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术语篇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

2014-01-31 05:01卜佑娟
关键词:隐喻语篇译文

卜佑娟

(河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翻译历史悠久,翻译策略是翻译实践者和翻译理论研究者讨论不息的经久话题。在翻译研究的发展过程中,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功不可没。方梦之在其主编的《译学辞典》的前言中写道:“翻译研究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研究的脉搏随着相邻学科的发展而跳动。相邻学科凡有新发展,其原理或方法往往引进到翻译研究中来。”[1]近二三十年,在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中,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化翻译的研究为多。最近十年,系统功能学派的创始人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以其对小句和语篇层次功能性的分析这一视角,逐渐引起了翻译学者的关注,评价理论和翻译质量评估、及物性、语篇衔接手段、语境层次理论、信息流动理论、主位推进模式等都成为功能语法对翻译研究的新角度,张敬源主编的《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对此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隐喻”作为源于修辞学研究,进而进入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之一,也成为功能语法和翻译研究的结合点。然而,在隐喻的结合上,人们更多是从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论述,即使是将功能语法隐喻和翻译相结合的研究,研究的语篇类型仍大多停留在对传统的文学文本或者对科技语篇的某个点,如语法隐喻对翻译的意义、名物化现象、英汉结构对比、长句翻译等举出一些散句或词汇为例泛泛而谈。在以“概念隐喻”和“翻译策略”为关键词检索到的论文中,运用标注、统计、数据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某一特定语篇进行完整和系统的研究还很少。笔者以美国经济学家格里高利·曼昆(Nicholas Gregory Mankiw)的经典学术专著《经济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Economics)英、汉两个版本第一章的英汉翻译为例,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着眼,尝试总结学术语篇中概念隐喻成分的英汉翻译策略。

一、理论综述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创始人韩礼德(Halliday)将语言的功能概括为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元功能、人际元功能和语篇元功能。[2]在语言表达中,一个概念在词汇语法层次上有不同的体现方式,即一致式和隐喻式。对于一致式和隐喻式的区分,韩礼德和马丁提出了几个标准,包括年龄、难易度、合乎自然、历时和方式标准。[3]304-306尽管如此,在具体的语篇分析过程中,语言的一致式和隐喻式之间的边界仍然比较模糊,这也是语言的特点,正如英语发展史被人为地分成了古英语、中古英语和现代英语三个时期,但各个时期之间也是存在相对性的,不可能一刀切分开来。

韩礼德提出,语法隐喻有两种形式,一是概念隐喻,二是人际隐喻。概念隐喻主要体现在概念元功能的及物性上。及物性系统把人们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分成六种“过程”。这六种过程包括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 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3]75

例1 中,隐喻式表示的是关系过程,一致式表示的是物质过程,环境成分也以参与者的形式出现在隐喻式中。相比之下,隐喻式的单个小句内的词汇密度较之一致式的单个小句内的词汇密度更大,信息更加集中,书面化程度更高,句子的理解难度更大。随着过程的转换,小句中的功能成分(如参与者、过程、环境因子等)可以相互隐喻化,它们在词汇语法层的体现形式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人际隐喻分为两部分,分别是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情态隐喻的体现方式有多种,既可以是情态动词来体现,也可能是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等来体现,而语气隐喻可以由多种言语行为互相转换。名词化则是概念隐喻的主要形式。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学术语篇中的概念隐喻。

关于概念隐喻的类型,韩礼德通过对科技语篇的分析,将概念隐喻总结了13个类型。这个分类具有可操作性,语义和语法形式两个角度的结合也弥补了转换生成语法的不足,但分类中没有包括“实体转换为过程”这一类型,这是韩礼德的观点,认为实体不能转换为过程。[3]311-313而在实际的语料中,却能见到不少实体隐喻化为过程的例子,例如“We have to face the problem.”和“The platform is carpeted.”此外,语义层的分类在没有实例说明的情况下理解起来显得比较模糊。

二、概念隐喻在英语学术语篇中的类型分析

1.研究方法和分类视角

对于概念隐喻类型的研究并不多,但随着功能语言学介入翻译研究,对隐喻中的主要成分——概念隐喻进行分类,将更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隐喻成分的英译汉翻译方法进行分析归类,以提高英汉翻译的准确性和文本质量。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英语学术语篇原文的概念隐喻成分进行标注、统计和分析,进而归纳总结出学术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分类,在此分类框架基础上,比照原文标记出译文概念隐喻成分,对比原文和译文的概念隐喻成分小句功能的变化,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进一步总结学术语篇中的英汉翻译策略。

通过对语料中的英语原文隐喻式表达的分析,研究在标注时采取了从语法层次上的词性角度入手,以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主要实词的变化为落脚点的分类方法,对隐喻式表达进行了分类。因为在及物性系统中,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一般充当的是参与者功能,包括actor、goal、sensor、identifier 等,动词表示过程,形容词则起到修饰和限定的作用,是determiner。在隐喻式表达中,名词和名词词组可以是专有词、合成词、其他词性的变形、一般名词意义的隐喻化和引申扩展等,动词和动词词组可能是一般动词意义的隐喻化、引申、其他词性的变形或实体的转换等,形容词修饰和限定的一致式表达可以说明中心词的性质、时空、范围、程度等,在一致式的关系过程中往往是attribute、possessive 或circumstance,其中心词充当载体。以此进行原文标注,经过统计,最后将原文的隐喻式表达分为三大类,即隐喻小句中的成分:participant、process 和determiner。标注以最直接和最贴近的为准,如productivity 为动词produce 的名物形式,在经济学术语中指“生产力”,既是动词变化为名词,又是专业术语,在标注时将其列为专业术语类,因为在学术语篇中这一功用体现得最为明显,但在文中一些表达中,productivity 还以名词形式修饰名词,这种情况下,对该词的标注为名词转变为形容词,因为在小句中功能为determiner。

2.数据统计

在全文标注后,经统计,原语料全文共有5688个词,隐喻成分832个,涉及的词汇有892个,约占全文词汇总数的15.7%。详细分类和相关数据统计见表1。

3.学术语篇的概念隐喻分析

(1)具体指代抽象。

在动词和名词的意义隐喻类型、专有名词类型、名词转化为动词类型中,大多抽象意义的隐喻词汇来源于基本义非常具体的常见事物和行为,如invisible hand、way、trend、see、face 等等。

例2:It must decide who will eatcaviarand who will eatpotatoes.It must decide who will drive aPorscheand who will take thebus.

这两个小句中,画线的四个名词都是隐喻成分,它们的一致式的词性和小句功能都没有变,但在句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caviar”和“Porsche”指代的是高质量生活水平中的高档用品,而“potatoes”和“bus”指代的是普通生活中的一般用品和服务。在汉语中常常也能见到这样的表述方式,也是一种常见的隐喻修辞。

表1 概念隐喻的分类和分布

(2)词缀法。

在Lakeoff G.和John M.的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他们写道:“大部分的概念体系本质上是比喻性的,我们经由此途径建构了观察事物、思考、行动的方式。”[4]英语词汇构成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词缀,正是有了词缀,动词、名词、形容词之间才出现了相互转化,上述14 种概念隐喻类型中,动词、形容词到名词的变化,部分专有名词的形成,形容词到动词的变化,动词到形容词的变化都是英语词缀起的作用,占到了隐喻成分总量的20%以上。

例3:At first,thisdiscussionof incentives andseat beltsseem likeidlespeculation.

此句出现的discussion 和speculation 是英语中非常常见的动词加词缀变名词,seat belt 是该文段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专用名词词组,idle 则是在一致式中充当关系过程中的内包式的表语成分,这一小句的一致式可以是“To speculate something about the incentives and seat belts seems idle.”在词缀变化形成的英语词汇中,有时在区分哪个形式才是最早出现的形式,也就是在现代英语中某个单词的一致式时并不容易,比如plan 最早的使用形式是动词还是名词。汉语中不存在这种情况,只是根据使用的位置确定其功能,所以在英语中,语法隐喻处处可见,在学术语篇中专业术语多,表达的书面化程度更高。

(3)一词多义。

隐喻式的语言也展现了语言发展的历程。现代英语中见到的很多一词多义的已经习以为常的词汇,有些意义实际上并不是它们最基本的意思,而是本意经隐喻使用后,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被人们认可又广泛传用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语言表述的范围不断扩大,人类对世界的描述日渐准确、清晰、形象,这种情况在原文中也有很多体现。

例4:Economists also study how peopleinteractwith each other.本意为“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在文中引申为“交易”。

例5:Although the study of economics has many facets,thefieldis unified by several central ideas.本意为“场地,旷野”,文中意为“领域”,已广泛使用。

例6:Another tradeoff societyfacesis between efficiency and equity.本意为“脸”,文中意为动词“面对”,已广泛使用。

(4)形容词限定语。

在概念隐喻中,形容词作限定词修饰中心词被视为隐喻,如a good book 的名词短语,其一致式是“The book is good.”这种类型在现代英语中比比皆是,本文原语料也不例外,占到了概念隐喻总量的26%。也许随着功能语言学的发展,概念隐喻中的这种类型将不再被视为隐喻式,而成为人们认为理所当然自然使用的一致式表达。

(5)特殊类型。

值得一提的是,原文中有几种类型的出现比例很明显,即名词作为限定词、动词意义隐喻和实体过程化,可以来看几个例子。

例7:Thus,aseat beltlaw tends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pedestriandeaths.

例8:When it’s time for dinner,the decision youfaceis not betweenfastingoreating like a pig.

例9:Households and firms interacting in market act as if theyare guided byan“invisible hand”thatleadsthem to desirablemarketoutcomes.

这三种类型在原文中的大量出现和明显存在并不是偶然的,学术语篇中术语和固定短语较多,以这些表达修饰中心词,可以扩大语篇内容,语言更准确,动词的特别运用也能够使意义的表达更到位。英语语言的灵活性帮助学术语篇更好地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意义,抽象的意义能够表达得更具体,更准确,又易于理解。

三、概念隐喻的英汉翻译策略

1.概念隐喻分类的汉译研究意义

“概念隐喻”这一概念是建立在英语语言研究基础上的,而汉语中,“隐喻”的概念更为熟知,是修辞学领域的研究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概念隐喻的分类研究对英汉翻译没有意义。相反,研究概念隐喻可能改变人们汉语隐喻研究的视角,通过英译汉中对照英语原文标注汉语译文中的概念隐喻成分,对它们加以分析,研究它们的翻译是否和原文中概念隐喻的不同类型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有益于对翻译这一弹性大、策略和评价方式都不易有固定条条框框的实践研究增加一些理论基础,丰富翻译理论的建设。

2.译文中的概念隐喻与翻译策略分析

关于翻译策略,宏观上可以有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微观上则有增减词、长短句处理、语序、逻辑分析等等,本文意在大量翻译实践基础上前人总结出的众多翻译策略中,找出哪些对于学术语篇中的英汉翻译更有指导意义。

对照原文标出的隐喻成分,在译文中一一标记,分析对应译文的处理方法,在标记后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在832个隐喻成分中,635个的译文处理方式都可归结为对应翻译,也就是除了部分为使上下文更加通顺的语序(如小句的环境和限定成分)和词汇译法的微调整,76.3%的隐喻成分都可以和原文对照翻译,词性、意义和在小句中的功能成分不变。

除去76.3%的对应翻译,其余的197个对应译文有差别的概念隐喻成分是接下来研究的重点。通过标注、分析,最终形成表2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统计,随附例句。

3.翻译策略的类型分析

根据表2的统计结果,原语料学术语篇概念隐喻成分的英汉翻译策略可以概括为六种,即对应(635个,占隐喻成分的76.3%)、引申(90个,占10.8%,主要体现为意义引申,多见于动词和名词)、还原(42个,占5%,主要体现为名词动词化)、意译(45个,占5.4%,主要体现于物质和关系过程的转化)、省略(14个,占1.7%)、增译(6个,占0.7%)。这六种翻译策略的使用使得汉语译文能够在内容的忠实性、思想的逻辑性和语言的严谨性等方面将原文表现得更加贴切。具体讨论如下:

(1)对应。

对应翻译76.2%这个高比率的结果是有些出人意料的。在翻译过程中,大量翻译实践的研究注重的往往是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但这个数据反映出,尽管文化背景迥异,英语和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和语义有着很大程度的近似,但大多意义隐喻的词汇在汉语中也能找到对应的词语,反映出现代社会不同语言国家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有很大的同步性。尤其是学术语篇,在中外学术交流近几十年日趋频繁和途径日渐丰富的背景下,固定短语和专业术语都有着对应翻译,学术理论也相互促进,中国的很多学术领域借鉴了西方成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应翻译的比率高也可以解释,这种现象能够给相关学术语篇的翻译提供参考。

(2)引申。

引申翻译中意义引申的一类占到了差异部分的近一半。这充分说明,英语语篇中很多地道词汇的使用还是超出中国读者的一般理解的,如果以汉语译文做回译,选择使用的词汇和原文一定不同,虽然也不一定错,但在意义的细微之处一定和原文有差距。由于两种语言表达意义上的差异,在翻译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对词汇深入理解,再换作汉语常见的表达。

(3)还原。

还原包括名词词组到动词词组的转变(也可以说是名词化向过程的转变)和介词短语和定语从句转变为独立小句。学术语篇是现代语篇中书面化程度较高的一类,由于涉及一些繁复的理论,大量名词化表达可以使严谨的逻辑通过简练的语言清晰阐释,在翻译过程中,很多时候不可能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来准确表述非常抽象的概念,这时可以采取将名词和名词词组还原为动词词组或小句,这和汉语以动词带动语篇逻辑、语义环环相扣的特点是一致的。汉语中的连动句较为普遍,而英语语法只允许谓语动词构成小句,表示更多动作行为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译文中其实也是还原了原文出现或者没有出现的动词过程,动词的运用符合汉语语言的特点,帮助汉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较为复杂的学术语篇的语言,使译文逻辑更顺畅,表意更贴近目标语言的习惯。

表2 概念隐喻成分的英汉翻译策略及方法的统计与说明

(4)意译。

意译在表格中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的仅在表2操作方法栏中列出,指采用其他翻译方法都不适合,是结合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考虑符合汉语习惯及上下文意义连贯三者的译文选择,和原文对比,整个小句的功能成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广义的包括这类,也包括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的转化和其他一些出现较少的个例。在原文语料中,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出现得最多,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较少,心理过程和言语过程几乎没有,概念隐喻成分涉及的基本是前两者。在27个过程和小句功能成分转换中,对于独立小句来说并不是非要不可的,按照其本来过程翻译也未尝不可,但放在上下文语境中,考虑到语句的通顺流畅和语体的吻合,译文中改变了动词,寻找了更切合的主语,往往是名词和动词之间的转化。表格中的第六小类修饰定语的形容词转化修饰状语的副词,功能上讲是限定词限定不同小句成分功能上的转变,涉及的多为“多、少”或比较级的一些形容词,译文的意义并无改变,和学术语篇的语言特点也并无太大关联,只是为了更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

(5)省略。

省略与还原相呼应,强调的也是动词的运用。省略省的常常是主语,就是在原文复合小句前后主语一致或者使译文中前后一致表达更顺畅时,译文中可以选择省略不译。汉语中的无主语句是大量存在的,在很多书面语体中,虽然没有主语,但只要动词结构完整,就不影响读者的理解,同样英译汉中少量的省略策略,不管是省略了actor,还是有时省略的是process、determiner,在不影响上下文通顺和理解时都是可以的,可以使译文更概括精炼。

(6)增译。

增译的运用多是为了通过增加的部分,对中心意义的表述更为清晰,使读者更易理解,虽然形式上有所改变,但本质上更忠实于原文的意义。

四、结 语

翻译,简而言之就是不同语言间意义的转换。凭借翻译实践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建设翻译,促进翻译学科的发展,在如今已经远远不够,需要在丰富翻译实践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理论研究,将系统功能语言学成果引入翻译理论研究是一个较新的视角,也有深入研究的潜力。从词性变化角度,经过对原英文语料学术语篇概念隐喻成分标记分析,将学术语篇的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14个类型,它们的分布显示了英语学术语言的一些特点,比照英语概念隐喻成分,分析其在译文中的处理方式,最后归为六种翻译策略,其中对应占绝对多数,引申、还原和意译也不可忽视,省略和增译次之。学术语篇在语言应用领域常见且很有翻译价值,上述翻译策略分布可以作为该类型语篇翻译的参考。

由于有针对性的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很少,同时,受到作者语言风格和篇幅的限制,翻译的灵活性也决定了不可能因为这些数据就可以严格遵循、套用,因此本文的框架和细节还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和不准确的地方,以期进一步完善。

[1]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

[2]HALLIDAY M A K.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1994.

[3]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5.

[5]常晖.认知-功能视角下隐喻的翻译策略[J].外语与教学,2008(11):57-60.

[6]高明强.一致式·非一致式·语义阐释[J].山东外语教学,2002(6):52-55.

[7]许婺,吴玲娟.概念隐喻视角下的科技文本翻译[J].上海翻译,2008(1):38-41.

[8]肖英,吕晶晶.语法隐喻理论对学术语篇翻译的指导作用[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3):74-77.

[9]余新兵.名物化对语篇翻译的启示[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64-66.

[10]张敬源.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隐喻语篇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译文摘要
I Like Thinking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