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领航 练习开道:语文课堂教学新境界

2014-02-06 13:33傅登顺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4年4期
关键词:练习题课文目标

傅登顺

(建德市教师进修学校 浙江 杭州 311600)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从学情出发、加强写字教学等诸多重要方面都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且已被绝大多数教师接受并在实施中。然而困扰语文教学多年的教学效益不高、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亟待解决。“目标领航、练习开道”能够为语文课堂教学创设一种新境界。

一、澄清对语文练习的认识

语文学习旨在培养学生语文运用的实践能力,语文练习是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必经之路。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才能变成他自己的东西。”语文练习在教学中地位和作用是如此之重要,又为什么还招致诟病多年,甚至被人们普遍认为是加重学生负担的“罪魁祸首”,因此澄清对语文练习的本质认识是首要问题。

1.语文练习设计不科学与使用不当

语文练习虽然备受师生关注,但在实践中存在明显的多种偏差。其一,练习设计单一、机械、忽视差异,缺乏趣味。考什么训练什么,枯燥乏味,一篇优美的课文设计成练习,往往拆成若干个知识点,一而再,再而三地训练学生解题技巧;练习题过多重复、教师讲过的、学生已经会的内容,学生“拒绝排斥”练习;过于注重文本信息的理解,忽视运用;忽视学生的差异,盲目追求共性,“吃不饱和吃不了”并存,导致了学生厌学,练习多用命令口吻,言语生硬,语气冷漠,等等。其二,练习布置随意,不科学,加重学生负担。为了达到高分,采用题海战术,反复机械训练,浪费时间,加重负担;练习设计和使用从教师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意图出发,没有从学情出发,脱离学生实际,影响教学效果;练习来自现成的教辅资料,缺乏教学的针对性,加上量多而泛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其三,练习完成方式和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练习绝大多数以书面形式独立完成,学生只对教师负责,制约了学生个性张扬和创造力发挥,以及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教师的练习评价大多数采用对错制、分数制,把知识看成一成不变的真理,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缺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评价;“重批轻改”“重批轻评”情况严重,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得不到及时订正,成功感也得不到及时体验。

语文练习种种错误的做法,使学生对语文练习产生了厌倦心态和抵触情绪。据调查,有超过60%的初中学生认为,语文练习“可有可无”或者“没有必要”。由此可见语文练习异化的程度,纠正语文练习的不恰当做法,是澄清语文练习本质的首要任务。

2.语文练习在教学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语文练习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之所以学生会产生厌倦练习甚至有放弃练习的偏误,一是语文练习的假象掩盖了练习的本真,二是对练习本身作用的认识不到位。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熟练的语言技能。如何促使学生增强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语文能力的形成呢?一是要借助于语文练习的平台。语文学习从感知、理解语文知识,然后通过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内化,形成语文能力,走进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形成语文素养。语文教学一旦离开语言的实践运用,语文知识的巩固、内化就存在空档,语文能力也就成为空话,而学生语文实践运用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是语文练习,在完成练习题过程中进行记忆训练、积累训练、理解训练、巩固训练、思维训练、运用训练等涉及语文素养的多方面训练,练习过程中要注重方法与过程,发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滑润剂作用,练习中要掌握语文练习的特点,把握语文练习的规律,让语文练习更科学、更符合课标精神。二是呈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实践要在确保教学目标正确和教学内容强档的前提下从学情出发,切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尊重学生差异和个性特点。尽管找准学习起点、切准学习最近发展区、把握学生差异和个性特点的渠道和方法有很多,但最直接、最准确、最有针对性、最有效的渠道是来自学生的练习反馈(包括练习过程的反馈和练习结果的反馈),因为它是呈现学生学习过程最直接的反应,也是教师把握学情的最佳渠道。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并让学生了解自我和同伴,在师生互动中,教师要及时改进和调整教学方案与策略,学生及时改进学习方法和态度。呈现学生学习过程是改进语文教学的良策。

二、练习设计与使用的策略

语文课堂师生们习惯于“耍嘴皮子”,而不喜欢“动笔杆子”,因此语文课堂比其他学科教学更显得“精彩纷呈”“妙语连珠”。传统的语文书面练习习惯于放在课尾几分钟和课后,年级越高情况越严重,这种缺乏监管和竞争氛围的练习很难保证练习质量和真实性。在新的教学理念和现代心理学的视野下,应该大胆地把语文练习请入课堂,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有练习开道,从而使语文课堂从一味地喧闹走向有节奏的动静搭配,既有慷慨激昂,又有宁静思远,使语文课堂跨入新境界。

1.前置性练习的设计和使用

前置性练习,是指在学习新课前,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依据前置性练习要求进行尝试性学习。前置性练习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前预习,要求明确,与课时教学目标相对接。通过前置性练习,学生对新知识有初步的感受和理解,如读通读顺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精彩之处,与新语文形式相遇等,这样可以更有目的、更自主地进行课堂学习;与此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前置性学习结果,评估或判断学生学习起点,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如,第一学段最好把前置性练习放在课堂中完成。在课堂前几分钟,腾出时间让学生先依据练习要求自学课文,这类练习题要求以描述性为主,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并有条理地说清楚等;然后,出示书面练习题让学生完成,一是检查自学效果,二是完成与课堂目标和内容关系密切的“预热”题,从而掌握学生学习起点。同时,也训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在教师监督下、在同伴竞争下展开有效学习,以便养成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到了第二、三学段,可以把按练习要求自学课文放在课前,上课的首个环节出示练习题,检查学生前置性练习情况,并纠错和评价,依据前置性练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下一步教学,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而且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练习内容主要针对言语表达。

前置性练习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更自觉地自主学习,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学习的起点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练习也便于教师准确地把握学情。

2.过程性练习的设计和使用

过程性练习,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把学生阅读一步一步引向深入,深切感受到文本内涵和语言表达形式的精妙,破解言语表达密钥。首先,过程性练习不是一次性的,要依据过程环节需要而定,过程性练习在统筹兼顾、有序推进中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其次,过程性练习设计做到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即教师在备课时预设的过程性练习,在课程具体推进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完成练习的变化和练习后交流的情况对预设练习题做适当地调整与补充,有效促进教学的深入推进。如《桥》一文可以在学生熟知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寻找和展示有表达特点的句子,并尝试理解,如短句、对话,大量使用的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在课堂进入高潮时,适时把练习聚焦到设置悬念、结尾解谜的结构方式,并用这种结构方式改写短文的练习。

过程性练习要从文本出发,形式要多元,通过练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触及作者思想情感,让学生走进文本情境,锻炼学生想象和语言表现力,多维度地达成教学目标。

3.检测性练习的设计和使用

检测性练习,是相对于过程性练习而言的,是为了巩固刚学的知识、检测新掌握的能力,是针对一堂课环节需要和课时目标而拟定的综合性较强的练习,内容包含字、词、句、段、篇等涉及教学目标具体化的方方面面,并围绕阅读能力要求分步分阶段练习。如,《南极洲:冰雪之地》一文,为检测学生“解释文本”的阅读能力设计的练习:您想去南极洲旅游吗?请利用《南极洲简介》和《来自南极洲的信》的内容,说明您想去或不想去的理由。为检测学生“反思与评价”的阅读能力设计的练习:这篇文章用了两种不同方法介绍南极洲:(1)《南极洲的简介》;(2)《一封来自南极洲的信》。您认为哪一种资料比较有趣?为什么?

过程性练习与检测性练习的区别在于,过程性练习安排在教学环节之前,以揭示问题为主,启发、推进学生思维和深入阅读为目的,而检测性练习通常安排在教学环节之后,检测学生信息获取、知识掌握、理解程度和对文本的反思与评价能力。两者之间是前呼后应的紧密关系,练习要紧贴教学目标和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内容。

4.发展性练习的设计和使用

在新课结束时,依据教学目标,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设计与本节课知识、能力相关的发展性练习,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获得自主体验的同时得以迁移和运用。发展性练习除了具有实践性,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活化,需要学生整合新旧知识与能力,在较开放的实际的生活情景中,锻炼并获得言语生命的发展。如,小小说《桥》一文“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的构思新颖别致,学生初次遇到印象深刻,为了让学生掌握这种结构方式,教师布置的发展性练习是:1.改写课文,对照比较:(1)要求学生把课文最后四个小节通过语意转换,放在课文开头。如,村书记的老伴被人搀扶着,来到断桥边,祭奠五天前被洪水冲走的丈夫和儿子,接下去照开头的思路按事情发展顺序修改原文,然后与课文比较,感受“倒叙法”与“结尾揭开悬念”的不同效果。(2)依据课文提供的记叙文六要素把课文改写成平铺直叙的文章,比较后再谈感受。2.改写他文,掌握方法:(1)用“结尾揭开悬念”方法改写《草船借箭》一文。(2)趁热打铁,及时强化。对学生改写后的《草船借箭》进行自评、同伴互评、师生互评,形成相对比较统一的修改意见,再次修改,并评出最佳修改文。3.拓展阅读,厘清类型,掌握规律:教师推荐多篇“结尾解开悬念”的典型文本,让学生从不同文本中总结出“结尾揭开悬念”构思的一般规律。发展性练习的设计与使用,要紧扣“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而展开,一定要联系学生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针对教学中的知识点和训练点而展开,要设法拓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思路,在解决问题、深化运用中迁移和运用。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和实施课堂练习,能促使教师精讲,给学生腾出自主探究和实践的时空。促使教师进一步研究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厘清教学板块,聚焦教学重难点,使教学水平快速提升。所学知识通过练习及时强化,不仅促进知识巩固,还能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三、练习在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目标领航、练习开道”的课堂教学新境界,打破了原有的课堂教学生态,更多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自主实践,限制了教师讲解的时间,告别了教师“侃大山”的课堂教学。师生一时难以适应和出现偏差是难免的,但应该尽量避免。

1.语文课变成练习课

练习开道的语文课堂,是以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为特色,容易被教师误认为学生完成练习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把注意力集中在练习上,把语文课上成练习课,这是错误的。练习开道只是一种手段,这种语文课堂遵循“讲练结合”的教学规律,该讲的要讲到位,不该讲的要挤出课堂,对教师的讲解提出了高要求,也是对教师讲解素养的挑战,给学生练习腾出足够的时间;练习开道的课堂遵循学生学习规律,学生学习由“学”和“习”两部分构成,“学”的过多,“习”不及时,教学就会低效。“学”“习”并重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练习开道的课堂符合以练促学,以学促练的学习心态,语文知识在学中获取,更需要在练中巩固与深化。

2.借用现成的练习题

练习开道的语文课堂,教师要摒弃多年借用或套用教科书配套的《作业本》和教辅资料上的练习,自己不用设计练习的惯性做法。因为地区与地区、学校与学校、班级与班级间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状态差异是很大的,借用或套用现成的练习显然是不行的。为此,一是集体编写与个体补充相结合。可以以年级组为单位,骨干教师领先,借助团队的力量编写统一的练习,而后每位教师结合班级学生实际作适当的调整与补充,使练习更有针对性。二是搜集组建和改造相结合。对一些规模比较小、教师团队力量薄弱的学校,可以让教师搜集一些质量比较高的练习题,教师依据教学目标,通过对照比较,汲取精华,对现有练习题进行改造、组建,使其贴近教学实际。以上两种方法只是一种过渡,目标是教师自主设计练习,然后在交流中改进。

3.过分强化课堂重要性

练习开道的语文教学课堂,练习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首先,容易造成教师错误地认为课堂上学也学了,练也练了,语文只要把课上好就行了,放松了语文“得益在课外”的学科特点要求,而应该引导学生课外大量阅读和练习写作。其次,淡化对学生课外阅读和练习的引领和指导,要么随意布置,要么作业成堆,要么放任自流,如果是这样,语文教学必定会从目前高耗低效的怪圈走向另一种高耗低效的怪圈。

“目标领航、练习开道”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提出,不仅是一种尝试,而且是提升语文教学新境界的需要,暂时的不成熟、不完善是可以理解,要相信方向是正确的。▲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陈隆升.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4]汪燕宏.教学目标导引下的课堂练习类型探究[J].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3(9):50-51.

[5]许婧.浅议初中语文教学的练习观[J].学周刊,2013(17):168-170.

猜你喜欢
练习题课文目标
精讲精练习题 提升二轮复习效果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本期练习题参考答案
本期练习题参考答案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暑假趣味练习题(四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