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锦斌
(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浙江 台州 317200)
老年性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患者容易产生一些负面情绪,这对控制血糖、缓解病情非常不利[1]。临床治疗中,需要给予老年糖尿病患者配合心理护理,以改善其心理状态。常规的集体性心理护理缺乏针对性,对患者的心理改善效果不佳。本研究着眼于患者间的个体差异,为每位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现对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探讨分析。
1.研究对象。
本组188名研究对象,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严重脏器方面的合并症及严重糖尿病并发症,无精神病史。男性98例,女性90例,年龄60-87(71.5±7.1)岁。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学历水平均为小学以上,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订了同意书。188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办法均分作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
2.方法。
对照组给予集体性的心理护理。首先对病例资料进行收集,并依据资料制定集体心理护理方案。护理以集体授课、集体辅导的形式进行。由主讲医师针对老年性糖尿病的基本知识、疾病与心理的关系、患者常见心理问题、自我调整心理的对策等进行讲解。期间,组织患者之间、医患之间进行交流讨论,探讨自我心理护理心得。同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专业评估,如发现存在严重心理问题者,由专业的心理辅导员对其实施心理干预,以及时解除心理障碍,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观察组配合个性化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干预前,先对患者的基本资料(病例基本情况、焦虑量表评分)进行分析,确定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本组个性化心理护理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不同患者给予不同护理方案。例如,在一对一的护理过程中采用语言技巧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掌握其心理特点、情绪变化原因等,对于心理反应过激者,通过安抚、激励等办法让患者情绪稳定下来,使其感受到照顾与关怀;对于抗拒医院环境、对治疗信心差或者对治疗程序感觉繁复而焦虑严重者,护理人员首先要端正态度、热情接待、耐心讲解,并且及时提供专业帮助,严重者,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如果患者对医生不信任,担心医生开高价药,不遵医嘱拿药,而信偏方,对此,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解释不遵医嘱的危害,分别罗列一些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让患者认清其中危害;如需要长期住院治疗而产生不良情绪者,为其合理安排宣泄情绪的环境,例如提供一些娱乐场所、安排病友之间的社交活动等。(2)不同患者给予相同的护理方案。将有相同生活经历、性格相似或者心理特征患者分作一个小组,组织、诱导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使其焦虑等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宣泄。
3.评价指标。
本组干预时间拟定为6个月。干预后主要观察两组患者的焦虑(SAS)评分、服药依从性(依从性调查表由本院自制。完全依从:最近2周内每次都主动服药;部分依从:抗拒服药为1-5次;不依从:抗拒服药超高5次,总依从率=完全依从率+部分依从率)、血糖指标、护理满意率等。
4.数据处理方法。
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服药总依从率为94.68%(89/94),对照组为73.40%(67/94),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SAS评分中,两组均有明显的改善,但是观察组的改善幅度更大(P<0.05)(见表1)。两组干预后血糖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2)。观察组对护理满意97例(98.98%),对照组80例(85.10%),两组满意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表1 两组SAS评分对照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两组血糖生化指标对照
糖尿病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属于慢性代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控制血糖,部分患者对疾病存在抗拒、悲观、失望情绪,服药依从性差,由此导致血糖控制效果也较差,长期下去,可能导致各种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2]。本组研究中,实施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SAS评分、各项血糖生化指标及护理满意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此结果表明,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办法更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效果总体令人满意。
[1]任丽荣.针对性护理应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323-324.
[2]宋培玲.老年糖尿病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