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与理工科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与评估研究

2014-02-05 13:50李钰伶段志军贺高红王丽霞边腾飞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医工医科交叉学科

李钰伶,段志军,贺高红,王丽霞,杨 冬,边腾飞

(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 大连 116011;2.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 116011;3.滨州医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医科与理工科结合具有实现资源共享,拓展思维方式和科研能力,增强创新意识的优势,使医学院校跨学科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必要性越发突出。本课题组在以往研究证实医工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模式具有可行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反复优化和逐步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1-3]。本文则是对医工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与评估进行探讨,力求形成一种我国可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促进我国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可持续性培养。

一、学科联合培养研究生支撑与管理机制的完善

跨学科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完善有力的支撑与保障体制。

1.分别招生、统一培养模式。本课题组对大连医科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采用分别招生,统一培养模式,两院校独立行使录取权。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修订下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虽无明确的交叉学科设置[4],当联合培养模式成功完善后,可针对跨学科招生做如下考虑:(1)调研现有的典型交叉学科门类,增设相应学科门类。(2)借鉴成熟的国外交叉学科专业,增设符合我国发展的交叉学科专业。(3)鼓励跨专业招生,实行一定倾斜政策。(4)加强联合导师指导小组建设与考核以及培养单位的组织与管理。

2.课程体系建立。研究生的学分制培养主要包括学位必修课和学位选修课两部分。坚持以中心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原则,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选修课的课时比例,同时注重与相应的国际化跨学科研究接轨。另外还要注意交叉学科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增设前沿的交叉学科选课,促进学生交叉学科知识结构的形成。

3.培养与管理。提出“双师型”培养模式,每位研究生可充分享有医科和理工科两位导师及中青年教师组成的指导小组的指导,现就其共同的管理与保障机制提出建议:(1)设立跨学科培养的管理部门,配备专职管理人员。(2)及时统筹多学科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3)适当调整其行政管理和科研经费使用方法,最大程度地支持交叉学科人才培养。(4)对研究生进行生活管理保障,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5)在论文答辩及研究生毕业和学位证书上体现联合培养的特色。

4.培养目标与就业优势。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医院及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需求[5],通过向研究生传授理工科和医科知识与技能,将其培养成能够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理论、工程技术方法和医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优秀人才,如:(1)科研型,思维缜密,认真严谨,主要为高校及科研机构服务;(2)实用型,思路广泛,实践及动手能力强,主要为医院及企业服务;(3)管理型,鉴于其跨学科知识背景和较高的组织、合作能力,适合医院及企业的运作管理;(4)教学型,多学科理论知识丰富,带教意识强,适合为高校所用。

二、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教学特色

本文以大连医科大学与大连理工大学“膜技术与医学临床课题组”多年来的合作经验为基础,形成一种较成熟的校际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方式,力求制定一套可持续的、科学规范的校际协作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高校教育机制改革创新的需要,并为其他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1.实施多样化的跨学科培训。建立“双师型”培养模式,通过举办导师讲座及学术座谈,使学生掌握最新研究进展。以启发式教育为主,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技术转化—再创新。

2.增加实践机会、锻炼科研能力、拓宽研究领域益。实施专业领域见习制,促进知识融合,开拓创新意识。鼓励有创新性、可行性的课题及科技项目申请,鼓励研究生对课题进行展望,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3.实行严格的考核式培训制度。定期考核研究生的跨学科知识扩展情况、创新意识、科研及论文写作能力。在完成毕业论文后考核提出新创意的能力,以论文发表、技术应用和报奖情况评定研究生论文水平。

4.收集毕业生工作成绩反馈。以毕

业生的就业去向及在工作单位的表现来对联合培养进行反馈。定期邀请毕业生回校交流,总结在跨学科联合培养复合型研究生的方案实践中的经验并反复优化。

三、联合培养的评估结果及成效

创新与实践能力评估是衡量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成效的一种方法[5]。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跨学科创新人才,建立相应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估体系及量化方法。本课题组对大连医科大学与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性、学科的发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后在单位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评估,总结其评估结果及成效如下。

1.对研究生个人发展的影响。本课题组毕业生在国内外从事医疗、科研、教学、管理等工作,均在专业领域表现不俗,充分体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强强结合的医工联合培养优越性。医学生们成为临床医疗设备研发人才的后备力量,理工生们成为高水平的医疗工程技术创新者。

2.对科研水平和团队建设影响。申报课题的级别逐年提高,科研经费逐年增加,较大幅度提高了科研质量。提升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学术水平,学术队伍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动了团队学术的快速发展。

3.对医院、学校和企业的影响。医工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加入,对医院的医疗科研水平、高校的教学能力、实验室建设以及企业医疗装备人才的储备均起到了促进作用,增强了医院、学校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四、结 语

目前我国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医工结合的跨校联合培养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加快医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尝试医工跨学科联合培养,探索系统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式,成为医科院校研究生培养的研究重点。医工院校的校际协作有可能打破各自学科发展的局限性,有利于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本文通过对医工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及评估体系构建的研究,希望对其他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有一定参考价值。

[1]段志军,王爱红,贺高红,等.医科和理工科联合培养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22):3516-3518.

[2]段志军,张春乐,李晓宁.医科和理工科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优势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4):621-623.

[3]段志军,于 愫,李 丽,等.医科与理工科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5):769-771.

[4]霍 晶,葛 岩.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40-42.

[5]王增贤,白 波,段耀奎,等.多学科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6):115-116.

猜你喜欢
医工医科交叉学科
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四新”建设的知识逻辑与实践路径
新医科背景下“医工”融合LIMS课程建设研究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生命教育视域下医科院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探究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关于医工结合论文的中图分类号标注要求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关于医工结合论文的中图分类号标注要求
《中医文学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医科生科研思维培 养中的应用
《中医文献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音乐学副修专业,培养交叉学科人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高层论坛」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