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丽
(潍坊医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近年来,随着基因组、蛋白质组等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的不断创新和相关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等在医学科学中的广泛应用,医学科学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与此同时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实践之间的距离也在加大。
大学教学医院承担着医疗、教学、科研等任务,具备良好的医教研一体化的基础,但目前的现状是医教研不能很好的融合和促进,特别是许多科研成果都不能及时转化和应用到临床,造成科研成果与临床应用严重脱节。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将先进的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实用的临床技术,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正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探讨与医学科学发展相适应的针对大学教学医院的科研管理模式在当前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转化医学基础概念是“基础与临床双相转化与促进,是基础医学前沿探索性与临床实践应用成效性的结合与强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医学之间固有的屏障,建立起彼此的直接关联,实现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再从病床到实验室,即“bedside to bench”的过程[1-2],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上的治疗新方法,从而更快速地推进临床医学的发展,最终使患者直接受益于科技,是一个将医学研究成果普及大众的过程。
回顾转化医学发展,自1966年雏形的出现到现在经历了40多年的历程。其发展核心是在“健康问题—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人群健康—卫生政策”之间建立“连续、双向、开放和循环”的研究促进过程。因此,转化医学是一个致力于克服基础研究与临床和公共卫生应用严重失衡的医学发展新模式,一方面促进基础医学研究向最有效和最合适的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预防模式转化;另一方面通过临床观察与分析帮助实验室更好的认识人体与疾病,从而进行更优化的实验设计来促进基础研究,最终实现医疗水平的整体提高,进而提升人类健康水平。
1.科研转化现状。
科研成果不能有效转化为临床技术;临床疑难问题没有相应基础研究给予解决。
医学科研成果是医疗机构特别是大学教学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医疗机构的科技成果能否在提高医疗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涉及到医疗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在我国,每年取得的约3万项重大科技成果中,平均转化率仅为20%,而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更是不足8%[3],而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也不足10%,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医学院校及医疗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也不容乐观[4],很多科研成果不能有效转化为临床技术;临床疑难问题没有基础研究解决,科研和临床相脱节。
2.科研管理现状。
以课题为中心的管理和以临床为中心的管理各自分开,不能形成合力。
医学科研项目属于探索性和创新性很强的工作,其管理与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相比有较大差异,具有明显的特殊性[5]。以上特点决定医学科研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与医院的管理一致,我国现行科研管理的传统模式一般是“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6]。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医学科研工作一线产生的问题,其信息要逐级向上反馈,直到获得解决。这样,一方面使科研管理的决策滞后,针对性差;另一方面信息在反馈的传递中很可能失去原有的特征,使科研管理的最终决策容易偏差,从根本上违背了科研管理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科研效益的产生,更无法促进科研成果和临床应用间的对接,以课题为中心的管理和以临床为中心的管理各自分开,不能形成合力。
转化医学的核心就是将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临床,服务于病人。大学教学医院是高层次医疗服务机构,肩负高水平专科医疗服务、高等教学、科研等任务,具备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相互转化的客观条件;大学教学医院发展离不开诊疗水平的提高,科研与临床结合是提高诊疗水平的重要途径,依托专科优势、实施转化研究提高医院诊疗水平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因此,科研管理部门应肩负起医院转化研究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责任,强化和推动基础与临床相结合。转化医学需要通过科研组织管理来实现对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的重组和优化,创新管理模式可以用创新“管理理念+管理体系+管理机制”来阐释。
1.管理理念。
树立转化医学理念,创造科研管理外部环境,充分挖掘政策资源。
对转化医学的科研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有效促成临床成果物化,实现部分之和大于总体的系统效应,须创新科研组织氛围管理,营造科研管理外部环境,做到:(1)树立转化医学理念,创造转化医学科研管理的文化环境;(2)建立转化医学发展体系,为科研管理发展提供支撑。因此,树立转换医学背景下新的管理理念,一方面要与国际医学新发展趋势接轨,加强继续教育,学习新的先进管理理念;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在科技政策更加关注临床和公共健康问题的解决;在经费投入领域、方式上向转化研究倾斜;在专利制度、成果奖励制度、评估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引导转化研究,构建转化医学与科研管理弥合的桥梁。
2.管理体系。
优化整合科研资源,创新科研组织管理体系,充分利用管理资源。
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管理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关键。依据转化医学的理念,科研组织管理形成了3个层次,一是决策层的管理(主管领导)、二是执行层的管理(科研管理者)、三是操作层的管理(科研人员)。具体设计为:建立主管科研和医疗的副院长及相关行政人员和科研、临床人员组成的院级科研转化医学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进行政策制定、常规审核、质量控制等决策活动;定期召集科研管理部门主导的多部门联席会议,加强沟通合作,解决科研转化医学管理中涉及多个管理部门的问题;建立由科研管理者、科研人员(临床医生)组成的事务组织,开展具体工作,鼓励采用系统的、整合的研究方法对一些重要生命过程开展研究,对有关问题的细节讨论等专业活动。
3.管理机制。
提升多学科的文化交融度,促进知识融汇、技术融合,充分发挥智力资源。
建设“转化医学”背景下的科研管理创新模式,就是遵从医学研究成果转换的规律,整合现有的相关科研和临床管理元素,创建部分服务于转换医学关键环节的新机制,组成一个运转流畅、链条紧凑、相得益彰的系统。在管理机制的应用上以导向性政策为基础,围绕团队协作机制、经费投入和使用机制、协作平台建设和使用机制、绩效评估机制等相关管理机制,从多层面探讨重大理论问题中实现多学科综合,开展广泛的知识层次互动,从而提升不同学科的文化交融度,促进知识融汇、方法交叉、技术融合。因此,转化研究开展也需要科研和临床复合型人才,科研管理应着重长远发展,依托大学教育优势,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培养一支从临床凝练到基础,从基础投射到临床应用思维模式的新一代转化医学研究队伍。
从转化医学现实背景出发,转化医学是生物医学发展的新模式和科技管理的新理念下整个医学发展模式的一次变迁和革命,其本质就是一种管理模式的创新,也是管理体系重塑的一个过程。因此,大学教学医院必须坚持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并重的策略,结合转化医学时代背景,创新管理模式,强调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密切联系,使研究成果高效率转化为临床应用,实现以科研提升临床,缩短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距离,以求解决疑难病症危重病人的治疗,使得患者更快受益于医学科技,实现科研为临床服务,使转化医学从一种概念演变为推动医院科研和临床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引擎,实现医院科研生产力水平提升,实现转化医学核心价值,更好的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1]Mario Plebani.The changing scenario in laboratory medicine and the role of laboratory professionals in translational medicine[J].Clinica Chimica Acta,2008,393(1):23-26.
[2]梁 茜,吴永平.浅谈转换医学对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启示[J].医学信息,2010(7):17-19.
[3]殷学平,顾 洪,罗 蓉.医药科研成果转让定价方法简介[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3,10(4):389-390.
[4]艾凉琼.医学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2):202-203.
[5]孔 刚,王 萍,张 弘.科研质量管理及其特点[J].软科学,2001,15(4):43-44.
[6]钱 毅.综合性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探讨[J].医学信息,2007(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