8,0.8 (C)1.25,1.25 (D)1.25,0.8
5.某同学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在一条链中所用碱基模块A∶C∶T∶G为1∶2∶3∶4,则该模型另一条链中上述碱基模块的比应为
(A)1∶2∶3∶4 (B)3∶4∶1∶2 (C)1∶1∶1∶1 (D)2∶3∶2∶3
6.该部分你有哪些理解还不透彻的呢?
该案不仅可以将课时内学生容易掌握或已经掌握的知识从课堂中分离出来转化为学生课前自主梳理的部分,为课堂中的重、难点教学争取充分的时间,而且通过反馈,可以对后案设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使导引课案的内容更加有针对性。
2.课案重探究,内容有生成
导引课案是在每个课时中课堂上使用的学案,其设计具有一定的即时生成性。具体是先经过集体备课形成一份草案,每份草案界定了复习内容的知识框架、范围、形式,在内容和形式上包括重点点拨、难点探究、知识串联、高考互动、变式训练、总结反思几个模块,前两个模块都通过精心设计,设置相应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究;第3、4、5三个模块,是由组内教师合作精选、设计典型的题目,引导学生对解题技巧主动探究。草案设计好后不直接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而是在使用前一天接收到学生导学预案中相应的问题反馈后,由任课教师结合班级状况将草案加以修改,从而即时生成个性化的导引课案。
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一节的导引课案的形成,先由备课组集体编制草案,草案中将DNA的双螺旋的结构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运用、碱基间的配对、化学键等共性的难点内容设计在其中,草案只是涵盖了共性的主干知识,而真正的课案要通过课前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可能出现对DNA和RNA的组成和结构区分不开,碱基组成的计算仍然是难点等问题,结合学生的这些反馈信息,教师应该及时调整草案中的内容,增加RNA与DNA结构的比较和碱基计算的技巧性探究等内容。这种即时生成的课案,既保证了教学的统一性,又兼具有教学的针对性,使教学的效果有效且高效。两案的关系如下:
■
如上所述,双案的运用,不仅可以夯实高三生物基础、提升技能,而且十分具有教学针对性,将学生对已掌握知识的重复低效学习时间高效转化成了学生对难点、重点、技能、技巧的强化上。“双案双反馈”教学,切合高三生物教学实际,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二、馈后有馈,倡导有效反思
“双案双反馈”教学区别于普通的课堂学案导引,除了双案的设置之外,课前和课后存在两次反馈的过程也是其教学高效的重要原因。通过导学预案的及时回收、批改、整理,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前及时地收到学生的反馈信息。这一反馈包括学生在基础知识相应题目解答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包括学生对相应章节模糊知识的主观反馈和学习愿望。教师在获得反馈信息之后,可以更加及时、精确地了解自己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状态,把握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从而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整课堂上导引课案的设置细节,以避免课堂低效重复性的学习,使复习更加高效。除了课前的及时反馈之外,建立高效复习课堂,课后的准确反馈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课堂学生的主体探究,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技巧的生成情况到底如何,需要教师在课时结束以后,精心设置相应练习予以检测,通过检测获得反馈信息。课后的有效反馈,既是学生对一节课所学内容的反馈与反思,也可以让教师及时反思,发现课堂设计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知识的落实有序而高效。所以把“双案双反馈”教学运用在高三的生物复习中,能改变复习的低效性,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构建新型高效复习课堂,同时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教学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都得以落实。
三、推陈出新,注重层次递进
高三的复习并不是原有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在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对重、难点知识予以突破、对知识纵横联系进行加工、对知识的解答技巧加以提炼、将所学知识从应用层面上与高考进行对接。所以,在内容、形式、方法上注入新的血液是提高课堂复习效率十分重要的因素。“双案双反馈”教学在双案的设计上充分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更新,把复习课上成“新”课。导引课案的设计并非面面俱到,而是将主干知识设计成六个板块,即重点点拨、难点探究、知识串联、高考互动、变式训练、总结反思。六个板块的内容由浅入深,从课内到课外,从基础到能力技巧,层层递进。这种具有层次性的学案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特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会有知识点陈旧的倦怠感,在不断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慢慢获取了技巧,提升了能力。
例如,在细胞器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各个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功能配以一定的题目设计成导学预案,扫描基础的部分,然后在导引课案中对细胞器在细胞内的定位以及特定细胞内细胞器的种類通过典型的细胞分裂图进行重点和难点的探究;在知识串联中,结合细胞分裂中的细胞器、与分泌蛋白有关的细胞器以及浆细胞、神经细胞、癌细胞等一些特殊细胞内的细胞器情况对学科内的大部分知识进行串联设计;在高考互动环节,精选近3年内的与细胞器考查有关的高考真题进行编排;再配合一定的变式训练进行巩固;最后在每节课留有一定的时间由学生对本节课中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并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学习的技巧和方法。
通过以上的设计,学生在课前预案达成了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记忆;通过重、难点探究把握了知识的主干;通过知识串联,分解了知识细节,并建成知识之间的联系网络;而高考互动中可以建成学生的高考解题思维和答题技巧;最后的总结反思是学生对知识从理解到内化,从零散到条理化的过程。
四、导学并重,体现合作探究
高中生物进入高三后的一轮复习过程中,复习课效率低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课堂仍旧被教师主宰着,教学一直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只顾罗列知识点,搞题海战术,却忽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被动机械,每节课中学生重复记录着高二已经学过的知识的笔记,重复接受着已经掌握了的知识,重复做着高二曾经做过的很多题目,每节课的收获很小,能力也无法得到提升。而“双案双反馈”教学是一种互动教学。教师利用精心设计的导学预案准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弱点,然后利用课前生成的导引课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有层次、有方法地进行探究,构建起知识的网络;学生在课前利用导学预案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对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出反馈,然后在课堂上利用导引课案对知识进行独立探究以及小组合作探究。
例如,在细胞膜及细胞中的细胞器膜的复习中,发现学生对分泌蛋白分泌前后的几种相关膜面积变化比较容易混淆,可以在导引课案中设置如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主动揭开膜面积变化的谜团。
(1)下图为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前的细胞中三种有关膜面积的柱形图,请画出分泌抗体后的膜面积的柱形图。
■
(2)下图为B细胞中三种有关膜面积的柱形图,请画出由其分化成的效应B细胞中膜面积的柱形图。
■
两图看似相同,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学中,教师通过课案中题目的设置对学生学习进行了有效的引导。而真正问题的探究者是学生。由于难度较高,所以教师要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小组成员之间以及小组之间进行合作探究,最终挖掘出问题的本质:前者是分泌蛋白分泌前后的膜面积变化,所以内质网面积减小,而细胞膜面积变大,高尔基体膜面积基本不变;后者属于B细胞分化为效应B的过程,该过程中三种膜面积都相应增大。
所以把“双案双反馈”教学运用在高三的复习课堂中,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并重,使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上除了师生之间的导和学的互助模式之外,小组内各成员之间也存在合作探究,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复习效率,同时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综上所述,“双案双反馈”教学是一种生成式、互助式的教学方式,将“双案双反馈”教学引入高三生物的教学,可以构建起高效的复习课堂。
参考文献:
[1][美]加里·鲍里其.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李进材.有效教学:理论与策略[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
[3]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誗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